本文於11月20日在《中國民族報》2版刊發
11月17日,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在京召開中央和國家機關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優秀個人表彰會,對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扶貧工作中表現突出的20個先進集體和50名優秀個人進行表彰。作為優秀個人代表,國家民委掛職幹部邱鵬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講述了自己兩年來在內蒙古巴林草原的扶貧工作和見到的民族團結故事。本報摘登邱鵬發言,以饗讀者。
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兩年的扶貧工作,把東部城市長大的我,鍛鍊成一個草原上的民族工作幹部。
如何使民族工作與扶貧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進?「講好三個故事」是我的重要心得。
民族團結「一家親」
凝心聚力「幸福院」
調研中,我發現部分農牧民不願意改變靠天放牧的傳統養畜方式,有過度依賴扶貧政策的現象。怎麼辦?扶貧先扶志。講好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的故事成了我工作的著力點。
雖然是民委幹部,但我長期在國際交流司工作,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也是頭一回。經過反覆調研思考,最終我把重心放在加強黨對創建工作的領導上,以此凝聚各族群眾對黨的認同。兩年間,我協調建立了「一家親」民族團結進步黨建聯合體,將全旗各行各業58個黨支部融入其中,統籌推進脫貧攻堅、青少年教育、民族文化傳承等工作。引導民委系統扶貧資金2700多萬元投入村集體經濟,建設民族團結主題產業鏈。協調國家民委所屬6所高校、9家文化單位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展培訓、文化、醫療等項目50餘個,覆蓋12個蘇木(鎮、街道)3000多人次,提升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去年,巴林右旗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旗,更是激發了各族幹部群眾珍愛民族團結、建設幸福巴林右旗的熱情和幹勁。
索博日嘎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鎮,鎮上住著蒙古、漢、滿等17個民族。危房改造時,為解決貧困戶老人養老問題,圍繞民族團結,我們規劃了各民族老人共同居住的「幸福院」。「幸福院」建在村委會對面,村幹部可以就近照看。老人們分的扶貧項目羊,交給合作社搞舍飼圈養,統一經營。我們還辦了食堂,不僅承接村裡的紅白喜事,還能對外接待遊客,這樣村集體也有了收入,經常組織各民族的文體活動,既扭秧歌,也跳蒙古舞。老人們還自編了歌詞:「兒女在外別擔心,分戶生活集中住,互助養老不孤獨——幸福。」子女們的顧慮打消了,村「兩委」的威信樹立起來了,感恩黨的聲音越來越多了。
四面共繪同心圓
八方團結助脫貧
「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地區地處偏遠,對外交流渠道有限,是發展滯後的重要原因。怎麼把民族地區豐富的資源變成農牧民口袋裡的票子、當地持續發展的動能?還需要講好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故事。
巴林右旗位於大興安嶺南段山地,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裡只有18人。雖然有一些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但知名度不高,外銷渠道不暢。如果能在北京辦一次活動,做一次實實在在的推介就好了。
萬事開頭難,動員旗裡企業、合作社參展時,老闆們對我這個外來的掛職幹部半信半疑。長期在機關工作的我,對能不能對接上北京的企業也是底氣不足。當我試著聯繫部分中央和國家機關單位,以及對口支援巴林右旗的北京密雲區時,得到的無一例外都是大力支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一個引起共鳴的想法,就像一顆石子投入水中,生發出一圈圈同心圓,團結各方力量助力巴林右旗。
2019年12月20日,「魅力草原 幸福巴林」巴林右旗招商引資推介會在民族文化宮開幕。中央和國家機關、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等100多家單位、協會、企業參加,新華社、央視等20多家主流媒體現場採訪報導。這樣高規格、大規模的展會,在巴林右旗歷史上是第一次。活動期間,我們帶來的土特產3次補貨仍銷售一空,招商引資現場籤約資金達到12.2億元。我則天天泡在現場當講解員和推銷員,忙得不亦樂乎。牧騰合作社的圖門大哥拉住我說,沒想到北京人也喜歡我們的炒米和奶豆腐;眾惠合作社的其樂木格開心地說,很多人誇我們的產品好,要長期購買;還有的敢於主動出擊聯繫對外銷售渠道了。
在得知展會成果的那一刻,我流淚了。一個人的力量,何其渺小。可是滴水成涓,當方方面面的力量都被組織起來、調動起來的時候,當千千萬萬個個體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時候,這股力量又何其偉大,這不就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麼!
文化傳承「格斯爾」
精神家園「薩日朗」
《格薩(斯)爾》是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之一,藏族稱為「格薩爾」,蒙古族稱為「格斯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巴林右旗是蒙古族格斯爾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赤峰市考察時,觀看了巴林格斯爾說唱表演,強調要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在脫貧攻堅中,講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故事是我的又一項主要工作。
在創建和扶貧工作中,我們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基礎性工作。深挖格斯爾文化中各民族和諧相處、建設美好家園的故事,結合格斯爾廟等文化載體,先後爭取各級民委投入300多萬元,依託國家民委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打造了一條民族團結主題旅遊線路。沿線引導牧民開辦「一家親」牧家樂、格斯爾品牌奶食店,民族習俗、文化體驗館,並為格斯爾文化研究發展中心與西北民族大學牽線,建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這條旅遊線路,今年接待遊客1萬多人次,為集體經濟和農牧民增收60餘萬元。我們還計劃著,邀請港澳臺的學生來研學,親身體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精神家園。
「草原最美的花,火紅的薩日朗。」兩年並肩作戰,旗裡各族幹部群眾親切地稱呼我為「薩日朗」,花語是團結的意思。能得到大家的肯定,是我最開心的事。
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現在,年幼的他們還不能完全理解我遠離家人、到草原牧區工作的意義,但我相信他們長大後,一定會為脫貧攻堅這一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而讚嘆,一定會為自己的母親自覺投身脫貧攻堅的戰役而自豪。
謝謝大家!
(作者系國家民委國際交流司交流合作處三級調研員,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右旗委常委、副旗長邱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