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9.19,特別有趣的一天,這一天字母哥成功當選了NBA2019-2020賽季的常規賽MVP,完成了自己兩連MVP的壯舉,如果說這是科比給他布置的家庭作業,那麼他已經得到了A+的成績。
也是這一天,我們難得聽見了詹姆斯居然對著全世界說:「我很生氣!真的很生氣!不是因為我沒有得到MVP,而是因為我只拿到了16張第一選票!」
採訪結束,怒氣未消,意猶未盡,詹姆斯耗費29KB發了一條推特:16/101,OK我懂你們意思了。
柚子看著各大頭條上,琳琅滿目堆砌著對於MVP歸屬的報導,對於詹姆斯言論的拆解,對於字母哥那張看著報紙,炫耀榮譽戰績收割的滿足,沸騰的輿論下,卻充斥著混沌與對立。
勒布朗的憤怒,是一脈沿襲的,我想他不是憤怒自己還不夠努力,從賽季初放話「王座被玩弄的太久」,到國王不應該被質疑,他懷疑的不是這個結局,而是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了人們的正視。總不能因為你們換口味了,就忽視我統治力的合法性吧?
放在大洋彼岸,人們也是爭論不停,電視節目中,推特話題榜,甚至修剪草坪時和鄰人的爭論,關於誰才是真正的MVP,似乎官方的決定就像個怯生生的「參考」而已,人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標準,都很堅定卻也努力要去說服彼此,柚子也報導了消息,卻也陷入了一陣空虛:我們樂此不彼要爭的這個榮譽,我們津津樂道在說的這個MVP,當我們注視著「莫裡斯·波多羅夫杯」的時候,我們究竟想要傳遞怎樣的價值訊息?
咱們吶,首先不要人云亦云
在開始陳述之前,柚子很想說,聽取別人的闡述的同時,你也在接受對方的立場和邏輯,無論是認可還是辯駁,都需要有自己的認知體系。當然這個認識的能力,也不能憑空出現,仍然需要建立在對前人研究、敘述、分解和消化的內容沉澱之後,再慢慢用材料搭建起一個自己的理解框架來,「庇千山之材而為一臺,匯百家之說而成一學」。
多聽,多看,多思,是多言的前提。
柚子的這一點點自白,只想讓面紅耳赤的爭辯式微一些,讓交流討論的聲音大膽一些,讓嘲諷和打壓的氣勢能夠平和一些。
世界上有三大主流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教義不同,教宗不同,看待世界的理念和視角也完全不同,共生和理解非常困難,對於兼容並蓄而言,他們想要讓對方認可自己的途徑只有第一和第三個字,兼併。
衝突就是這麼來的。在我看來,對於MVP的認同感,最大的衝突不是你所處的何種陣營,而在於你看待這個事物的視野從而緣起,有人把MVP視作功勳,就有人視作墊腳石,還有人視作光、視作電,視作唯一的神話。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Most Valuable Player Award,這是百科給出的定義,其中的關鍵信息,排除條件和範圍,能夠讓我們去尋求理解邏輯的詞彙,其實就是給「Most Valuable」找概念解讀。
千萬小心,是哪些人引導你進入陷阱?
這個事情我們要分兩個階段來看,而且要倒回到歷史當中還原,不帶有時代感情。
最初的MVP獎項都是由NBA球員投票評選出的,對應帶現代來說,大概可以用追夢格林的那句話來解釋:「只有球員才真正了解你面的對手有多優秀。」我們所聽聞的上古大神的名字,拉塞爾、張伯倫、摩西馬龍、J博士等人,都是在這個時代成為閃耀的星。
沒有人質疑他們的水準,一方面是因為年代久遠沒有現實爭論意義,也缺少拿出來爭論的論據(說老實話大家都不太懂,半吊子水平也不能扯著嗓子喊誰名字長誰就牛X吧?)。另一方面就是,他們的榮譽脫胎自對手,或者說同屆人的認同,他們享受權利的來源主體,本就是最高水準球員群體的授予,這樣的「合法性」帶來的權威讓他們不容置疑。
可第二階段,就在1980年後開始發生。這個抉擇權力的主體,變成了媒體。這樣一來,錯綜複雜的利益下,選擇就得到巨量的強制,你們懂我意思吧。
NBA在80年代開始崛起的時候,也是全球化擴張速度最快的時候,造星運動讓NBA成了籃球的代名詞彙,而促成這一切的正是媒體的力量。是傳媒,讓籃球成了和足球一度比肩的大球運動,可是傳媒需要的不僅僅是籃球運動的活力本身,而更多是觀眾的情緒活力和興趣活力。
啥意思?你們不代入感情去看,就看的不長久噻!就好像那些選秀節目,你站住CP扛起大旗,你把感情投入進去了,張口閉口都要談論它,成為生活重心的一端,你就和這個東西捆綁起來了。所以NBA從來沒說過生活大於籃球,那東西飄渺的和煙盒上的「吸菸有害健康」一樣,都是過把嘴癮,身體不實誠。
咳咳,所以怎麼著呢!大家得小心啊,雖然投票也好,搞出亂七八糟的數據也好,分析也好,一通節目七扯八扯,不同專家論辯也好,那都是表象。你就把它當作是一檔真人秀節目設置的層層高潮,劇本上寫的字是什麼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企劃書裡的第一句話:為了增加曝光...
邊拿MVP邊不好意思,字母哥並不孤獨
好!我們言歸正傳!來談談大家心中的那些個標準,個人能力、數據產出、影響力大小,傳奇性高低、都是決定MVP歸屬的因素,而且他們之間的比重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
字母哥尷尬嗎?那是因為在季後賽這個階段被淘汰再領獎很尷尬。如果常規賽一結束就馬上宣布,字母哥是MVP,OK看數據看戰績都實至名歸,說不準字母哥一個被激勵還衝進了分區決賽也未嘗不可,總而言之那時的輿論環境會好很多。
真要比慘,拿了MVP被黑八,掄起垃圾桶朝牆上砸的司機,估計要收拾收拾行李回德國去了。
詹姆斯也是從那個階段熬過來的,連年MVP也連年衝不出去,最後去了邁阿密和兄弟們共商大計的時候,老球迷都記得,鋪天蓋地對惡人詹的圍剿。復聯兄弟萌化成灰的時候大家對滅霸有多恨,那時候對詹姆斯的敵意就按照這個數值幾何倍計算。想像一下,整個美利堅社會的全部節目,除了正經的財經政治新聞不報導,其他都拿勒布朗開涮,字母哥現在這壓力實在就是毛毛雨。
當然,熬得過那些詆毀,也是勒布朗追尋更真實自己的動力之一。所以我願意相信他說的,他不在乎沒有拿到MVP,他只是覺得那16張第一選票,是人們,或者說時代對他失去了信心,這對追逐GOAT的老詹來說是個挫折。
沒有爭議,其實才是小概率事件
大多數時候,MVP的歸屬沒有任何質疑,是因為那一些代表性的球員,表現的超脫於爭議之上,因為足夠優秀,而讓人們沒有下手的縫隙,也就是說:只有「超級學霸」才能晉升學神,偶然發揮超常的選手也許在大考中一戰成名,卻難以長期保持自己絕對的巔峰。
比如鯊魚、比如納什,那時的快攻風暴,讓菲尼克斯的名字穿透了太平洋,許多人連自己所在省的首府都分不清楚,卻很清楚的知道西亞利桑那州,有一座乾燥的城市颳起了7秒旋風。
羅斯的史上最年輕頭銜,讓芝加哥的媒體欣喜得如同天天過聖誕,勁爆的身體也讓球迷們咂舌:這這這!這超出了認知了呀!降維打擊,不服不行!
後來的庫日天時代,大概也是這樣的情形,多少個逆天三分出手後迸發出的「WOC!」,多少孩子沉迷在三分線外游離,安德瑪的股價翻了幾倍有餘,都說明一個道理:當影響力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誰也不敢與全世界為敵,因為你質疑他就是質疑所有人的品味。
就算是威少那一年,也適用這個邏輯。別看效率不高,最後走的也不遠,可是威少爺那一年有孤城孤膽獨孤天下的故事背景加成,完美的三雙記錄,傳奇的絕殺收尾,讓人們覺得這傢伙,至少在這一年就是天選之子。
當然登哥是覺得委屈些,咱倆數據不是差不多麼,憑啥你能拿?歸結到那句話上,當時的球員都身處於賽場上,仿佛看了場夢幻的個人英雄電影,威少爺在觀感上折服的人,促成了人們對於其他弱勢數據的選擇性無視,這時候你就沒辦法挑理了,不能與全世界為敵,與半個世界為敵好像也挺費勁...
至於科比,還需要我說嗎?曼巴都快滿世界開滿紫金了。
「你儘管變標準,掉出第一梯隊算我輸!」
每年人們對MVP的評判主因素都在變化,雖說人不會第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是如果有個人不管標準怎麼變,都能夠進入到MVP的討論範疇,那這個成就本身,其實就可以作為MVP的評判標準:這叫啥?劃時代!
有這麼一個數據,大概說的是每年被提名MVP的球員,被提名的次數統計。這個數據就很有意思,因為不管你那一年,是依照什麼樣的標準去選定MVP,我們也不只拿MVP說事,我們把所有候選人都列出來,你標準在變,可是人總是不變,那就說明啥呀?真金不怕火煉唄~
你看見那個最長一串的怪物了嗎?得~也就勝在老點,打得時間久,害!
在我看來,爭論MVP也就圖一樂,大家在引經據典,拉數據,扯榮譽,比經歷的過程中,深化了對球員和比賽的認識,增進了籃球談論的熱度,球迷和媒體、球員各取所需,大傢伙要是聊嗨了高興,那其實誰當MVP都無所謂,都是咱們平淡生活的助興劑麼!
可是你要是真就陷進去,又是急赤白臉,又是吃不下飯,半夜翻來覆去還是覺得為人家落選而委屈,恨不得大喇叭上街遊行罵天罵地,那可就有些走火入魔了,你叫苦不迭的對象,指不定在家小紅酒小趴體正度過美妙時光呢~
所以你再問我,誰才是真正的MVP?
人家心裡早就有了唯一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