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廚餘分離回收制度是全臺模範,卻因堆肥廠商遭停工造成廚餘無處可去,爆出廚餘危機。記者餘承翰/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北投焚化廠貯坑同時堆放廚餘(後)及待燒的垃圾,目前只剩四成廚餘容量。記者林伯東/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北市回收的堆肥廚餘經瀝乾、翻堆之後,暫存北投、內湖兩座焚化廠,等堆肥廠商清運。記者林伯東/攝影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餿水油風暴未退,臺北市卻爆發廚餘回收危機,由於委託處理廚餘的堆肥廠,五月間被苗慄縣府勒令停工至今,每天上百噸廚餘只能暫存焚化廠貯坑,再不解決四個月後貯坑將被塞爆,屆時恐將被迫全面停收廚餘。
臺北市府發言人張其強表示,堆肥廠「康軒」雖暫時無法處理臺北市廚餘,但仍有其他替代方案,也還有其他家堆肥廠可以選擇,若康軒再不復工,臺北市環保局會重新招標。
目前臺北市民排出的果皮、菜葉等堆肥廚餘,由清潔車運往內湖、木柵、北投三座焚化廠囤放,瀝乾水分、發酵成堆肥半成品,由堆肥廠商接手運到外縣市處理。三座焚化廠每天平均各收40、70、70噸廚餘,僅木柵廠能就地處理,其餘兩廠110噸廚餘須委外。
臺北市環保局科長郭國鑫表示,由於委外的堆肥廠屢遭抗議惡臭停工、關廠,去年流標七次才找到兩家廠商,但兩家相繼違規出包,今年初再招標,由康軒得標,未料康軒也被抗爭,五月停工。
「真的很酸很臭,大人都受不了,何況是小孩」,康軒堆肥廠附近居民廖小姐形容「腐敗、臭酸」令人作嘔,幾乎一整天都聞得到,「根本不敢開門出去」,苗慄縣環保局因居民抗爭,五月勒令康軒停工。
目前大量廚餘都「塞」在內湖、北投焚化廠;內湖廠長吳文園表示,貯坑即將滿載,原可容納3480噸廚餘,目前剩餘容量不到500噸;規劃把廚餘粉碎、乾燥減重,但最快也是明年才動工。
郭國鑫說,北投焚化廠只剩四成容量。北投焚化廠廠長傅良枝表示,十月北投廠就要歲修,廚餘越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同仁都很擔心」。根據北投焚化廠六月底公布的資料推估,貯坑只剩5398噸容量,以每周350噸計算,最快四個月後就會塞滿。
記者日前實地進入北投廠貯坑,貯坑雖在密閉的建築物內,但距離數十公尺外,就能聞到焦味和酸臭味。工作人員表示,會抽出貯坑臭氣燃燒,防臭味外逸;焚化爐十月將歲修,屆時沒抽風系統,味道會更臭,屆時將嚴格限制工作人員進出貯坑,以免味道外洩惹民怨。
來源:臺灣《聯合報》
責任編輯:徐亞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