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大灣區創新生態大會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舉行,大會匯聚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科技企業及創投機構代表,跨界探討、共同擘畫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科技創新生態藍圖。會上,主辦方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在成立不到2年之際,以投前估值3億元的身價、逆勢增長7倍的業績成功進行B輪千萬元級別融資,投資方包括廣州呼研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等,成為國企混改創新標杆。
據悉,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是在廣州市政府支持、廣州市科技局指導下,由廣州國資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廣東省創投協會、清華珠三角研究院、廣發納斯特投資等各相關機構共同參與組建的首個政府指導支持、以「大灣區」字號註冊、企業化運作的一站式科技企業服務平臺。「大灣區、國企混改、創新服務、平臺」4個關鍵詞,始終貫穿其成長曆程。
「創新體系很重要。」原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餘健在大會主題演講中表示,「要在全世界脫穎而出,必須要建立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他認為創新體系是「金三角」,包括一流的高校、一流的科研機構、一流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正是廣東競爭優勢所在。營造好大灣區「科技加金融」的生態系統,有助於高新企業成長。
「當前,國有資本成為企業重要的投資主體。未來,國有資本要在科技創新方向大力投資,特別要支持大中小企業與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引領帶動大量中小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從而把產業鏈和上下遊打通。」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院長羅新宇在主題演講中談到。在他看來,大灣區中心不僅是一個科創平臺的成功案例,更是國企混改的經典標杆。大灣區中心實現第二輪融資,正是國企混改所體現出來的優越性及靈活性,這也將是未來其他混改平臺「從城投時代邁向科創時代」可以學習和借鑑的案例。
「我們希望打造成為『平臺的平臺』。」大灣區中心董事長兼總經理秦海鷗說,「大灣區中心深度服務企業已由去年成立初的50家增加至今年500多家,目標明年深度服務企業突破1000家。未來,我們希望再造100個服務中心,深度服務企業上萬家,實現『去中心化』,讓每一家企業、機構都成為生態中的一員。」
出於對後疫情時代科創企業痛點的洞察,秦海鷗認為,大灣區中心目標不是簡單的資源連結平臺,而是資源賦能型平臺。他以一家擁有卓越技術實力卻缺乏管理、市場、營銷的科創企業為例,說明平臺不僅能連結金融資源,還可以為科創企業通過併購等手段引入適合的管理團隊、營銷團隊等,通過非標準化服務,賦能企業成長。
「非標準化服務」的基礎之一是大灣區中心的「科技金融智慧大腦」——一站式科技創新數位化平臺,平臺通過集合企業資料庫、機構資料庫、成果資料庫,實現信息匯集、檢索、對接。今年6月份,科技金融智慧大腦在第九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啟動儀式上正式上線,為報名的2625家企業提供雙創大賽「創、投、貸、融」智能匹配系統服務。
要素市場化的配置是構建大灣區創新生態過程中的關鍵一環。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大灣區中心這類市場化平臺機構發揮資源整合和連結作用,推動灣區內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創新要素實現市場化配置,更好構建灣區創新大生態。
據悉,大灣區中心此次融資,6家投資方包括國企、上市公司、產業機構、專業投資機構,同時,上一輪投資方繼續跟投。投資方分別為:廣州珠江實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蘇交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呼研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納斯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廣東中大科技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力華投資有限公司。
文/圖/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方晴 通訊員 符烽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