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叫做大海撈針,說的正是要從茫茫人海中,尋覓到自己想要找的那個人,其難度可想而知。
但世間之事,往往都是沒有什麼不可能,只要你真的堅持去做了,就一定會有所結果。
而說起人口拐賣,一直都是讓一個甚至多個家庭為之腸斷與破碎的醜惡罪行,人販子們為了眼前的區區小利,不知道拆散了多少家庭與親人,讓人間多了多少血淚,委實可恨至極。
然而,卻依然有人能不放棄希望去追尋親人,縱然耗費多年依然無怨無悔,最終創造了堪稱奇蹟的壯舉,不由得讓人為之感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再回顧歷史,各類古籍中也記載了不少相關的奇聞軼事,如今就摘錄一二,聊做分享。
更多古今異聞,盡在《山海異語》!
《閱微草堂筆記下·卷十八》:清朝乾嘉年間,有位喚作艾子誠的年輕人,是寧河縣艾鄰村人氏。他的父親艾文仲,年輕的時候是位木匠,某天與村裡人負氣打鬥,錯手將對方打得暈死過去。
艾文仲一時間慌得六神無主,以為對方死去了,匆忙之間就逃離到了外鄉,就連妻子也不知道他的去向,鄉裡人都說是出了山海關到了關外去了~另類的「闖關東」啊!
當時,艾文仲的妻子已經有孕在身,不過兩個月後就生下了艾子誠,而在外的艾文仲卻始終不知道自己還有個兒子。
後來,艾子誠慢慢長大了,就向母親問起了父親的下落,母親便流著眼淚將前事過往都告訴了他,艾子誠聽完以後若有所思,心裏面似乎有了自己的想法。
而在平日裡,艾子誠也時常向母親打聽詢問父親艾文仲的相貌年齡以及先祖的姓名住址,並一一記在了心裏面。
又過了幾年,眼見艾子誠也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齡,母親便打算替他尋一門親事,艾子誠卻不肯同意,說道:哪有父親還在外面顛簸流離不知生死,而兒子卻成家立業不聞不問的呢?
大家這才明白艾子誠是有了千裡尋父的念頭,只是顧念著老母在堂無人照顧,這才沒有付諸行動而已~所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現代人卻很少有這種想法了。
只是人海茫茫,父子二人又素未謀面,出外尋找不亞於大海撈針,其難度可想而知。母親多次勸說艾子誠,卻始終改變不了他的心意。
又過了二十年,母親因為年老體衰撒手而去,艾子誠辦理好老人家的後事,便整治行裝打算遠赴遼東尋覓自己的生父艾文仲。鄉裡人多有勸說他改變心意,畢竟這麼多年都沒有消息,很可能已經是陰陽相隔了。
然而,艾子誠卻流淚嘆息道: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天可憐見,能夠讓我們父子相遇,生則與其共同返鄉,死則帶其落葉歸根。如果真的註定不能相遇,就算是老死於異域他鄉,也不枉尋覓這一場了。眾人聽完後,都是忍不住為之動容落淚,一起送他出了鄉裡。
一路上風塵僕僕,艾子誠顧念道父親當年驚慌失措下為了逃出生天,肯定是怎麼偏僻怎麼走,便深入各種深山幽谷不毛之地進行尋覓。
就算期間多次遭遇兇險,盤纏用盡後只能一路乞討為生,艾子誠卻依然無怨無悔,心中愈發想要找到父親艾文仲。
就這樣,又過了二十年,某天,艾子誠來到馬家城山中打聽消息,有戶人家見艾子誠雖衣衫襤褸卻不像個俗人,便拿出酒食招待了他。期間,附近有位砍柴的樵夫進來送木柴,艾子誠見他的年齡似乎與生父相若,說話亦是鄉音,一時間心有所動,便上前與他攀談了起來。
艾子誠將自己千裡尋父的事情說了出來,並將生父的姓名住址年齡相貌都詳述了一遍,只見那老樵夫亦是一臉悲戚,卻是欲言又止的模樣,原來他並不知道自己離開以後數月,妻子就生下了一個兒子。
艾子誠又將這些事情說了出來,老樵夫這才恍然大悟,與其一起抱頭痛哭,原來他就是離鄉多年的艾文仲。當年離鄉之後,艾文仲便改名王文義,一路顛沛流離一直來到了這裡,因此才始終打聽不到他的消息。
艾文仲感念兒子艾子誠的一片孝心,便與他一起返鄉回家。而艾子誠找回了父親之後,便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如今也有了四個孩子,都是勤勞樸實之人,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算是個圓滿的大結局。
嘆曰:艾子誠不辭勞苦千裡尋父,所幸天可憐見,終於一朝相遇。這與二十四孝中,宋代朱壽昌尋母的故事卻是不謀而合。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皇天不負有心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