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中國外匯儲備投資面臨「轉型時刻」
隨著53歲的丁學東上周繼任中投公司董事長,作為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公司之一的中投公司4個月來懸而未決的「董事長人選謎團」終於塵埃落定。
中投公司成立6年,正趕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並持續深化。表面上,如何為數千億美元巨大體量的資本找到合適的投資「出口」並保值增值,是考驗中投公司「掌舵人」最嚴峻的難題。
而實質上,在幾輪或冷或熱的人選傳聞背後,更核心的爭論是,外匯儲備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累下來的最雄厚的一筆海外財富,如何讓它為中國經濟戰略轉型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人選之爭
接掌中投之前,丁學東任職國務院副秘書長。與前任樓繼偉相似,丁學東的職業履歷一直與財政部緊密相連:他是財政部財科所經濟學博士,在財政部任職多年,34歲任司長,46歲任財政部部長助理、黨組成員,此後升任財政部副部長。2010年5月,他成為最年輕的60後國務院副秘書長。
有關人士認為,與大多數財政部門的官員一樣,丁學東為人比較低調,作風平實,這種風格與中投公司的風格比較吻合。同時,在財政部與國務院的任職經歷,會使這位中投公司的「新掌門人」在人脈上更便於展開工作。
這個結果多多少少出人意料。這之前,樓繼偉擔任財政部部長後,短短一段時間內有關中投公司董事長的「人事謎團」幾乎變成了街談巷議,一批重量級人物也相繼進入傳言中的「候選人名單」。
不過,這些基於個人能力及背景的傳言和分析,最終都「打了水漂」。
英國《金融時報》在有關中投董事長人選的評論中,一方面強調中投公司成立以來就「引發極大轟動」,外國政府與企業一直以來對中投大獻殷勤,其投資項目已覆蓋全球;另一方面則強調,中投「匆忙地在大範圍播下了大量種子,很難講,有多少種子將來會長成大樹」。
最為人詬病的是,中投公司最早的兩筆投資——入股摩根史坦利和著名的私募股權黑石公司,由於正趕上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產生了很大的帳面虧損。
有業內人士稱,對中投公司而言,新接手的人選面臨的風險是,這是一個正部級崗位,而主要評價標準是比較純粹的投資回報率,「他們害怕,自己將為回報率低的投資背上黑鍋」。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作為主權基金公司,國務院是有明確定位的,中投公司主要任務是經營國家給他們的外匯,用通俗的話解釋,中投就是代表國家到境外投資的公司。
中投戰績
中投公司組建時的特殊身份,決定了中投公司董事長「為之不易」。
從性質上說,成立於2007年9月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CIC)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國有獨資公司。該公司的註冊資本金為2000億美元,來源於財政部通過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籌集的15500億元人民幣。因此,從開始中投公司就需要支付每年5%的利息,再加上過去幾年正是人民幣兌美元高速升值階段,年漲幅度接近5%。
這樣,加上每年5%的利息成本,中投公司的年收益率如果低於10%,就可能陷入虧損。對此,樓繼偉曾有過形象的比喻,「每天一醒來,就要先賺3億元人民幣」。
在最初金融投資「受挫」後,中投一直在全球範圍內多方嘗試,並一直以多元化投資來分散風險。總體來看,中投在金融行業和能源行業的投資仍佔大頭,2011年年報顯示比例分別是19%和14%,排在前兩位。
2009年以來,中投在美國投資過電力項目,在加拿大和哈薩克斯坦投資過石油項目,在英國投資過水務公司和房地產。今年3月,中投還與俄羅斯有關投資方一同合作,參與投資基礎設施及俄遠東開發等項目。
樓繼偉曾在2013亞洲金融論壇現場表示:「中投作為長期的財務投資者,追求風險補償後的回報,分散風險的一個辦法就是不看好任何一個行業,就是把投資分散到各個行業去。」
確如樓繼偉所言,中投公司歷年年報披露顯示,他們的境外投資業務涉及金融產品組合投資和直接投資兩大類,並力求在股票債券等傳統金融資產和對衝基金、大宗商品、私募股權基金等非傳統金融資產以及房地產、基礎設施之間「進行平衡投資」。
用總經理高西慶的話說,「中投要做一個財務投資者,做以盈利為目的的長期投資者,沒有所謂的戰略性目標」。
這位知名投資專家最近對媒體總結他在中投的經驗時強調,中投除了菸草工業、賭博業以及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的企業之外,「什麼都可以投」,而最終目標是「必須要賺錢回來」。
據年報顯示,2008年至2011年,中投公司境外投資業務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1%、11.7%、11.7%和-4.3%。截至2011年底,累計年化收益率為3.8%。目前2012年年報還未最終披露,據預計,中投公司境外投資業務年化收益率將超過5%。應該說,在財務上中投公司的表現是漸入佳境。
中投公司成立之後,持有國有商業銀行股權的中央匯金公司也劃歸於中投名下,成為其全資子公司。而匯金持有的商業銀行股份市值,已從2007年評估的900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3000億美元。
但更引發爭議的是,2011年中投另一家子公司中投發展,在天津一口氣拿下8宗地塊,成交總額46.771億元。這說明中投的觸角並不想局限在金融投資領域。
經濟學家李才元認為,「如果中投把重心轉向國內,就完全失去了外匯資金髮揮作用的最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