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病逝 與連戰等並稱臺「四大公子」

2021-01-19 北晚新視覺網

9月12日,知名物理學家、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病逝於新竹馬偕醫院,享年87歲。與沈君山相交三十年的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發表新聞稿稱,對於沈君山的離世,「哀慟逾恆」;他不但是知名的天文物理學家,還精通圍棋、橋牌、寫作,才高八鬥,文採風流,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天才型學者,他的病逝是臺灣社會的重 大損失。家屬表示,沈君山生前並無宗教信仰,也曾親口囑咐日後以最簡樸方式火化,不設祭,不發訃聞,他們將遵照遺願辦理。

沈君山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斜槓」人生

物理學博士、外交家、工程師、博弈高手、文學家,恐怕都不足以概括沈君山的人生,這位與連戰、錢復、陳履安被並稱為臺灣「四大公子」的才子,被認為擁有「第一流的聰明」。

沈君山生於1932年,祖籍浙江餘姚,出身書香世家,父母皆為著名農學專家。1957年,沈君山赴美,在美國獲物理學博士,後在普林斯頓大學從事天文物理教研。1973年回臺進入新竹清華大學任職,歷任理學院院長、人文社會學院主任委員、生命科學院主任委員,並於1994至1997年間擔任該校校長。

雖出身理工科,沈君山先生並非現代人所以為的「不解風情」,而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儒雅和脫俗。

「聞君結良緣,相去日更遠。遙寄殷勤意,再拜祝三願:一願琴瑟永諧,二願清輝不減,三願人長久,白髮再相見」,在自己的書作《浮生三記》中,沈君山記錄了為初戀女友寫下的新婚祝福。著有《問津集》《耕耘歲月》《浮生三記》《浮生後記》《浮生再記》等書,沈君山文名斐然,文風清逸,深受讀者喜愛。

為人熟知的是,沈君山頗愛弈棋和橋牌。本只將這兩項棋牌運動作為愛好的他,卻連續三年獲得美國圍棋冠軍「本因坊」頭銜,兩次贏得世界橋牌賽亞軍,因為圍棋,他與大陸棋聖聶衛平成為了「棋友」,又是莫逆之交。每次來大陸,沈君山總不忘與聶衛平下上幾盤。「臺灣最了解聶衛平的就是沈君山,大陸最了解沈君山的就是聶衛平。」

有趣的是,沈君山還曾以高超棋藝為臺灣「清華大學」募款。1995年,時任臺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向沈君山挑戰下棋,約定「贏1個子捐1萬元」。沈君山起先以為1萬元是新臺幣,後來才弄清楚是美金計價,最後為臺灣「清華大學」募款新臺幣1500萬元。

曾身為臺灣新竹清華校長的沈君山表達過心願,希望捐助新竹清華大學一座奕園。2013年6月,沈君山的心願終得達成——奕園建成啟用。入口處的題字是沈君山好友金庸所書,路徑上矗立中、日、韓六位國際圍棋大師墨寶與經典名局立牌,依序是吳清源「中和」、木谷實「仁風」、林海峰「玄妙」、陳祖德「超越自我」、曹薰鉉「無心」以及聶衛平的「沖天」。

如今,「奕園」靜靜地坐落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南校區自然生態園內,依著山勢與湖景,風景優美。這裡,已經成為世界圍棋勝地。

情系兩岸

在決定回臺之後,「思前想後,覺得可以把握兩個方向,一是辦學,作為安身的事業;一是兩岸和族群,是立命的心願。」沈君山在《浮生後記》中回憶起1973年從美國回臺灣的初衷時寫到。

1970年日本侵佔釣魚島,引發留美青年的保釣運動,沈君山也參與其中,這也改變了他的人生。「三十年前,我因為釣魚島運動的衝激,而開始思考『國事』,而提出『革新保臺,一國兩治,志願統一』的看法……」

回到臺灣的沈君山,在新竹清華大學以教書安身之餘,亦為兩岸而奔走。

據介紹,如今臺灣得以體育健兒循「奧運模式」參加國際賽事,沈君山便是貢獻者之一。1979年10月,在日本名古屋舉行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大會,沈君山作為臺灣「奧委會顧問」出席。大會通過《名古屋決議》,恢復了中國奧委會在國際奧委會的權利。同時規定,會址設在臺北的奧委會改名為」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大陸方面自此將」Chinese Taipei」翻譯為「中國臺北」。1981年,臺灣奧運組織確認接受《名古屋決議》,並將」Chinese Taipei」翻譯為「中華臺北」。自此,臺灣體育健兒循「奧運模式」參加國際賽事,兩岸運動員得以同場競技。

上世紀九十年代,沈君山在臺出任「國家統一委員會」委員。1990年12月至1992年元月間,沈君山曾三度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會面深談。沈君山主張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他認為,臺灣和大陸,最後必然走向統一,但必須要有耐心,大陸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做到水到渠成。

在安身之處,沈君山亦不忘立命。

成立於1956年的新竹清華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系出同源。1995年,沈君山與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共同籤署《海峽兩岸清華大學交流合作備忘錄》,確定了兩岸清華大學的正式校際合作關係。2000年,清華首開兩岸暑期學生交流先河;2001年,首次共同慶祝清華九十年校慶;2009年,籤署學術交流與合作備忘錄;2010年,進一步達成「建立兩岸清華聯合實驗室合作」、「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共識……這一系列的合作交流,都離不開沈君山的努力。

沈君山亦曾多次回到餘姚故裡探尋父親的足跡,捐資助學。1990年,沈君山回到老家沈灣之後,開始有了捐資辦學的想法。同年12月,沈君山決定以父親的名字命名辦學,叫「沈宗瀚小學」。之後的歲月,沈君山繼續捐資並設立了助學獎學基金,用於幫助家庭困難的學生,並對考上初中、考上高中、考上大學的沈灣村學子進行獎勵。

即使在患病後,沈君山仍時時思考兩岸關係,認為統一將是大勢所趨……

看淡生死

1999年、2005年,沈君山曾兩度中風,身體行動和生活受到影響,但他始終保持著平靜的心態。

臥病在床期間,沈君山笑對疾病、不失幽默。他在給《聯合報》投稿所寫的文章《二進宮》中講述,在住院期間,實習醫生不停地問「你叫什麼名字?三加二等於多少?」來確認他是否神志智清楚。沈君山則故意扳著已經漸漸不能動的手指,用茫然的眼光看著他回答:「三加二啊?喔,等於四」,嚇得實習醫師慌張地找來資深醫師會診,這才發現他在搗蛋。

二度中風後,沈君山為自己安排好了身後之事:

「我確信如何處理個人之生命乃個人之基本權利,因此在因病或其他原因使本人身體受到傷害時:

一、此傷害使本人陷入長期痛苦而無法正常生活之狀態

二、此狀態將無法復原

三、維持延續生命對家人及社會造成沉重之負擔

在上述情形皆確定時,本人希以積極方式有尊嚴地走完人生,屆時或將尋求相關人士直接或間接的協助,以尋求生命之終止,為避免上述人士負擔道義上或法律上之責任,特此立遺囑。」」

「這樣,把如何死規劃好了,心裡落實很多,就來處理如何生。」將生死視若無物,沈君山向世人展現出不一般的坦然。這篇《二進宮》在當年則力壓余光中,一舉奪得臺灣九歌出版社2005年年度散文獎。

2007年7月,沈君山第三次中風,一度昏迷。如今又傳來一代大師永遠離去的消息,不禁令人唏噓。

「我退休後,社會責任已了,『做我所能,愛我所做』便成為此後悠遊生活的圭臬。」在《生活夾縫中的樂趣》一文中,沈君山曾表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態度。回顧他的一生,有詩書為伴,有好友相陪,有志向在身,在他所涉足的領域,他都做到極致成為佼佼者。奉獻教育事業,投身兩岸事務,亦在愛好中尋得自在,「做我所能,愛我所做」已成為他踐行一生的信念。

而他,做到了。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雪姣

相關焦點

  • 《一代斯文》話劇赴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演出
    9月22日晚,由清華大學四川校友會與四川傳媒學院聯合出品的《一代斯文》話劇,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交流演出。 葉傳 攝  原標題:再現梅貽琦校長風採 《一代斯文》話劇赴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演出  中新網臺北9月23日電 (記者 徐德金 黃少華)9月22日、23日晚,由四川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和四川省文聯支持,清華大學四川校友會與四川傳媒學院聯合出品的《一代斯文》話劇,在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連續進行兩場交流演出。  今年時值兩岸清華大學分別建校105周年和60周年校慶。
  • 第17屆「清華杯」圍棋橋牌交流賽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
    2019年9月2日,第17屆「清華杯」兩岸清華大學圍棋橋牌交流賽在北京清華大學工會俱樂部開幕。北京清華大學成立於1911年,最初名稱為「清華學堂」,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北京清華大學成為國內著名多科性工業大學,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
  • 說歷史: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的四大哲人
    歷任清華學校教員、物理系教授、教務長等職,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1955年,在臺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梅貽琦出任清華校長期間,奠定了清華的校格,梅貽琦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1931-1948)。他的教育思想體現在他所提倡的"五育"中,即德、智、體、美、群。這是對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赴臺師大、新竹清華演出
  • 清華大學有兩個?北京清華大學實力毋庸置疑,新竹清華大學呢?
    新竹清華大學坐落於我國臺灣省新竹市,與北京清華大學同屬於中國的頂尖研究型大學,大家都知道北京清華大學在大陸排在前兩位,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這所大學來歷是什麼?實力如何呢?是不是比大陸的清華大學要厲害?今天我們來對比下這兩所中國頂尖高校的水平。
  • 清華大學王希勤率團訪問臺灣三所高校 進一步加深清華與臺灣高校...
    10月16-18日,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率團訪問新竹清華大學、臺灣大學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三所高校,進一步加深清華與臺灣高校合作。  10月16日,王希勤一行訪問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前校長陳力俊、副校長陳信文、副校長林聖芬會見了代表團。
  • 臺灣新竹也有一座清華大學,它和北京的清華大學有什麼關係呢?
    但其實清華大學的校訓是非常的簡單的,他們的校訓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相信大家在聽到這樣的一個消息的時候,肯定就覺得肯定是對於這樣的一些名詞都是非常的熟悉的,但其實在我們國家的臺灣這樣的一個地方,擁有著一所大學,竟然是和我們北京的清華大學的校訓是一模一樣的,不僅如此,就連這個地方的校名相對來說也是沒有任何的差距的。
  • 校長展濤應邀赴臺灣高校訪問
    11月3—9日,應臺灣政治大學和淡江大學等高校的邀請,校長展濤訪問臺灣,參加了由政治大學主辦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大學校長論壇」,出席了淡江大學60周年校慶典禮,先後訪問了臺灣東吳大學、義守大學、新竹清華大學和新竹交通大學等高校,就深化吉大與這些學校的交流與合作與東吳大學校長黃鎮臺、義守大學校長傅勝利、新竹清華大學校長陳力俊、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吳重雨交換了意見
  •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臺灣清華大學前校長劉炯朗逝世,系知名計算機科學家 澎湃新聞記者 鍾煜豪 2020-11-09 22:29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年臺灣最好大學排行榜:臺灣清華大學第二,交通大學第三!
    臺灣大學,培養出很多優秀的畢業生,比如: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清華大學的姚班和智班都是此人創建),沃爾夫化學獎得主翁啟惠,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首位亞裔校長田長霖,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詩人余光中,作家李敖等。
  • 魯先聖文化隨筆: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
    清華大學終身校長梅貽琦和四大國學導師魯先聖清華「四大國學導師」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都是我國近代最傑出的學者,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當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他們,其聲望就超過了早於它創立的同類學校,並且,清華國學院由此開始,建立了中國學術獨立的傳統。
  • 北京的清華大學與臺灣的清華大學哪個更厲害?實力相差懸殊!
    在祖國的另一片土地上,還有一所清華大學,跟我們熟知的清華大學同出清華學堂,在1949年國共「分家」,清華本部留北京,一部分被國民黨帶到臺灣復建了清華大學,被稱為臺灣清華大學或者清華大學(新竹)。這兩所清華大學,實力都很強,坐落於北京的清華大學位列中國大陸前2名,世界排名前20;坐落於臺灣的清華大學,在臺灣排名前2名,世界排名,前200名內。
  • 臺灣為何有一個清華大學?這裡沒老蔣嘛事,是美國「施捨」的
    但是,在清華大學的建史上曾有過三個階段,即:北京的清華大學、西南聯大、臺灣的清華大學(新竹)。西南聯大作為清華大學的一個階段,是因為抗戰爆發而搬遷的,其基礎都是原在北京的清華大學,這個很好理解。但是臺灣的清華大學是怎麼回事,你知道多少?
  •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臺灣也有清華大學 盤點兩岸那些同名的高校 2016-10-18 13:59:46來源:新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王詩堯
  • 梅貽琦:手握巨款卻一生清貧,清華大學的百年校長,死後葬入清華
    北京有一座清華大學,臺灣也有一座清華大學。它們有著相似的歷史,更有著相同的傳統,校訓都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校徽都是紫荊花,校色都是紫色。水木清華,正是同根同源,而連接兩岸清華的臍帶就是被稱為「百年校長」、「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
  • 臺灣新竹光復中學高中生扮納粹遊行,校長程曉銘引咎辭職
    臺灣新竹光復中學高中生扮納粹遊行,校長程曉銘引咎辭職 @中國臺灣網官網微博 2016-12-25 16:18 來源:澎湃新聞
  • 管中閔任校長後,臺灣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前進50名
    新華社倫敦9月11日消息,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11日公布了2020年度世界大學排名,其中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首次包攬亞洲前兩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位居第23名和第24名,成為亞洲排名最高的兩所大學。
  • 《兩岸青年》以大學為地標玩轉臺灣─新竹篇(一)清華大學
    1928年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正式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任羅家倫為校長。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同年八月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其後日軍進犯長沙,幾今更迭往大內陸西遷,於1938年於昆明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日本投降,次年聯合結束三校恢復辦學。
  •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1948年,北大校長胡適和清華校長梅貽琦,為什麼選擇去臺灣? 導語:1948年11月,第四野戰軍解放東北全境。不久後林彪將軍帶領野戰軍全面進入華北,並同傅作義的部隊形成對峙之勢。蔣介石匆忙從北平帶走了大批黃金和財寶,之後又運走了許多故宮文物。
  • 清華大學校長的他,一生培養了3位諾貝爾獎得主,死後卻無錢下葬
    當時的清華大學,當校長是個「苦差事」,常有校長教授被師生趕下臺。從1928年4月至1931年6月,短短3年時間,清華先後經歷了溫應星、羅家倫、吳南軒3任校長。羅家倫曾當著全體師生的面提出辭職。結果學生們紛紛表示:「無論國父同意與否,我們皆無挽留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