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貴祥(中國作協副主席)
讀唐先武的《故鄉,已是驛站》中關於「故鄉」的散文,產生很多聯想。
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很多農村人背井離鄉,從農村遷徙到城市。他們懷著美好的嚮往,在嘗試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在艱辛打拼中,難以忘懷的依然是故鄉。故鄉,就像遊子遠行之前,父母交給我們的盤纏,放在我們的精神背囊裡,扛在我們的肩上,跟隨我們來到城市,一點一滴地為我們提供精神營養——無論順利或挫折,無論成功或失意,它都寸步不離地跟著我們。
安徽文藝出版社 二〇一九年十月出版
為什麼說故鄉已是一個驛站呢?唐先武從三個方面詮釋了這種認識:故鄉這個概念,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已然成為記憶而不是實體;經過歲月的洗滌,記憶中的故鄉已經被詩化了,而不再是原貌;對於一個融入城市生活的人,無論是空間意義的故鄉還是時間意義的故鄉,我們都很難返回了。故鄉的意義,只存留於精神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
對此,我有同感。我們之所以懷念故鄉,恰好就是因為故鄉已經不再是故鄉,恰好就是因為記憶中的故鄉有了許多想像的成分,恰好就是因為我們再也回不到故鄉的懷抱了。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裡寫過兩句話:「我用我的前半生擺脫鄉村,我用我的後半生返回鄉村。」這其實也是一種浪漫的理想,即便我真得回到鄉村,我也不可能復原我的故鄉和過去的生活。我可以把故鄉負在肩上,裝在心裡,讓那溫馨的童年和在時間裡流淌至今的鄉韻,撫摸疲憊的心靈。
情感決定方向。唐先武的故鄉記憶,是魂牽夢繞的,是經過歲月沉澱之後依然儲存的意象,因而他筆下的故鄉往事能夠栩栩如生。比如書中多處出現的童年趣事,比如隨處可見的家鄉的風土人情,比如,那些讓他念念不忘的親人、鄉親和景象。那個地方,那個時代,那些人們,那些事物……我們能夠從中讀出他的歡快,因為那是他純真的童年。與他同感,我們並不是懷念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我們懷念的是在心裡印下深深烙印的親情、友情和「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遙遠而又親近、朦朧而又清晰的鄉愁。
離開故鄉是生活需要,回到故鄉是生命需要。
唐先武的故鄉書寫,當然不只是對小橋流水、古道西風的詠嘆和對往事的緬懷,字裡行間,畫面之外,我們也能捕捉到另一種更加深刻的情緒,那就是對於環境保護、鄉村建設和時代變遷的思考,頗具家國情懷。這種思考使得這本抒情性散文集子,陡然增加了重量。
我們從故鄉的村口出發,從村頭那條土路走上公路,經由汽車、火車轉送到城市,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們有了城裡人的標籤,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如今,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乘坐高鐵和飛機回到故鄉。村口已不是那個村口,土路也不是那條土路,就連河邊的柳樹,也不再是那棵柳樹。但是,天空還是那片天空,白雲還是那朵白雲,故鄉的太陽還在,故鄉的溫暖還在。保留一片美好的記憶,就能淨化一顆向美的心靈。我們的生活不僅需要高樓、高薪、高鐵和高級職稱,更需要高興。忙裡偷閒,回到驛站,炒兩道家常小菜,煮一碗蛋花米酒,聊聊陳年往事,心裡會湧出寧靜的清香。或許,很多年後,我們的子孫會指著越來越大的城市說,「喏,那就是我的故鄉」。只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和我們有一樣的鄉愁。
《光明日報》( 2020年01月22日 14版)
[ 責編:孫宗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