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暑假已經接近尾聲,要說這個暑期最熱門的劇,肯定是由肖戰、王一博主演的《陳情令》了。
儘管劇已經播完,熱度卻仍在發散,8月21日,肖戰和王一博的雙擔粉「限時狂想」發博表示,已經通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兩位偶像的名義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學,並且取名為「博肖希望小學」,希望能給孩子未來更多的色彩與希望。
我們常常看到因為明星即將過生日、或者有重大事件宣布時,粉絲會集資進行公益項目的捐款。
但像「限時狂想」這樣的粉絲個人自發捐贈,卻並不多見。
在飯圈中,「雙擔」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存在,因為他們不是一心一意只喜歡一個偶像,而是同時喜歡兩個偶像,甚至更喜歡兩個偶像的相處模式。
但是一碗水是很難端平的,或多或少會更偏向某方。
於是許多「唯粉」就會跟他們有芥蒂,認為他們厚此薄彼。
比如也會有人認為「限時狂想」這樣捐贈是把兩位偶像再次進行了捆綁,覺得這樣不好。
然而,相比這些猜測,只有公益才是實打實的,捐贈50萬元讓某個山區的孩子有了機會上學,也是實打實的。
空口指責她的人,自己又做過哪些公益呢?
其實無論是唯粉還是雙擔,本質都是一樣的:因為偶像的某個特質被吸引,並且希望他、或者他們以後能有更好的發展,甚至在偶像的激勵下,傳遞正能量。
如果認為雙擔粉這樣捆綁不好,那麼唯粉也可以用實打實的公益來解綁,單純的指責是沒什麼意義的。
作為雙擔粉,「限時狂想」便是用行動告訴我們,也許《陳情令》中兩位偶像的合作是今年的夏日限定,但是他們帶來的正能量卻是無限的,「不忘初心、保持熱愛、永遠無憂」。
在以往的印象中,追星女孩是有些不被人理解的,她們也往往只活躍在飯圈中。
但是最近,飯圈女孩卻讓人刮目相看。
比如最近,網友紛紛力挺香港警察,飯圈女孩們統一戰線,「控評組」、「反黑組」齊上陣,在海外的社交平臺為祖國發聲,為了守護最好的阿中哥哥,用自己擅長的飯圈用語扛起大旗。
曾經各自為戰的飯圈女孩們,在此刻,一起衝在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讓敵對勢力啞口無言。
之後新聞聯播直接點名表揚飯圈女孩們,稱讚她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擊惡勢力。飯圈女孩們驕傲地表示,自己是被央視認證的人了。
如果說飯圈女孩為了守護祖國而出徵是不常見的特殊事件,那麼平時,飯圈女孩回饋社會事件,則要常見得多了。
相比於十年前,網絡的發展,使得我們接觸明星、偶像的途徑越來越多,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愛豆」。同時,飯圈文化在不斷擴大, 「C位」、「打榜」等飯圈用語也誕生了。
常常混跡飯圈的人總會聽到一句:哥哥只有我們了!我們要努力為哥哥應援啊!
然後就是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拼命地掄博做數據,為愛發電、甚至為愛「禿頭」。
在這樣的言論薰陶下,很容易會產生數據就是一切的錯覺,也會問出「周杰倫的粉絲真的有那麼多嗎?」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其實當我們遠離飯圈去看這一切,就會發現,數據只不過是數據,有什麼實際意義呢?
提高偶像知名度?
偶像的知名度永遠是由作品決定的。
那麼對社會有影響嗎?
無足輕重。
現在再對比最近飯圈女孩們的做法,把對偶像的喜歡轉化為對祖國的保護、對社會的回報,是不是比所謂的數據更有意義呢?
如果能有更多這樣的粉絲,飯圈就會更加和諧,那些日常挑起爭端的「飯圈毒瘤」也會更少。
如果說偶像是光,那麼粉絲就是追光者。
偶像的光會照耀在粉絲的身上,但只有當你自發地去做某件有益的事情時,才是真正的被那道光芒點亮,也就是所謂的「偶像的力量」。
飯圈女孩的本質,不應該局限於打發時間或者單純欣賞漂亮的外表,更不應該成為撕逼和做數據的代名詞,而是可以升華為跟偶像一樣散發光芒、去點亮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