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在日本選擇一座城市定居
你會選擇哪裡?
是享受「大都會」氣息的東京
還是體會活力與魅力的大阪
還是沉浸在傳統氛圍濃厚的京都?
隨著前幾年越來越多的日本90後選擇朝大城市遷徙,人口分布不均的情況愈加明顯,大城市的高速發展確實離不開年輕人,不過一些小的縣市的建設更加需要年輕人。
前段時間,日本媒體Diamond Online就面向日本全國47個都道府縣的15925位居住者進行了一項調查。
歷時一周,通過這些被調查對象就現居住的城市在「今後是否想一直居住在這裡」進行打分,並從這些被調查對象中挑選出了90後一代的年輕人製作出了這份「20代が住み続けたい都道府県ランキング!(20歲最想定居的城市)」。
而調查結果的第一名也挺出乎意料,竟然是福岡縣。
在這項調查中,被調查對象對於「今後是否想一直居住在這裡」進行打分,選項分別是「非常想繼續住下去(100分)」、「可能的話繼續住下去(75分)」、「都可以,可住可不住(50分)」、「有機會的話可能會移居其他縣(25分)」以及「想馬上搬走(0分)」。調查結果的均值便是日本「90後定居意願度」。
調查結果中,福岡以80.6的高分力拔頭籌,大阪以80.4的微弱差距位居第二。對於福岡的奪冠,剛才也說了還挺意外,就連調查方都在結果出來之前預言,第一可能是東京、大阪這些城市。
但其實,在最完整的調查結果中,對於不同年齡段,選擇的城市差別也挺大,其中主要以20~29歲和30~39歲這兩個年齡段為分水嶺。
對於30~39歲的人來說,大阪並沒有像20~29歲這個區間內的人一樣受歡迎,選擇「非常想繼續住下去(大阪府)」的人數佔比只有37.9%。
產生如此大差異的原因,一方面很有可能來自於出生的時代不同。儘管這次的調查對象基本都是「平成一代」,但其實主要是由兩個分支組成,一支是以30歲以上為首的「昭和後、平成初」(以下簡稱「昭和後」)、另一支則是以20歲以上為首的「平成中」(以下簡稱「平成中」)。
自1989年開啟平成年代後,對於日本來說是一次重大轉型,使日本從「增長型社會」轉向「成熟型社會」。「昭和後」的那部分人,在生活方面幾乎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他們的收入狀況、生活習慣、消費習慣多多少少都有老一輩的影子:國民普遍收入水平高、儲蓄率高、購買慾旺盛等等。
日本經濟在「昭和後」時代的激增主要歸功於當時日本政府提出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隨著這項計劃的全面鋪開和實行,大幅提升了國民收入水平。果不其然,那會兒的日本國民確實嘗到了經濟發展的甜頭。這樣的現狀一直持續到了70年代中期的「富裕社會」,再然後是接下去80年代的「高度消費社會」。
不難看出昭和後期的日本確確實實是一個標準的「增長型社會」。只是原以為日本社會會踏著昭和的繁榮繼續下去,卻沒想到新時代的開啟,令昔日的榮光逐漸褪去。
平成之前的日本,社會差距較小,新中間階層佔大多數。而平成之後,日本社會面臨了貧富差距過大、經濟不夠景氣等等社會困境,甚至那會兒日媒一度特別喜歡使用「失去的10年」、「失去的20年」這種字樣作為媒體的頭版頭條。
「平成中」的這波人,在他們出生的時候時代就和過往不同,他們的經歷中,可能過多接觸到的是一些相對負面、消極的東西。因此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理性」、「低欲」這些詞逐漸成為他們生活的主旋律。這也使得日本從「增長型社會」轉向「成熟型社會」。看起來很美的「成熟型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一帆風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磕絆。
但絕對不能一棒子打死日本的平成年代。
要知道從1968年至2010年的這42年裡,日本的經濟實力始終穩居世界前茅,當時的日本積累了巨大財富和科技創新成果。其中,日本最引以為豪的醫療這方面,其費用佔總GDP的10.7%,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35個成員國中排名第6。
同樣,日本國民受教育水平也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短期大學的升學率從1950年的2%一度飛躍到2018年的57.9%、大學本科升學率從1989年的24.7%上升到2018年的53.3%。
正是由於出生於不同的社會時代,導致他們在生活這個話題上既有共同點,又有不同點。至少在生活方面,他們這兩代人的不同點還是挺明顯的。像前些年的「斷舍離」風潮的興起,許多「平成後」的這些年輕人向無止境地追求物質生活和佔有欲「SAY NO」,他們所希望的生活,已經逐漸和「昭和後」相行漸遠。
因為所處時代和社會的不同,直接導致了這兩個年齡段人群對於生活的需求不同,但共同點是,「一座城市能為我帶來什麼」在他們的眼中高於一切。
還是回到這個調查上來,為什麼福岡會得第一名?按理說無論是從經濟發展、物價水平、公共資源上,這都無法與排在17名的東京都相比。可為什麼「平成後」就偏愛這座二線城市呢?
這座城市能夠為他們帶來幸福感
在大城市裡生活,確實交通方便、有更多的讀書和就業的機會,出入高端的娛樂場所倍兒有面子。但這只是表面上看到的,對於一部分生活在中心城市的「平成後」來說,他們在大城市裡茫然地生活、工作,月薪勉強付個房租和日常開銷,偶爾一次和朋友享受一下「大都會」的奢華。但是剛才也提到過,他們畢竟不是昭和人,在他們骨子裡還是那個以「理性生活、理性消費」為主的年輕人。
於是他們在大城市裡過得漫無目的,就如同一顆小小的塵埃,他不能像雨水一樣,最後埋進土裡、滴到屋簷上,他們只能「被動」地隨著亂流漂浮,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當他們發現「現在的這種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他們便有了想要去二線城市發展的想法(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初出茅廬的小年輕一畢業就抱著去大城市進大公司的想法)。
雖然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活肯定有很大不同,但是隨著今天的交通便捷、信息通暢。二線、三線甚至是一些農村,足以提供與城市水準相當的現代生活。回到小地方對於日本的年輕人來說不是一個需要艱難掙扎的決定。
就拿福岡來說,確實它是一座二線城市,但是這並不影響諸如樂天、Line的這些大企業在此駐紮。早在兩年前的2018年,福岡就迎來了近2800家新企業,其中創業企業增幅高達7%,位列日本21個大都市首位。福岡的競爭力與日俱增,相比之下,高生活成本的大都市可能就顯得不那麼吸引人了。
一線和二線城市,對於日本「平成一代」而言,人口朝外轉移的現狀是他們以改變生活方式為目的的「主動選擇」。
他們更願意留在像福岡一樣的二線城市,並不意味著他們在「逃避」,也不是「我在東京混不下去了只能跑去小城市」,相反,這種主動選擇的「反向定居」也是時代在進步的表現。
相對於漂浮在大城市,能在小城市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目標,才是「平成一代」最想做的事。
參考資料:
[1].20代が住み続けたい都道府県ランキング!3位北海道、2位大阪、1位は?
[2].從平成到令和,日本年輕人逃不開的「離現象」
[3].中國年輕人愛北上廣深,日本年輕人卻樂意到鄉下去
[4].立志打造本土「矽谷」,福岡能成為日本最具創新力的城市嗎?
[5].日本學刊:從「增長型社會」到「成熟型社會」:平成時代日本社會的轉型、困境與應對
以上圖片截自於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