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作為新舊思想、中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時代,思想碰撞、東西方文化差異造就了許多衝破傳統世俗的愛情故事。但在這許多的背後,其實也有更多「受困於傳統」的婚姻,一如蘇雪林與張寶玲之間的婚姻。
夫妻二人結為伉儷24載卻從未同寢,更令人感慨的是在張寶玲去世之後,蘇雪林亦絕不改嫁,至於原因直至蘇雪林彌留之際才娓娓道出。
蘇雪林,與冰心、丁玲等人並稱為「民國五大才女」,但在這些才的背後卻是一位女性「爭」與「不爭」的「悲慘」身世。
1897年3月26日,蘇雪林降生在一個傳統的官宦世家。在這樣一個世家之中,她的幸運是可以衣食無憂,但不幸卻是在哥哥、兄長們都能心向西學之時,她作為女子卻又要恪守《女訓》之中的「女子無才便是德」,只能自己不求甚解的閱讀《三字經》等舊文,不能入學求是。
「我想上學!」不,你不需要。這樣在現代看來怪誕滑稽的對話,在當時的新舊思想、東西文化之間的衝突上顯得尤為突出。
父母對她給出的是相夫教子的社會定位,但作為一名立志求是的女性,她自然又心有不甘。於是,她爭,爭的是當兄長們從上海帶回新的雜誌、報刊、外文譯作之時,她如饑似渴的閱讀,是求學的機會;不爭的卻是,在面對自己的婚姻上對父母的屈從,自己的無能為力。16歲成年時,面對父母為她定下的親事,她無可奈何的答應下來,而這門親事的對象,便是張寶玲。
當時的蘇雪林因為與父母、長輩爭學習之權利,以致於身體不虞,二人當時也並未成親,而且迫於女兒的狀態,父母也允準了她的學習之權利。
1921年時,蘇雪林前往留學法國,學習西方文學,這對於向學的她自然極好。但接下來,父親病故、母親病重、婚姻問題接踵而至,她也只得選擇在1925年時提前回國。而後已經年逾29歲的她,在母親的逼迫之下,與早已訂婚數年的張寶玲成婚。
張寶玲,家境殷實,父親乃是五金商人。對於西方科技,張寶玲也並不排斥,他曾前往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理工課程。
但是愛情與學習不同,它更像是兩塊磁鐵。
結婚之前,作為都接受了新文化的二人,曾經通信過,但是蘇雪林自覺張寶玲並不適合自己,便主動提出解除婚約,但在家人阻止之下未能如願。至於張寶玲,則是一個理工男,用現在的話說可以歸為「直男」。性格上的迥異,自然讓二人的結合矛盾重重。這種差異,即便是二人結婚後也沒有緩和。本來二人便各有事業,婚後也是分居而住,不過這種局面卻隨著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而有所改變。
1938年,武漢會戰爆發,在武漢大學擔任教授一職的蘇雪林跟隨學校後撤至四川樂山,此時的張寶玲也已經在雲南昆明擔任機械廠的總工程師,二人相聚不遠,而且在1942年9月時,張寶玲也被聘請至武漢大學任教,久別的夫妻二人也得以重逢。
都說久別勝新婚,按道理年歲已長的二人理應也能捐棄前嫌,可惜的是令人驚訝的是這一對夫妻卻反應平淡,鄰居楊靜遠更是回憶:夫妻二人重逢後,仍舊各處一室,同餐卻不同寢。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勝利後,隨後張寶玲回到老家尋找父母,至於蘇雪林則在解放前夕選擇了前往香港,至此夫妻二人即為永別。
蘇雪林和張寶玲的婚姻,在我們現在看來更像是笑話。這份婚姻有名無實,二十四年的婚姻靠的不是夫妻之間的情感寄託,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雖然二人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無疑就婚姻而言,卻又是失敗的。
但令人詫異的是,在1961年張寶玲去世之後,蘇雪林在沒有了現實羈絆之後,卻仍舊選擇了獨身一人,不再改嫁。
那麼又是何種原因讓蘇雪林做出這樣的選擇的呢?
事實上,關於這一點也是眾說紛紜,直到1999年蘇雪林彌留之際,謎底才揭開。在她談論起她與張寶玲的關係時坦言,作為丈夫的張寶玲,除卻兩人性格上的不適合外,最令她難以容忍的就是張寶玲雖然也曾經留美,接受過西方教育,但事實上骨子裡是一個十分傳統的人,對於妻子,他希望能夠相夫教子;而反觀自己,顯然不是一個如此的女子。與張寶玲名義上的二十多年婚姻 ,也讓蘇雪林心灰意冷,在張寶玲去世之後,她選擇將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了學術與教育上。
作為時代交替的犧牲品,張寶玲、蘇雪玲無疑在各自的領域都是成功的,但唯獨婚姻上卻讓人痛惜。這是時代,歷史留給普羅大眾下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