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住在公寓和單元樓裡,有時候樓上樓下住了幾年也不一定認識,但是在江蘇南通崇川區,全國首創的「鄰裡」制度,以「鄰裡+自治」、「鄰裡+服務」等方式,讓居民們找回了濃濃的「鄰裡情」。
前不久,南通崇川區北濠東村社區在94棟居民樓前的空地上安裝了一批健身器材,本是一件好事,沒想到遭到不少居民反對。在「一事一議會」現場,有居民認為,健身器材放在那,影響大家休息,不是太好的,希望居委會能把器材移到別的地方去。
在社區召開的「鄰裡議事會」上,由居民推選出的「鄰裡理事長」和社區幹部一起商量解決方案。之前健身器材離居民樓太近容易噪聲擾民,要給它換個地方也不能太遠,否則不方便使用。最後經過協商,居民們商量出了一個都能接受的位置。
南通崇川區北濠東村社區崇睦鄰裡理事長顧思義說:「通過議事會的形式,可以把鄰裡居民之間各種問題都能夠放在桌面上解決,能夠使廣大居民更加願意建設好社區、愛護好社區。」
「鄰裡議事會」、「鄰裡理事長」,都是南通崇川區創設的基層自治單元「鄰裡」的一部分。從2013年起,當地每150-300戶居民設置一個「鄰裡」,並推選一名理事長,參與社區治理。社區居民由「被參與」「被管理」轉變為「管理主體」和「參與者」,通過「鄰裡+自治」的方式,使「問題在鄰裡解決、矛盾在鄰裡化解」。以居民與物業的矛盾為例,在記者走訪的崇川鄰裡中,「鄰裡+社區+物業」多方參與的治理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居民權益、物業利益、社區公益得到了較好平衡。
南通市崇川區虹橋街道躍龍社區黨委書記江韓蘭說:「如果單靠社區是肯定不夠,社區工作者只有8個人,精力跟不上。如果單靠物業公司也不行,單靠業主委員會也不行。這就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才能實現真正的小區治理。」
在「鄰裡」機制的帶動下,社區居民的凝聚力空前提升,越來越多的居民把社區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並以志願服務的形式參與社區治理。在北濠東村社區,有居民組成志願服務隊,把雜草叢生的偏僻荒地改造成了社區小花園;還有志願者入住社區的康復中心,義務幫助體弱病殘的居民進行康復訓練。社區居民章國炎經過鍛鍊,如今自己站起來能走了。老章說,志願者相當熱情,大家都交流交流,心情都舒暢很多。
南通市崇川區北濠東村社區殘疾人之家志願隊負責人丁茂琴告訴記者,以前鄰裡之間門對門也不認識,強調志願者服務後,鄰裡關係也好了,也和諧了。
南通市崇川區北濠東村社區黨委書記肖瀟說:「以一個人的行動感染一群人,一群人的行動感染全社會。我們是通過把一些相同興趣愛好的居民連接到一起,讓居民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共享自己的成果。」
如今在崇川的各個「鄰裡」,常年活躍著2100多支服務隊伍,這些由居民組成的志願團隊圍繞本社區裡的「幫困助殘、為老為小、文化體育」三大內容,每年為社區提供各類服務項目6000多個。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黃蒙 陳志斌 姜晨光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