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畫意:中國美學教育不可或缺的基因-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2 光明數字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你能想像,朗讀上面這些古詩詞,同時欣賞對應的美麗中國畫,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嗎?

    因為在美術館工作的緣故,我常常受邀去文化活動、藝術機構、中小學校,給讀者們分享中國繪畫與中國詩詞交相輝映的故事。每次演講開始之前,大家最常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直接讀唐詩宋詞裡的文字就十分美好了,還有必要同時去看中國繪畫嗎?

    我則會回復大家,中國是眾所周知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延續至今數千年中華文明的基石是什麼呢?一方面是漢字,如唐詩宋詞、經史子集等,都是漢字所承載的文化瑰寶;另一方面就是華夏圖像了,這一部分呢,主要傳承在中國繪畫中。

圖像對於歷史的傳承非常重要  

    傳說華夏文明的起源是「河圖洛書」,《易·繫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個聖人指的就是中國人的始祖之一伏羲。據說伏羲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又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根據這個「圖」與「書」演化出「八卦」等,後來被認為是華夏文化的源頭。

    古人還有一個「左圖右史」的傳統,圖像對於歷史的傳承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學習歷史和研究考古,圖畫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很多人物與事件,單純用文字記載和表達會顯得過於抽象,但一幅畫的出現,就能讓我們瞬間身臨其境,直觀地理解人物與事件的特徵與概貌,所以圖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學者們早已充分認識到圖畫對於掌握和理解歷史的必要性,因此形成了「左圖右史」的習慣和說法。事實上,很多中國古代的繪畫,都是宮廷畫師或專職畫師的作品,而畫師們所扮演的角色,就類似今天的官方新聞攝影師。在照相機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時代,古人,特別是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他們想記錄所見、所思、所感的一些事情與畫面,都是通過專職畫師的畫筆留存下來的。

近代以來的教育對圖像的重視程度遠不及文字 

    無論是「河圖洛書」的文明起源,還是「左圖右史」的文化傳統,都道出了「圖」與「文」自古就相輔相成的現象。毫無疑問,圖畫具有直觀、形象的特性,可以更好地拓展讀者們的閱讀體驗。也只有對圖、文這兩個方面都有所了解和掌握,我們才能夠完整地理解中華文明。就像大家說起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總是會先想起古希臘、古羅馬那些偉大的藝術與建築一樣。

    可惜,近代以來的教育系統,其實是格外偏重於文字方面的。今天人們對於圖像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及對文字的重視。甚至,今天的我們要講述某件事情、表達某個觀點的時候,除了用文字語言敘說,還可以怎樣藉助圖像、符號來實現圖文並茂的傳達?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隔膜與茫然。但如果我們了解中國繪畫,就會知道,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很善於使用圖像和符號來記錄見聞與傳達情感。

詩詞、繪畫與歷史故事結合會帶給孩子不一般的閱讀體驗 

    每一次分享和講解的過程中,我都能真切感受到,那些美麗的中國古詩文,如果配上好玩、有趣、長知識、有故事的中國畫面之後,讀者們(特別是孩子們)很容易看清楚、讀明白,他們真會兩眼放光……我們之所以要編寫、出版《墨中國文化藝術啟蒙》《顏色裡的中國畫》《詩畫共讀》這一系列書,正是希望詩詞的韻律之美、繪畫的圖像之美,再結合有趣的歷史故事,能帶給孩子們「化學反應」一般的閱讀體驗。

    在古代中國繪畫中,孩子們可以看見:「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流傳千年的陶淵明《桃花源記》,口口相傳的成語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怡然自樂、「不足為外人道」的世外桃源,在明代四大畫家之一的仇英筆下,終於有了情節清晰、色彩鮮明的圖像版。

    至於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究竟是怎樣的場景?白居易的《琵琶行》裡「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會是如何百轉千回,讓人拍案稱奇而又扼腕嘆息?

    蘇東坡的《赤壁賦》中「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與「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又會是怎樣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還有「山外青山樓外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懶起畫娥眉」,「山月照彈琴」,乃至《紅樓夢》裡的「紅消香斷有誰憐」,一幕又一幕,舉凡中國歷史與文學的重要場景與時刻,孩子們都可以看到中國畫繪聲繪色的經典畫面。

    我還想特別介紹的一點是,畫家們的創作絕非出於憑空的想像,而是幾乎筆筆皆有出處,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處處隱藏著中國美學的DNA。試看以下畫面的圖文對比,我們就可以一目了然:

    一千年前的蘇東坡曾經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的詩人們也說:「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我們可以確認,「詩情畫意」自古就是中國美學的一種基因或者說「原始碼」。

    我想,讓今天的讀者,特別是孩子們親近中國繪畫和親近唐詩宋詞的意義,其實可以相提並論吧?如果說唐詩宋詞是文字版的美麗中國,那麼中國繪畫就是圖像版的浪漫華夏。希望讀者們重新審視、再次看見中國繪畫時,能夠感受到穿越千年的「詩情畫意」和「史詩一般」的色彩感、畫面感。唐詩宋詞是那麼的美輪美奐,中國繪畫而又是那樣的有趣動人,讓我們同時把它們看得清清楚楚、讀得明明白白。

    (作者:曾孜榮,系中信美術館館長)

相關焦點

  • 守護非遺 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光明日報-光明網
    日前,巴林右旗烏蘭牧騎表演團隊的非遺展演拉開了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活動的序幕,也預示著中國非遺事業萬馬奔騰、昂首奮進。    10位年度人物一一揭曉,20位提名人物集體亮相,非遺十大年度事件壓軸發布,由光明日報、光明網舉辦的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正逐漸成為非遺人的年度盛事。
  • 陳祖武:經世致用 以文化人-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訪名家】      日前,記者一行前去探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歷史學家陳祖武。    1943年出生於貴州貴陽的陳祖武,少時萌生讀史喜好,遂篤嗜文史。1965年從貴州大學歷史系畢業後,經鄭天挺指引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追隨楊向奎專攻清儒學術,從此初心不改、偏好猶摯。    未走到樓下,便見陳祖武已在路邊遠遠地等候著,令人心生感動。一進家門,他熱情招呼我們坐下,夫人又端上精心準備的好茶,「今早煮的普洱,喝點嘗嘗」。笑容誠摯,雙目炯炯,說話語速稍緩,鄉音不改。
  • 你的科學素養 奠基健康中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專門用了一篇三章的篇幅,對「普及健康生活」進行部署,強調要「強化個人健康責任,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引導形成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結合此次疫情防控,您認為全民健康素養包括哪些方面?個人的自我防護對促進全民健康有何意義?
  • 仁:中華法系的重要文化基因-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華法系作為獨立於世界之林且數千年傳承不息的國家治理體系,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法律的制度、思想和文化,歷經夏商西周的「禮刑」體系、春秋戰國秦朝的「法律」體系、漢唐明清的「禮法」體系,至清末西法東漸方始解體。《道德經》云:「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弘揚「紅船精神」 建設「重要窗口」-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習近平同志概括提出「紅船精神」15周年之際,由光明日報社、浙江省委宣傳部和嘉興市委聯合主辦的2020「紅船論壇」,於8月3日至4日在浙江嘉興舉行。來自中央有關單位、社科理論界的領導和專家學者、獲獎論文作者代表齊聚一堂,就「弘揚『紅船精神』,建設『重要窗口』」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推動「紅船精神」的研究闡釋、弘揚踐行再深入、再出發,為建設「重要窗口」凝聚精神力量。
  • 微觀中的詩情畫意
    微觀中的詩情畫意——「清代盆景文化展」觀感作者:寧肖波(供職於中國園林博物館)  盆景是立體的詩,無聲的畫,它物化著創造者的空間意識、審美觀念,以及人生情趣和藝術修養。
  • 改進教學方法,增強線上思政教育親和力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線上思政教育、新時代美學、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就業創業「一幫一」行動、疫情防控實踐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摘編自《人民日報》  【高建平:新時代中國美學研究需要對傳統進行再反思】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高建平表示,近年來,國內外美學研究的理論語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時代加快中國美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必須深入研究和闡釋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資源,對傳統進行再反思。
  • 沈壯海: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深化公民道德建設-光明日報-光明網
    人民教師執教「雲端」,盡力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推進教育教學方式變革。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勇擔責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抗疫鬥爭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我國還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 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怎麼變-光明日報-光明網
    「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業,應該有前瞻性。」    在近日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與教育會議上,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未來」國際委員會成員,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數字革命會給每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很多新的機會,年輕人應當具備掌握新機會的能力,教育的內容也必須有所針對。
  • 中日端午民俗中的菖蒲文化-光明日報-光明網
    1.菖蒲在中國古代的文人化    端午起源於中國先秦時代。在中國古代節歷中,五月是「毒月」,五月五即「毒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五月五日積蓄藥材去除毒邪的習俗。人們還用煮蘭草的沸水沐浴驅邪,因此當時端午也稱「沐蘭節」。
  • 沙漠中的藝術館-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悅讀:您在新近出版的《敦煌談藝錄》一書中,開篇即論述敦煌藝術的價值。    敦煌藝術系統地展示了中古時期一千多年間繪畫雕塑藝術發展的歷程,特別是在唐代和唐以前中國繪畫作品極為罕見的今天,敦煌藝術差不多復原了魏晉南北朝到唐五代的中國美術史,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期中國美術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壁畫中還展現出當時音樂、舞蹈、建築、服飾以及社會風俗等方面極為豐富的社會場景,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藝術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 湘學的經世致用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戰國時追求美政理想、正道直行、以身殉國的屈原,西漢因遭小人排擠流寓湖湘的賈誼,唐代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湖南的劉禹錫、柳宗元,他們雖生平際遇各不相同,卻有著共同的經世情懷,即使身處困厄,也不忘國計民謨,始終將個人的進退出處、價值的實現與世道的更替、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成為湖湘經世傳統的重要源頭與文化基因。
  • 公共衛生教育,如何破題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公共衛生教育要吸引公共認同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最近的調查顯示,從高考招生志願填報和招錄情況看,公共衛生院校均未完成當年招生計劃,顯示公共衛生教育尚未吸引足夠的公共認同。而如何增進認同,是公共衛生教育破題發展的要點。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第二場走進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
    5月22日,由光明日報社主辦
  • 中國說唱音樂,行走在出圈的路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年,說唱音樂幾乎成了百搭音樂,出現在各大音樂類節目中,說唱歌手也逐漸成為男團女團、各種組合、各種音樂類舞臺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年夏天也被網友稱為「說唱的夏天」。《說唱聽我的》《中國新說唱2020》《說唱新世代》相繼來襲,讓說唱音樂持續保持著熱度。
  • 第九屆中國公益節落幕 光明網獲雙獎
    光明網訊
  • 「2020中國新媒體扶貧十大優秀案例」公布 光明網作品入選
    光明網長沙11月20日電(記者武玥彤、趙清建)11月19日,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在長沙開幕。  當日下午,在大會「新平臺的社會責任」分論壇上,光明網作品《2020中國新媒體扶貧聯合公益行動——科學用藥科普扶貧活動》入選「2020中國新媒體扶貧十大優秀案例」 。該活動探索發揮新媒體特色優勢,將「科普扶貧」、「直播扶貧」作為助力精準扶貧的「先手棋」,通過普及科學用藥知識,將扶貧同扶智相結合,通過新媒體的力量,提高貧困地區公眾的科學用藥素質和水平,有效推動健康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 張載的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時間: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三日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從兩漢、南北朝到唐代,中國文化陷入了一個危機,遭到了來自各方的挑戰,最主要的是來自異域佛教的挑戰。面對當時的佛教,中國文化一開始可說是節節敗退,因為當時已有的文化傳統幾乎無法應對當時佛教提出的一系列問題。隨著文化間的不斷碰撞、佛教理論的漢化,直到中唐以後,中國學者才漸漸理清頭緒:中國文化與當時佛教的衝突,最核心的不是形而下、器的層面的問題,不是出家與否等表層問題,而是在最高存在層面存在著矛盾。
  • 2020企業校招光明大直播走進安踏集團
    安踏集團創立於1991年,是一家國際前列、國內領先的綜合性體育用品集團,2007年在中國香港上市,旗下擁有安踏、斐樂、迪桑特、始祖鳥、薩洛蒙、威爾勝等20多個中國及國際知名運動品牌。想來這裡工作嗎?7月9日15:00,關注光明網一直播(ID:29995967),光明日報、光明網帶你走進安踏集團,全方位了解這裡的工作崗位信息及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還邀請了福州大學的老師解答大家關於求職的問題。準備求職或對企業感興趣的小夥伴記得提前上鬧鐘呦!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反思中國積貧積弱、國運衰微的根源時,有人深感「國勢積弱由於教育落後,教育落後由於漢字繁難」,把批判的靶子直指方塊漢字。在此背景下,羅馬拼音字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可以創製漢語字母、替代漢字書寫的模板文字,一大批知識界精英都提出了非常激進的廢除漢字的主張。    然而,即使是在新文化運動如日中天的時候,一些有識之士仍然清醒地認識到「漢字落後論」在學理上的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