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 2020「傑青、優青」 最新名單

2020-12-16 騰訊網

文章來源:科獎在線

截止到 2020 年 9 月 24 日。

國家傑青已經公布擬資助 300 項名單、國家優青資助 625 項,尚未公布具體名單;

省級傑青已公布 354 項,省級優青已公布 485 項,具體名單如下:

國家:傑青 300 項,優青 625 項;

河南:傑青 14 項、優青 79 項;

北京:傑青 41 項;

重慶:傑青 30 項;

河北:傑青 15 項;

江蘇:傑青 50 項,優青 50 項;

黑龍江:傑青 20 項,優青 150 項;

湖南:傑青 59 項,優青 64 項;

安徽:傑青 40 項;

遼寧:優青 10 項;

甘肅:傑青 19 項;

山東:傑青 66 人,優青 132 人(網評結果)

1. 2020 年國家傑青擬資助名單(300 項)

2. 河南省擬資助傑青 14 人、優青 79 人

3. 北京市:傑青擬資助 41 人

4. 重慶:傑青 30 人

5. 河北:傑青 15 人

6. 江蘇:傑青 50 人,優青 50 人

7. 黑龍江:傑青 20 人,優青 150 人

8. 湖南:傑青 59 人,優青 64 人

9. 安徽:傑青 40 人

10. 遼寧:優青 10 人

11. 甘肅:傑青 19 人

12. 山東省:網評結果:傑青 66 人,優青 132 人

相關焦點

  • 地學部2020年度傑青、優青等三大項目評審組名單公布!
    今天(8月10日),基金委公布地球科學部傑青、優青、創新研究群體項目3大項目評審專家名單。 根據相關規定,現將地球科學部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組名單公布如下: 曹晉濱、曹俊興、陳多福、代世峰、費建芳、郝芳、姜明、
  • 近十年各大高校入選國家傑青、優青統計:中山、北航位列前十
    傑青,全稱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同理,優青,則主要指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不管是傑青,還是優青,能獲得支持都非常的不容易,他是國家為促進青年科學和青年技術人才的成長、加快培養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而設立的科學基金。
  • 2020年河南傑青、優青受理項目公布,鄭大獨佔鰲頭,河大委屈第二
    那麼近期表現如何呢,咱們來看看2020年河南省傑青、優青受理人數就知道了。鄭州大學作為省內唯一211,世界一流建設大學,合併的學校實力又強,因此處處牛,尤其是醫科方面,基本是省內壟斷地位,問河南大學就差距大了一點。
  • 【資訊快遞】基金委兩學部公布傑青優青等項目會評專家名單
    8月3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公布2020年度生命科學學部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等項目會議評審專家名單。2020年度醫學科學領域部分項目專業評審組組成名單同時公布。
  • 2020年國家傑青名單公布!西安交大6位教授榜上有名!
    作為高端科技人才的支持項目,國家傑青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近幾年當選的兩院院士中相當一部分都曾獲得國家傑青資助,因此國家傑青有著"院士搖籃"的美譽。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傑青已然成為高校和青年科學家必爭的科研項目。
  • 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優青排名,清華大學第1,中山大學前7
    2020年6月,全國第三方大學評價諮詢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Cuaa.Net)依託國內首個免費的「艾瑞深中國大學360度對比分析與學科水平動態監測公益諮詢項目」,最新發布《校友會2020第五輪學科評估前瞻分析報告》,報告最新公布校友會2016-2019年中國大學國家優青排行榜。
  • 2020年「傑青」名單公布,吉林新增7人
    8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根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將予以公布。
  • 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14人都從南京大學走出
    近日,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公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今年共對300個項目予以資助。南京大學共有14人入選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總數在全國高校中並列第3位。2020年度國家傑青建議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中,南京大學的喻良、宋鳳麒、史壯志、江德臣、趙勁、李朝升、陳帥、張愛鋮、趙坤、王孝磊、吳鏑、張徐祥、馬曉星、曹汛等14位教授入選,具體名單如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主要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
  • 從院士傑青到學術排名,中科大用第一給安徽長臉爭氣
    八月初公布的最新自然指數全球學術排名穩居中國大學第一;八月中旬公布的2020年國家傑青中科大15人入選人數全國第一;八月底公布的中國青年科技獎,中科大6人入選全國第二!從院士增選到傑青、優青評選,從自然指數到世界排名,從自然科學一等獎到中國青年科技獎,安徽合肥的中科大始終在最前面,中國的中科大在為安徽人、中國人在世界爭氣!清華五大研究生預科班:武大、華科、山大、北航和天大乘風破浪的華東五校錄取通知書,我選中科大你站誰?
  • 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舉辦「2020年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生物醫學...
    2020年11月1日-11月2日,由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醫學生物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承辦的「2020年中華口腔醫學會口腔生物醫學專業委員會第十次全國口腔生物醫學學術年會暨第六次全國口腔傑青優青論壇」在上海召開。
  • 四川第二批入選雙一流預測名單出爐!附雙一流大學在川錄取分數線
    四川雙一流第二批預測名單本文將根據現有高校情況及未能入選雙一流高校進行分析。電子科技大學:總體效果不錯雖然電子科技大學的雙一流總結未公布,但是根據雙一流期間,聘任了幾位院士作為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同時增選有2位國家傑青、11位國家優青、26位高被引學者。電子科技大學目前獲得了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 中國馬術優青計劃精英訓練營來了
    配圖來源於網絡中國馬術優青計劃旨在推動挖掘我國青少年馬術人才,建立起我國青少年馬術的人才庫,為青少年提供更多進階平臺,深挖青少年更多的可能性。並服務於國家馬術,為奧運馬術助力。精英訓練營由中國馬術協會領攜主辦,組委會專門指定中國馬術優青計劃評委,訓練營集結了業內知名馬術專業人士組成訓練組,對參營選手進行培訓。精英訓練營,正如對「精英」的追求一般,騎手參與本次訓練營的資格與中國馬術優青計劃——精英直播賽第一站或第二站的排名相關,據名單顯示,獲得參與資格的名單人員共24人。
  • 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公示優青項目評審專家組名單!一共204人
    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公示優青項目評審專家組名單8月20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公布了《關於發布2020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組成的公告》。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相關規定,公布2020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業評審組名單(匯總)(按姓氏筆畫排序)如下:丁 軼,丁 彬,刁 波,馬建峰,王衛軍,王習東,王雲鵬,王 丹,王 東,王成新,王 剛(上海),王 剛(北京),王啟寧,王金淑,
  • 北京協和醫院徐蔚海教授獲2020年度國家傑青基金
    北京協和醫院徐蔚海教授獲2020年度國家傑青基金 2020-11-10 2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年全國各省市高考狀元名單,最高分來自這個省!
    那麼,今年全國各省市高考狀元都是誰呢?來自哪個學校呢?我們一起來看看!2020年全國部分地區高考狀元名單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發現,全國一卷區的8個省,理科方面的最高分是來自湖北省華中師大附中的唐楚玥 725分,她的語文成績達到了驚人的 146分;文科方面的最高分是來自湖南常德鼎城中學的何潤琪同學
  • 國家優青625項!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結果發布
    9月17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網站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據悉,今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接收到項目申請269671項,經過專家評審後,決定資助項目32486項。據高校科技進展(微信公眾號ID:gxkjjz)了解,2012年以來,共有4019青年科研工作者獲得過國家優青項目資助,國家優青項目在2019年之前的資助項目數量基本保持400項左右,2019年國家優青項目資助首次達到600項(不包括25項港澳優青項目)。
  • 中山大學2020年各省市護理學錄取分數線
    中山大學2020年各省市護理學錄取分數線 序號 省份錄取結束 587 已寄出    點擊查看:2020
  • 煙臺大學、北華大學、五邑大學最新排名,實力都很強,誰更勝一籌
    煙臺大學、北華大學、五邑大學最新排名,三所高校排名情況如何?實力如何?誰更受歡迎?具體來看一下。· 煙臺大學全國排名:在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煙臺大學排名第220名;在2020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中,煙臺大學排名第253名;在2020武書連中國大學排名中,煙臺大學排名第240名。
  • 河南師範大學喜贏2位「國際傑青」!
    近日,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公布2019年度第一批發展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以下簡稱「國際傑青計劃」)立項名單。「國際傑青計劃」是中國「科技夥伴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由科技部劃撥專項經費,主要資助發展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家、學者和研究人員來華開展科研合作研究。該計劃響應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積極促進中國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人文交流,鞏固中外科研機構、大學與企業的長期合作關係,搭建青年科技交流平臺,推動國際科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