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8句智慧名言,句句入心,讓人醍醐灌頂!

2021-01-11 國學修學堂

《六祖壇經》,作者六祖慧能。六祖慧能是唐代人,世稱禪宗六祖,是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

一、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壇經》

如果不悟,佛就是眾生;一念悟了,眾生就是佛。眾生與佛平等無二,只是迷悟不同而已。迷者為眾生,悟者為佛。只是眾生過於執著於「我念」,自己並不知道。一旦開悟之後,就能明心見性,也就成佛了。眾生就是沒開悟的佛,佛就是開悟的眾生。

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壇經》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非是臺,本來就虛無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這句偈子道出了覺悟的重要性。

三、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壇經》

心地裡面沒有非分之想,就是自性戒,心地裡沒有愚痴,就是自性慧,心地裡沒有雜亂的東西,就是自性定。自性不增加、不減少如金剛一樣,身體的行住坐臥本來都在三昧裡。

四、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壇經》

眾位道友,每個念頭之間沒有間斷就是功,內心活動平靜正直就是德;修煉自己的品性就是功,修煉自己的行為就是德。

五、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 ——《壇經》

智像太陽,慧像月亮,智慧永遠是明亮的。在外陷入塵境中,就會被妄念像浮雲一樣覆蓋住自己的本性,明亮不起來,使智慧不能顯現。

六、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壇經》

什麼叫做禪定,在外遠離各種相叫做禪,在內心不被擾亂叫做定。在外專注於境相,內心就被擾亂;在外遠離相,內心就不會被擾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安定的,只是看到塵境、思念就被擾亂了,如果見到塵境而能做到心不亂,是真正進入禪定了。

七、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壇經》

只要清淨自己的內心,使得六識脫離六門,在六境中沒有什麼沾染和雜念,通暢而沒有滯礙,就是般若三昧,又叫自在解脫、無念行。

八、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壇經》

痴迷於外見之中去修行尋找成佛之道,沒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小根。如果開悟頓悟,不執著於外修,只在自己的內心中樹立正確的見解,煩惱和塵世的勞苦就不能沾染到自性,這就是見性。

相關焦點

  •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令你頓悟人生的十句智慧佛語
    《六祖壇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本由中國人寫的佛經。作為佛教禪宗的至高經典,《六祖壇經》融匯了六祖惠能法師對佛學本質的深刻理解。書中經典的語錄不勝枚舉,如果我們能頓悟當中最精華的10句佛語,一定可以受益終身。
  • 禪宗14句名言,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圓滿的智慧!
    禪宗14句名言,字字句句都充滿了圓滿的智慧!(1)佛,這個名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覺。覺之體是智慧,沒有智慧你就不會有覺悟,所以智是體,覺是用,有體有用。(2)釋迦牟尼佛確實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 《六祖壇經》|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
    六祖大師開示,何為「摩訶般若波蜜多」呢中國禪宗文化,因六祖大師而得以興盛至今。而《六祖壇經》的出現,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個變革。作為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六祖壇經》的內容,無不讓學佛修行者去關注,六祖大師的解說開示,讓更多人對佛學知識的了解。
  • 佛教典籍|《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禪宗典籍。亦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的一部經典。
  • 六祖壇經|菩提果自成
    惠能說,如果想要成就大智慧,需要先達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三昧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一行三昧,是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是一直心,是不動道場,成真淨土。如果人能夠這樣達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好比土地中有種子,能夠生根發芽,成熟結果,人的大智慧也能不斷地生發,直至完全地覺悟。
  • 【南方日報】中大哲學系教授馮煥珍主講《六祖壇經》: 真正的「淨土」不在西方,而是「心淨」
    曾發表論著《回歸本覺——淨影寺慧遠的真識心緣起思想研究》,並與人合譯《中國淨土思想的黎明》、《頓與漸》等書。 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人們如何啟迪自我、淨化靈魂、造福社會?凝結了1300年前廣東高僧慧能智慧的《六祖壇經》,或許能指出一條通達的門徑。
  • 《六祖壇經》之無相頌
    惠(慧)能大師(638年-713年),俗姓盧氏,河北燕山人(現今的涿州),生於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與孔子、老子被稱為「東方三大聖人」,歐洲則將他併入「世界十大思想家」之列。
  • 六祖壇經大結局
    禪宗六祖的弟子們後來分為五個宗派,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分出了五個宗派。這些宗派裡面,有些禪風令人動容,有些則非常孤傲,如雲門宗、法眼宗,相當孤傲。有些非常的雷厲風行,像臨濟宗的棒喝,禪風非常霹靂。在禪宗唐宋這幾百年的時間,除了這五個宗派以外,還出現了很多非常另類的人,這些人幾乎無法用某一個宗派來歸類。
  • 《六祖壇經》共學記|「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諸元結合
    《六祖壇經》共學記 撰文:提舍家裡有《六祖壇經》但是一直沒有讀,因緣不成熟就是這樣:寶山空回。今年三月因實施居家隔離,五月起道場法師透過網路帶領「線上共學《六祖壇經》」,將「禪坐、拜懺、誦經、經文釋義」幾個元素結合成為整體的學習,經過每周一次、連續四個月的薰陶之後,每到周日早上十點我都期待參加壇經共學。透過網路禪坐、拜懺、或聽經聞法的活動或許很多,但是像這樣多元素結合的還沒有見過。
  • 恭迎六祖惠能大師圓寂紀念日!《六祖壇經》傳世,中土唯此一人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慧能禪師出生在新州,入寂於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八月初三。慧能禪師為佛教禪宗三十三祖,中國禪宗第六祖。後人把慧能禪師的教言編成《壇經》流傳於世。還未出家受戒的惠能,聽到有人在誦念神秀的偈子,覺得神秀的偈語,雖然也有利於修行,但還未能契悟佛意,領悟心性空寂的道理,於是也作偈一首,請人代為書寫在牆上:神秀的偈語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認為只要不斷修行,就能達到覺悟成佛,而惠能的偈子,認為自己的身、心,以及萬事萬物都是空幻不實的,只有人人都具有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實的存在,最終,惠能憑藉這首禪偈,憑藉自己對佛法洞徹的理解,贏得了五祖的賞識。
  • 【視頻】淨慧長老: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第一講
    《華嚴經》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在大家和親朋好友一起歡度新春佳節之時,四祖寺也特意為大家準備一道「佛法」的盛宴,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在春節期間陸續向大家推送淨慧長老主講的「略說《六祖壇經無相頌》」視頻。這一系列講座是淨慧長老在2009年8月14日四祖寺第六屆禪文化夏令營期間為廣大營員進行的專題講座,總時長約2小時,我們將其共分為四講。
  • 六祖壇經|惠能講摩訶般若波羅蜜
    佛是覺悟的人,這樣的人明悟本性,證見本心。而本性是每個人具備的,每個人的本性也都沒有差別。只是因為俗心有執著妄想,導致不能明悟。在迷失的情況,可能需要有大智慧的人指點迷津。於是六祖惠能為大家講解摩訶般若波羅蜜,幫助各自得到智慧。
  • 覺悟了《六祖壇經》,你會「摩訶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指「大智慧到彼岸」,這是很多修佛之人的終極目標。但在很多人看來,擁有大智慧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在通行整理本中,郭朋的《壇經校釋》(中華書局,1983年)來自斯本,楊曾文的敦煌新本《六祖壇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來自敦博本,郭富純、王振芬的《敦煌本六祖壇經》(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來自旅博本。
  • 儒釋道名言六十句,山水花葉本是一家
    ——《六祖壇經》 大意:菩提比喻智慧,明鏡比喻清淨心。本來清淨,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12、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六祖壇經》 大意:佛家主張,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眾生佛性本自具足。
  • 誦一部《六祖壇經》,讓你從迷失中找到方向!
    乾封二年,有居士遠赴廣州聽法,剛一入殿,便聽到風吹幡動,是風動還是幡動的爭論,居士一句「仁者心動」驚駭眾僧,而六祖惠能之名由此顯揚。不久後,應韶州韋刺史之邀,惠能大師開壇講法,而這次講法的內容也成了唯一一本由中國僧人撰述的佛典。本期,我們就來一同聆聽六祖惠能大師的修行建議。
  • 《二十四史》裡的16句千古名言,句句皆智慧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人的智慧凝結為一句句至理名言。一部《二十四史》,幾千年的興衰變遷,都記錄其中。 下面這16句話,取自《二十四史》,字字句句發人深省。
  • 六祖壇經第七:勤修可以開悟,但要大徹大悟必須要有慧根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咱們繼續來分享《六祖壇經》,上一篇聊到了神秀法師瞻前顧後,連續十三次想要去把偈言呈送給五祖,但又都不敢,最後只好退而求其次,自己半夜裡提燈悄悄寫在了走廊的牆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六祖的故事---《壇經》漫談之二
    不是,這都是由皇家欽賜、政府欽定的,所以有根有據,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是在做事立論立據的地方又滴水不漏,這樣你才能夠說服那些不信的人,你怎麼弄我都有方法,讓你心服口服。好了,神話講完了。先做個鋪墊,對六祖的整個故事就有了一個了解。我們再漫談《六祖壇經》就不再交代這些,這已經提前把六祖的故事都交代了。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禪宗六祖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他又說:「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他在這裡明確告訴我們,修禪其實就是修行。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一場修行呢?怎樣才算是真修行呢?就是「自悟自修自性功德。」禪宗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性具足的,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和聖人一樣無差別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