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給予一部電影如此長時間而高期待的關注,一方面可能因為國民嶽父評論下的段子手實在讓人慾罷不能,另一方面則是少年時代對韓寒作品的美好懷念趨引所致。仍然記得那個時候韓寒和郭敬明也是這樣一起少年成名,兩人的作品我都有涉獵,幾乎是同時看了《夢裡花落知多少》和《三重門》。看《夢裡》的時候我哭的像個傻逼,回過頭來除了「賣女孩的小火柴」,故事竟然全特麼忘了;看《三重門》的時候覺得平淡若水,但十多年過去了,那個結局依然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有一天我突然頓悟了,可能,因為郭敬明寫的東西離我太遠,他們的生活和愛情看著欣羨聽著悲傷,但,都與我無關,沒有共鳴的事情,看過聽過便忘了。韓寒的故事似乎沒有郭的曲折離奇,但因為有著相似的經歷便覺得感同身受。兩本小說的主人公姓甚名誰如今我都記不得了,《夢裡花落知多少》讓我做了一場華美不羈的夢,但《三重門》卻讓我經歷了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悲喜。
說的有點遠了,回到這部電影,《後會無期》其實和韓寒的小說一樣,給了一個極其文藝的故事背景設定,但語言卻是粗糲的,甚至你說低俗也可以。看過韓寒小說的朋友應該了解,他的梗概不需要太強,甚至路線都無需既定好,故事線索永遠沒有郭敬明那麼清晰,但隨心所欲縱情自然才是他的本性,今天決定寫愛情,可能寫著寫著就變成搞笑段子了,回過頭可能還要壓一句經典評論,所以說韓寒是段子手的老祖宗也絲毫不為過。眾所周知,韓寒是一個隨性到叛逆的人,從孩童時期就大膽忤逆天朝教育,到後來寫書、賽車一切都任性到無以復加,但叛逆的外表背後卻是一個個飽滿充盈的理想。如果說郭敬明的價值觀是遠在雲端的,那麼韓寒更像是活在當下,不喜歡的事情為什麼要去做,而喜歡的事情為什麼不馬上去做?這部電影也一樣,你只知道這是一部公路片,但你知道主線是什麼嗎?你不知道。心靈救贖?亡命天涯?愛的私奔?看起來都像,但又都不是,我不敢妄加揣測,但江河和浩漢在我看來就是韓寒自己。
江河和浩漢就這樣開始了一場真正的說走就走的旅行,當然丟了的胡生也不能忘記。。。浩漢是一個貌似粗獷玩世不恭的糙漢子,江河則是一個內心靜謐處世不驚的文青男,這樣兩個性格迥異的人踏上旅途少不了的自然是處世觀的摩擦碰撞。先說江河,面對突如其來的豔遇,他也會束手無策,內心的純潔眼看著不容侵犯,但其實他內心的剛毅卻是浩漢望塵莫及的,他對蘇米說的一字一句慢條斯理卻鏗鏘有力,我是女人也會愛上這樣的男人。再說浩漢,做起事風風火火,說起話頭頭是道,但最玩不轉的就是他,書信傳情多年的假想戀人竟是失散多年的姐姐,被人賣了還幫人笑著數錢卻以為自己最不會看錯人,你說江河不適合在這個社會生存,但說的時候自己心裡也會猛的緊一下吧。而這兩人對我來說,就是韓寒自己。私以為韓寒的文字就像是浩漢,粗糲而不失幽默,但他骨子裡的情感卻更像江河,藏得很深,不易解讀。《一代宗師》教會了我這個世界上的人還有面子和裡子之分,如果說浩漢是韓寒的面子,那麼江河才是韓寒的裡子。「我」有的時候看起來真的就如我看到的那樣麼,對自我的認知有沒有隨著旅途的行進而質疑?看起來不光彩的人不見得就見不得人,而往往看似理想最崇高的人卻是行事最卑劣的人。影片裡賈樟柯臺詞不多,卻字字珠璣,最能看穿影片本質的就是他的話,「看你就不像個好人,沒想到你連壞人都不是」,「大家都是沒本事的人,就各走各路吧。」「小孩子才分對錯,成人只看利弊」,我們喝過了太多的心靈雞湯,以為這個世界足夠美好,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但有可能上帝給你打開窗的時候外面下的雨就恰巧淋溼了你剛買的地毯。
《後會無期》是一部標準的公路電影。兩個人、一輛車,看似目的純粹卻充滿迷茫的前行路上,遇到四個人、一條狗,從而讓他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識,也讓他們成長起來。幾乎所有關於成長與尋找的公路片都是以這樣的主題去展示的。那麼,這部電影又有什麼不同?
首先雖然帶著公路電影的外殼,但拍攝手法並非模擬真實的記錄感,也非故事情節啼笑皆非的搞怪,更不是暫難不斷的爆料。相反,在類似MV式的鏡頭前展現的是幾段清新的小故事,但帶來的回音卻特別厚重。其次,不以故事性為先導,而是注重氛圍和情感的構築。如果用文體來做比,不是小說,而類似散文與雜文的結合,有情懷、有乾貨。再次,片中的兩位小人物主人公貼近現實,當距離感消散了,觀眾難免對號入座去思索。
影片處處充斥著韓式文風。氛圍營造和金句跌出的樣式有那麼一絲類似《一代宗師》的感覺。幸好,這部戲終究是以青年為主體的韓寒電影處女作,立意和表意都不盡相同。韓寒的書,讀的不多,不過黑色幽默和犀利風格還是清晰可見。正如他的書一樣,這部電影也是一部帶著問題、解決問題的眼光展開的。對於青年、世界、人生,韓寒的思索在其中。只不過這次,他沒有用筆來塑造一個人物,而是用光影,用演員將自己的思索展現出來。作為一個愛思索的導演,他的思緒體現在每一幀。於是,你可以看到小島青年不甘於妥協世界,卻面對現實不得不妥協的樣貌;可以看到未達目的不擇手段,卻也因小人物的將心比心流露出人心中最本真的善良一面;可以看到當主人公罵著世界操蛋的同時,對這生活又給予了那麼熱切的期望。
人生艱難之處在於在路上,而人生精彩之處也是來自在路上。最後的最後,本片還是落了窠臼,讓主人公功成名就。一路上的點滴成為最佳小說素材,幫助貧困教師翻了身,曾經的故鄉也終於天隨人願的發展起如火如荼的旅遊業。只是,當這一切真正來臨時,估計觀眾和主人公都會不約而同的懷念起曾經那一路的困頓。所以說,有些風景只有走過之後才會覺得美好,有些磨難只有經歷之後才會拒絕苦澀中的香甜。曾經平凡的他們,經歷了一路的不平凡,終於又淪為平凡的成功人士。而那種一路窘態和尷尬的境遇似乎也只能成為後會無期的過往。只不過,這存留下的記憶,卻永遠蕩漾在彼此心靈深處,時而浮現在已然「平凡」融入社會的他們心頭。
世界上似乎有兩種電影是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類是幻想到無以復加,讓人慨嘆想像空間;一類是與自身生活環環相扣的,讓人不斷審視自我。顯然,本片在處理上是後者。雖然藝術終歸高於生活,但相似的內核讓心有戚戚焉的人不斷產生共鳴。
有人說,韓寒跟郭敬明一樣,都是MV導演,只不過一個靠華麗撐場,一個靠臺詞撓你。雖然《後會無期》在結構上有些照顧不周的地方,比如故事開始是以一個傻子的視角講述,但是中途卻不了了之,或許應該有點交代。 但不論是故事表達,還是技巧展現,韓寒的能力遠遠很多華語導演之上。國人導演的電影往往充斥著絕對正確的廢話和無關痛癢的場面,難能可貴的是,韓寒很會使用減法去製造一種冷幽默的效果。比如,當江河剛說了一句理想化的話,迎面而來一張報紙煳在了他的臉上。這種手法在影片中比比皆是。韓寒還很注重細節處理,江河老師喜歡將辣椒塗到麵包片上,出門的時候還隨身帶著烤麵包機,當蘇米暈車嘔吐的時候,江河拿出麵包片,「沒紙,拿這個擦擦嘴巴」。蘇米對這個木呆老師的好感度陡增。於是,人物的性格與故事的主線在此會合,好編劇懂得如何處理這個。 除了臺詞和細節之外,人物設置也很有章法,浩漢、江河一動一靜,形成強烈反差,尤其是結尾處送別的一場戲,大遠景中,二人背道而馳,無限傷感。韓寒並不是第一次執導影像,之前便有過廣告作品的嘗試,所以,鏡頭調度亦無可挑剔,運動、航拍、兩級鏡頭等手法使得電影感十足。同時,小林武史的音樂與電影的傷感氣氛很搭調,其中雖然數度飄起音樂,但都有來處,絲毫沒有堆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