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訪哈爾濱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 松鶴金蟬蝙蝠看歐式建築中國風情

2020-12-22 東北網

東北網5月28日訊 近日,哈爾濱市政府公布了擬定的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這裡面一批建國前的歐式建築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批老建築保持了哈爾濱歐式建築一貫的華麗特點,但你要是細品,上面竟然還有許多的中國元素,像中國結、回文、蝙蝠……歐式建築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中國元素,這裡面竟然有哈爾濱初建時的一段故事。27日,記者採訪了參與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的相關專家,了解到不為人知的老哈爾濱風情。

歐式建築上有中國結

這批老建築基本上都位於道外區,哈爾濱市政府發布的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中有十多處建築都屬於這種情況,均位于靖宇街北側。記者粗略統計,包括北二道街18號樓、北三道街28號樓、北八道街3號樓、北八道街8號樓、純化街56號樓、昇平街76號樓、北五道街61號樓、北九道街9號樓等。

由于靖宇街周邊正在進行改造,部分老樓被封閉,記者只走訪了部分的老建築。

北八道街3號是一棟年代久遠的老建築,與8號樓隔道相對,樓身表面已經被煤煙燻黑,建築風格華麗繁複,一看就是歐式的建築,但是樓體表面的裝飾,仔細看大部分是中式風格的。二層窗外有歐式券柱,券柱表面卻被處理成席草紋形式,簷下牆板和牛腿布滿牡丹、葡萄、蝙蝠等中式圖案裝飾,在樓角的位置還裝飾著一處中國結。

道對面的8號樓,建築整體風格為歐式,無拱窗,與3號樓相比風格又為之一變,但不變的仍然是中國元素。在房簷下是一排花格欄,總共十多個,細看每個花格裡的裝飾元素都不同,能辨認清楚的包括梅花、蝙蝠、蝴蝶等,滿滿都是「中國風」。

圖案裡還有中國故事

從五道街一直到九道街,這些有故事的老建築由於破損較重,有些還被定為危房,所以基本上都被騰空,只在一樓的門市還有個別的被外地商販租用。記者轉了幾天,在26日傍晚才找到一位在此常住的居民。

據張大爺介紹,他從小就是在這附近長大的,一直沒有離開過,小時候就發現他們家所在的這片老房子,與哈爾濱市其他的老樓有所不同,別看都是歐式的老樓,但是有些圖案和裝飾與別的老樓不同,看著讓人覺得親切。「老輩人說這些東西都能祈福,就和我們小時候看的年畫差不多。」張大爺說,至於這些中國風格的裝飾為啥會出現在建國前的老建築上,他也說不太清楚。

張大爺說,除了風俗習慣之外,有些中國風格的裝飾背後還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比如北八道街8號樓上面的花格欄,細看裡面還有人物,講的是歷史故事,「以前有些老輩人還能說清楚。」

專家:原房主是中國人

據哈爾濱文史館副秘書長李榮煥介紹,之所以老的歐式建築裡出現中國元素,因為是中國人建的。

李榮煥副秘書長是哈爾濱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的論證工作參與者之一,據他介紹,擬定第五批名錄中列入了一大批帶有中國元素的歐式建築,這批建築表面看是歐式的,但實際上房主都是建國前中國的資本家,建築實際的構造還是以中式元素為主。

道外區也叫傅家甸,在建國前是中國人居住的地方,中國的民族資本家都在這裡居住。比如雙合盛火磨廠的老闆,也是哈爾濱商會的會長張庭浦就居住在道外。「這些民族資本家大多來自關內,山東、河北居多,他們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教育,身處哈爾濱這樣一個大都市,又受到西方時尚的衝擊,所以在建造住宅的時候,就形成了中西合壁的風格。」李榮煥副秘書長說,他們選擇歐式的建築風格,又加入了中國元素,看似矛盾卻不違和,成就了哈爾濱獨有的建築形式和風貌,即中華巴洛克建築。

在這次列入的第五批名錄十多座類似建築上,能看到松鶴、金蟬、桃子、鹿、蝙蝠等等中國特點明顯的裝飾元素,還有萬字紋、中國結和回文等中國圖案,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有助於延續街區的文化氛圍,是哈爾濱歷史建築的瑰寶。

而且在論證的過程中,專家們還發現,這批建築外立面有明顯的歐洲風,而「裡子」還是中式的,像許多建築是四合院的形式或者是前店後廠的形式,「與純粹的歐式建築有明顯的區別,從中能看出中國民族資本家務實的作風,而實際上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主要還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

相關焦點

  • 126處老建築!哈市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徵求公眾意見
    哈工大土木樓食堂及規劃院、李兆麟舊居、萬福廣火磨廠房、對青山鐵路北住宅……近日,哈市資源規劃局發布《關於哈爾濱市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徵求公眾意見的公告》。經專家論證並徵求有關部門意見,哈爾濱市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126處,其中:南崗區22處、道裏區22處、道外區45處、香坊區22處、松北區3處、呼蘭區4處、阿城區8處。
  • 126處建築擬入「哈爾濱歷史名錄」
    哈工大土木樓食堂及規劃院、李兆麟舊居、萬福廣火磨廠房、對青山鐵路北住宅……近日,市資源規劃局發布《關於哈爾濱市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徵求公眾意見的公告》。經專家論證並徵求有關部門意見,哈爾濱市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126處,其中:南崗區22處、道裏區22處、道外區45處、香坊區22處、松北區3處、呼蘭區4處、阿城區8處。根據相關條例,歷史建築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 哈爾濱這126處建築擬列入「歷史建築」名錄,快看你家附近有沒有 ↘
    哈工大土木樓食堂及規劃院、李兆麟舊居、萬福廣火磨廠房、對青山鐵路北住宅……近日,市資源規劃局發布《關於哈爾濱市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徵求公眾意見的公告》。經專家論證並徵求有關部門意見,哈爾濱市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126處,其中:南崗區22處、道裏區22處、道外區45處、香坊區22處、松北區3處、呼蘭區4處、阿城區8處。
  • 東吳大學舊址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看蘇州專稿 文/陳夢嬌】近日,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公布了「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吳大學舊址(現蘇州大學本部)名列其中!看蘇州記者了解到,此次共有98項(組群)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其中高校項目共10個。東吳大學舊址在天賜莊校區本部內,佔地約6萬平方米,建築總面積2.1萬平方米,1991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公布 東吳大學舊址上榜「活著的遺產」
    本報訊(記者崔陽陽通訊員楊舒婷史晨雨)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日前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吳大學舊址(現蘇州大學本部)入選其中。東吳大學舊址位於蘇州市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內,佔地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總平面略呈縱長方形,主要建築分布在草坪操場的北、西、東三面。東吳大學舊址校門上端題有「東吳大學」四個大字,背面兩側為東吳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 老重慶 | 曾家巖老居民樓後隱藏的百年羅馬柱,入選第五批歷史建築...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圖/視頻日前,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我市第五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在牆壁上方,還有兩條橫向的裝飾花帶,上方為具有歐羅巴風格的花葉紋,下方為極具中國傳統風格的回字紋。
  • 東吳大學舊址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真美!
    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日前公布,共計98項(組群)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吳大學舊址(現蘇州大學本部)名列其中。
  • 國內最具歐式風情的4條步行街,中西合璧的建築,讓人迷之嚮往
    說到旅遊,小編最喜歡的還是每個地方的步行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國內充滿歐式風情的步行街都有哪些。哈爾濱中央大街這個相信大家應該都知道吧,有著東方小巴黎之稱,這條街也是東三角最繁華的商業金融街。裡邊有很多巴洛克建築,所以這條街上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內容,也有具有西方特色的建築,走在這條熱鬧的大街上,你會感覺自己整個人很輕鬆,道路兩邊的小攤有賣吃的,還有玩兒的,非常熱鬧。
  • 【建築】中國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佔庭式建築
    所以,去年去了哈爾濱以後,我腦海中除了冷,還是冷,除了凍還是凍,甚至對自己去過的景點和美景都已記憶不深刻。哈爾濱聖 索菲亞教堂,高聳入雲的金色十字架與紅磚綠頂相輝映,顯示出教堂主體巍峨壯美的氣勢,休閒椅、綠地環繞。襯託出教堂廣場的表靜謐安詳;每到夜晚,歐式庭院燈放出淡淡柔光宛若一籠輕紗。
  • 哈爾濱一座充滿異域風情的中國城市!
    哈爾濱一座充滿異域風情的中國城市!每次聊到國內的東北地區,很多人總是不自覺地將它與鄉土氣息有所聯繫。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可能是會受到影視劇、以及一些文藝作品這類的影響。但是,一些遊客去過哈爾濱遊玩之後,就會對東北的印象有所改變的,主要是因為哈爾濱這座城市還是很洋氣的,甚至可以說是到處都滿了一些異域風情,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站在哈爾濱的街頭,很多人心目當中往往會有所疑問,這難道真的是東北?哈爾濱市又別稱冰城,這個名字聽著就很美。
  • 東北「最牛」的公園,用總統名字命名,全是歐式建築被遊客們喜歡
    大部分人都喜歡去有海有水的地方度假,眾所周知,東北是中國最冷的城市,你對東北有什麼印象呢?是東北大冷麵還是美麗的雪景,還是性格的豪放語氣?今天想要聊的是東北「最牛」的公園,用總統名字命名,全是歐式建築被遊客們喜歡。
  • 外媒記者漫步哈爾濱中央大街 「醉」美「東方莫斯科」
    國際在線黑龍江頻道消息(於靈爽):「不到哈爾濱非好漢!」杜拜中阿衛視新聞中心記者康恩中在哈爾濱中央大街邊吃馬迭爾冰棍邊說。1月6日,參加2020「感知冰城」外媒聚焦哈爾濱大型採訪活動的外媒記者們來到了哈爾濱中央大街,跟著工作人員細數這條「百年老街」的歷史故事。
  • 百年前沙俄的隨軍教堂,竟成哈爾濱的地標,在俄羅斯還有同名建築
    地處我國東北部的黑龍江,與俄羅斯隔江相望,兩者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線,而作為黑龍江省會的哈爾濱更是充滿了俄式風情,被譽為「東方莫斯科」。要說位於哈爾濱的歐式建築,可謂多不勝數,黑龍江省博物館舊館就是其中之一,不過真正能作為地標的,還是這座東正教教堂-聖·索菲亞教堂。提到這座教堂,也是頗有歷史淵源,它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三月,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不過最初修建這座教堂的並非清政府,而是沙俄。
  •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佔庭式建築,哈爾濱地標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佔庭式建築,哈爾濱地標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中央大街東側的透籠大街,是典型的拜佔庭式正教會, 曾經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會堂,現在是中國保存最完全的拜佔庭式建築, 這個教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構, 1997年6
  • 中國巴洛克是哈爾濱的一個景點,歐洲建築適合攝影,快去打卡
    除了哈爾濱著名的中央大街,還有一個巴洛克式的建築群,有幾條街道,幾十棟建築,與中央大街的純歐洲巴洛克風格不同,這些建築雖然外觀巴洛克,但內部是中式四合院,所以被稱為中國巴洛克。中國巴洛克,現在變成了『百年老街餐飲』,哈爾濱有很多老店,相當於一條餐飲步行街,走在中國巴洛克風格的街道上,你不僅可以徜徉在歐式風格,穿越回二三十年代,還可以享受哈爾濱美食,有的吃有的玩,拍照留念,充滿懷舊之情。
  • 升級「中國歐陸風情街」:哈爾濱改造中央大街
    新華社哈爾濱4月5日電(記者強勇)逾百年歷史、全長1450米的哈爾濱中央大街近日啟動改造工程。此次改造將投入17億元,以「修舊如舊」原則進行老街面貌提升,打造升級版「中國歐陸風情街」。整個改造預計今年9月底完工。
  • 在哈爾濱花幾十元住酒店,竟是百年洋樓,內部全是古董
    來到中央大街要住百年酒店、吃一頓地道的俄餐、逛俄羅斯商品城,吃一根馬迭爾冰棍喝一杯鮮釀格瓦斯、去食品公司買一個大列巴、紅腸,去松花江坐一次纜車這樣的老街之行才夠完美要體驗地道的哈爾濱老街還得去老道外中華歷史街,可以看到曾經輝煌的巴洛克風格建築與中華文化的融合,是哈爾濱的人間煙火。
  • 哈爾濱中央大街有一家「中央書店」,滿滿歐式氣息,遊客大開眼界
    最近,我從上海來到哈爾濱旅遊,哈爾濱這座城市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因為這座到處都是歐式建築,充滿了濃濃的異域風情,尤其是中央大街,更是歐式建築的露天博物館,當我在中央大街遊覽時,還無意中見到了這麼一家與眾不同的「中央書店」。
  • 品年味、知民俗,成長趣冰城哈爾濱研學冬令營
    它橫跨松花江兩岸,是中東鐵路公園的核心內容,這座橋帶來了哈爾濱。印象館以故事敘述的方式將人們帶入展館、進入故事、喚起人們對哈爾濱歷史的回憶。東北一街【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亞洲量長的商業步行街,全街建有歐式及仿歐式建築,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折衷主義及現代多種風格建築。
  • 廈門歷史風貌建築再添11位新成員 位於中山路、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
    我市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中,蘭琴古厝建造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本組圖/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廈門網訊(本組文/廈門日報記者 黃語晴 通訊員 施忠敏 羅先明)  近日,我市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經市政府認定公布。新認定的第四批歷史風貌建築共有11棟,其中4棟位於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7棟位於集美學村歷史文化街區。此前,我市三批歷史風貌建築均位於鼓浪嶼,共439棟。今年內,我市將實現全市六個區歷史風貌建築認定全覆蓋。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