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8日訊 近日,哈爾濱市政府公布了擬定的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這裡面一批建國前的歐式建築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批老建築保持了哈爾濱歐式建築一貫的華麗特點,但你要是細品,上面竟然還有許多的中國元素,像中國結、回文、蝙蝠……歐式建築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中國元素,這裡面竟然有哈爾濱初建時的一段故事。27日,記者採訪了參與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的相關專家,了解到不為人知的老哈爾濱風情。
歐式建築上有中國結
這批老建築基本上都位於道外區,哈爾濱市政府發布的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名錄中有十多處建築都屬於這種情況,均位于靖宇街北側。記者粗略統計,包括北二道街18號樓、北三道街28號樓、北八道街3號樓、北八道街8號樓、純化街56號樓、昇平街76號樓、北五道街61號樓、北九道街9號樓等。
由于靖宇街周邊正在進行改造,部分老樓被封閉,記者只走訪了部分的老建築。
北八道街3號是一棟年代久遠的老建築,與8號樓隔道相對,樓身表面已經被煤煙燻黑,建築風格華麗繁複,一看就是歐式的建築,但是樓體表面的裝飾,仔細看大部分是中式風格的。二層窗外有歐式券柱,券柱表面卻被處理成席草紋形式,簷下牆板和牛腿布滿牡丹、葡萄、蝙蝠等中式圖案裝飾,在樓角的位置還裝飾著一處中國結。
道對面的8號樓,建築整體風格為歐式,無拱窗,與3號樓相比風格又為之一變,但不變的仍然是中國元素。在房簷下是一排花格欄,總共十多個,細看每個花格裡的裝飾元素都不同,能辨認清楚的包括梅花、蝙蝠、蝴蝶等,滿滿都是「中國風」。
圖案裡還有中國故事
從五道街一直到九道街,這些有故事的老建築由於破損較重,有些還被定為危房,所以基本上都被騰空,只在一樓的門市還有個別的被外地商販租用。記者轉了幾天,在26日傍晚才找到一位在此常住的居民。
據張大爺介紹,他從小就是在這附近長大的,一直沒有離開過,小時候就發現他們家所在的這片老房子,與哈爾濱市其他的老樓有所不同,別看都是歐式的老樓,但是有些圖案和裝飾與別的老樓不同,看著讓人覺得親切。「老輩人說這些東西都能祈福,就和我們小時候看的年畫差不多。」張大爺說,至於這些中國風格的裝飾為啥會出現在建國前的老建築上,他也說不太清楚。
張大爺說,除了風俗習慣之外,有些中國風格的裝飾背後還有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比如北八道街8號樓上面的花格欄,細看裡面還有人物,講的是歷史故事,「以前有些老輩人還能說清楚。」
專家:原房主是中國人
據哈爾濱文史館副秘書長李榮煥介紹,之所以老的歐式建築裡出現中國元素,因為是中國人建的。
李榮煥副秘書長是哈爾濱擬定第五批歷史建築的論證工作參與者之一,據他介紹,擬定第五批名錄中列入了一大批帶有中國元素的歐式建築,這批建築表面看是歐式的,但實際上房主都是建國前中國的資本家,建築實際的構造還是以中式元素為主。
道外區也叫傅家甸,在建國前是中國人居住的地方,中國的民族資本家都在這裡居住。比如雙合盛火磨廠的老闆,也是哈爾濱商會的會長張庭浦就居住在道外。「這些民族資本家大多來自關內,山東、河北居多,他們從小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和教育,身處哈爾濱這樣一個大都市,又受到西方時尚的衝擊,所以在建造住宅的時候,就形成了中西合壁的風格。」李榮煥副秘書長說,他們選擇歐式的建築風格,又加入了中國元素,看似矛盾卻不違和,成就了哈爾濱獨有的建築形式和風貌,即中華巴洛克建築。
在這次列入的第五批名錄十多座類似建築上,能看到松鶴、金蟬、桃子、鹿、蝙蝠等等中國特點明顯的裝飾元素,還有萬字紋、中國結和回文等中國圖案,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有助於延續街區的文化氛圍,是哈爾濱歷史建築的瑰寶。
而且在論證的過程中,專家們還發現,這批建築外立面有明顯的歐洲風,而「裡子」還是中式的,像許多建築是四合院的形式或者是前店後廠的形式,「與純粹的歐式建築有明顯的區別,從中能看出中國民族資本家務實的作風,而實際上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主要還是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