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2020-12-23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安徽日報202017日 崔蘭海)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是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大運河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皖北地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也稱汴渠)的流經之地,河道長達180公裡,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裡,無水河段約133公裡。大運河作為皖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是該地區核心文化品牌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大運河保障了江淮漕運和政權穩定。漕運之制,為中國大制,隋唐定都關中,關中雖號沃野,然地狹人廣,所出不足以供給京師。把遠離京師的黃河下遊、江淮流域的糧食和物資調運長安的漕運問題,成為隋唐最要緊的財政問題。安史之亂後,北方黃河流域經濟遭受重創,江淮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汴渠是輸送江淮漕糧的主渠道。宋代視汴河為建國之本,汴河更成為王朝命脈之所系: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東南之產,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內外仰給焉。故於諸水,莫此為重。 

  大運河催生了江淮沿岸城鎮發展興盛。宿州本為徐州符離縣的埇橋小鎮,隨著大運河的通航,該地快速崛起,成為南北物質運輸必經之地,時人謂江淮漕運,以甬橋為咽喉。每天有許多官私船隻停泊。商旅上岸入城投宿,或直接通過這裡市易物資,臨河大街小巷,遍布客棧、酒樓、飯店等。唐末龐勳起義,夜襲埇橋,劫掠宿州城中滿載糧資的貨船三百餘艘,宿州商旅雲集的繁華富庶可窺一斑。經濟繁榮,文人墨客亦云集於此,白居易、韓愈、皮日休等均曾寓居宿州,留下眾多詩篇。此外,今安徽境內尚有諸如柳孜鎮、靈璧等運河名鎮。 

  大運河促進了江淮區域經濟文化對外交流。大運河通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促進南北、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幹道,它既是海上絲綢之路與北方政治中心的連通渠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國內的主要連通渠道,江淮物資通過大運河運銷各地,馳名中外。唐玄宗開元29年(公元741年),曾在京都長安廣運潭舉辦東南輕貨博覽會,這次盛會中宣城郡船,載有空青石、紙、筆、黃連等名品。自此以後,以宣紙為代表的江淮手工藝品揚名京師,馳譽全國。江淮物資中最引人注目是江淮茶葉,當時還出現了通宵經營的茶市。北宋定都運河城市開封,汴渠是當時最緊要水運要道,《清明上河圖》把汴京之繁華凝結於捲軸中,讓人神往。此外,江淮物資通過運河北上洛陽等連通陸上絲綢之路,南下揚州等地,連通海上絲綢之路,遠播世界。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正以另一種方式,給它曾經流淌過的江淮熱土帶來無上的榮耀。立足新時代,對安徽大運河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可為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提供重要歷史文化資源。 

  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豐富,涵蓋大運河河道遺址、泗州運河故道、運河橋梁遺址、運河碼頭遺址、實物遺存(精美瓷器、沉船、宋花石綱、殘碑等)等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百善鎮百善老街、柳孜古鎮、蘄澤古鎮遺址等運河村落遺產,還包括淮北花鼓戲、靈璧鍾馗畫、蕭縣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利用好這些大運河文化遺產,讓歷史文化遺產服務當代社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比如,利用現代化數字科技整體還原安徽大運河的歷史畫面,在助推運沿線文旅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讓安徽大運河文化成為提升全省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大運河文化帶見證和積澱了沿岸人民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偉大創造,今天大運河文化作為整體線性文化長廊日益受到關注,打造大運河經濟文化圈的時機業已成熟。安徽要善於與大運河上下遊城市群開展基於運河文化的互聯互動互通。時至今日,運河上下遊的京津、蘇杭地區仍為中國經濟發達區域,安徽可以利用文化紐帶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利用皖北的人力、土地等資源優勢,找準定位,激活歷史文化基因,努力在河道水系治理、生態修復、文化旅遊發展等方面與發達省市加強溝通協調,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帶來生機活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安徽大運河文化匯聚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經濟、社會、民族風情,也凝集著江淮兒女的偉大創造精神。大運河開鑿期間,發河南道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又發淮南諸州郡丁夫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淮,至於揚子入江,運河修成之後,日常維護,每每需要疏浚河道、護堤固壩,可以說,一部運河史就是一部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史。立足新時代,我們要弘揚好以開放、包容、創新為特徵的大運河文化精神,讓安徽大運河文化展現出新的魅力和時代風採。(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醫科大學基地) 

相關焦點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
    2020年11月28日上午由中國商業史學會為領導單位、上海交通大學為指導單位,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安徽省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組、當代安徽研究所、安徽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會、北京運河文明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發展高端論壇」成功舉行
  • 安徽泗縣旅行,在大運河遺址品千年歷史,遙想當年
    隋唐時期開始修鑿的大運河,沿岸的繁華可見一斑。安徽宿州市的泗縣就是一處受運河恩寵的地方,這次和朋友來這裡旅行,主要就是細品當地隋唐大運河遺址的千年歷史。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大運河。泗縣的這塊區域主要是通濟渠段唯一一段「活態運河」,開鑿於隋朝的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也就是說這款水域流淌了千年,都沒有乾涸。
  • (我蘇)弘揚和傳承大運河文化精神從娃娃抓起 大運河文化學習共同體...
    、民盟鎮江市委、民盟揚州市委、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科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等單位發起的大運河文化學習共同體在鎮江成立。  大運河時空跨度長,地域面積廣,遺產類別多,文化價值高,歷史與現實相互交融,蘊含著深厚的精神內涵,承載著豐富的時代價值。
  • 報告指江南運河是大運河上景色最令人留戀的「文化線路」
    劉士林表示,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江南運河城市與文化不僅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同時依託長三角發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具有最好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有力的經濟基礎支撐,有望率先建成大運河文化帶示範區。
  • 重大意義!大運河濬縣段劉家渡遺址立碑了!
    重大意義!大運河濬縣段劉家渡遺址立碑了!現場一位學者表示,這是大運河濬縣段文化挖掘工作開展以來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村民觀看隋唐大運河劉家渡碑「歷史上,隋唐大運河濬縣段的渡口有很多,相關歷史資料證明,這麼多渡口中,只有淇門渡和劉家渡比較知名,目前已知在宋元時期就存在了。今天明確了劉家渡的位置,對下一步大運河濬縣段文化的研究與開發、運河沿岸村莊建設,尤其是對大運河文化帶的旅遊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陳國祥、姚冠新:大運河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中國江蘇網5月5日訊 大運河穿行千年,運河文化遺產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教育價值,不僅是南北交通線,更是一條流動的文化動脈。大運河文化遺產,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保護這一文化動脈,任重而道遠……5月5日,在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聯、揚州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上,為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十佳文旅示範單位頒獎的南京師範大學校長陳國祥和揚州大學黨委書記姚冠新,兩位高校重量級嘉賓,現場暢談了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並對大運河的歷史地位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重要意義發表宣言。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開題報告會順利舉行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0年度資助項目|「石影墨香憶華年——大運河書法及石刻藝術展」開展
    ,精選15件碑刻拓片和27幅書法作品作為展品,展示了北京段大運河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歷史變遷的精彩印跡。展覽期間,毛佩琦先生接受媒體採訪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文化專家委員會主任毛佩琦介紹道:「大運河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優秀歷史,體現著中華民族在和自然鬥爭中利用水力以推動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
  • 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中華文化對於當代中國的價值 中華文明的悠久傳承,是中國道路的深厚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弘揚中華文化,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中,明確肯定了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植根在中華文化之中,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
  • ...大運河|大運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帶|陳陸軍|大運河|中國新聞社|北京
    【讓世界遇見大運河】「大運河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新聞社社長陳陸軍在2020北京大運河文化節開幕式致辭時說,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是一個動態的、活態的工作,其中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新聞傳播。陳陸軍指出,歷史上,中國大運河氣貫朝野、運通天下、惠澤億眾,促進了廣袤大地上的經濟交換、人員交流、文化交融,是促進形成並凝聚呵護中華大一統的強大力量。北京舉辦本次大運河文化節、北京啟動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都是務實行動,必將凝聚更多力量,匯聚更多共識,喚起更多關注,讓古老的運河煥發更加勃勃的生機。
  • 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
    、上海交通大學為指導單位,中國商業史學會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安徽省社會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運河文化建設研究》課題組、當代安徽研究所、安徽文化產業發展研究會、北京運河文明文化發展中心承辦的「中國大運河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大運河文化發展高端論壇」成功舉行,本次論壇主會場設在上海交通大學,同時舉辦線上論壇。
  • 傅山文化的現實意義
    ,考察分析清代以來的傅山研究成果, 指出保護太原歷史文化資源的價值所在。一、發掘傅山文化的時代價值從歷史中擷取智慧,從現實中探索道路。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
  • 安徽博物院文博大講堂開講 淮師大張秉政教授受邀 主講運河與中國...
    【摘要】 張秉政重點解讀了大運河安徽段上的世界文化遺產點——淮北市柳孜遺址與宿州市泗縣地面河的價值和影響,介紹了大運河聯通古今、貫通南北所蘊含的中...
  • 運河研究|牛蘭君:淺談隋唐大運河館陶段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8.古城:館陶縣從漢初置縣,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置縣最早的古縣之一。9.古驛站:館陶縣名來歷就與驛站有關,《爾雅》中說「趙時置館於其側,因為縣名」。明洪武七年設南館陶巡檢司,永樂六年度南館陶遞運所,永樂二十一年在縣城北(北館陶)西南四十裡設陶山水驛,萬曆年間境內設有八個急遞鋪,清光緒三十年館陶始置郵政代辦所。
  • 大運河採風特輯:30餘家主流媒體深入杭州解讀大運河文化「基因密碼...
    運河杭州段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在千百年的歷史中,融匯了中國南北各地的特色物產、飲食服飾、風情民俗、官民禮儀等,留下了諸多歷史人文景觀。,承載著打造杭州世界級文化大走廊,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的歷史使命;大城北是杭州工業文明發源地,肩負著城市有機更新、引領杭州北部地區持續發展的歷史重任。
  • 全國政協委員董玉海:讓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為面向世界的窗口
    中國大運河歷經千年,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董玉海提交了《關於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建議》。他說,大運河地跨8個省(市),有著2500多年歷史,是「活著」的線性文化遺產。沿線城市共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24項,項目傳承人990人,項目種類多、門類全、價值大;江蘇省運河沿線城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0項,國家級傳承人148人,省級非遺項目665項,省級傳承人443人。
  • 大運河山東段規劃出爐,德城、武城、夏津為文化保護核心區
    到2050年,全面展現繁榮發達、誠信仁義、包容開放的「魯風運河」風採,樹立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的典範,彰顯齊魯風採的大運河文化帶,成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的重要支撐,具有國際示範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產廊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輝煌畫卷的亮麗風景線。
  • 國內首個「大運河」大展,貫穿2500年歷史,覆蓋歷史科技文化…讓娃了解大運河的一切!
    而大運河發展的歷史,和中國歷史是基本同步的。在古代沒有高速公路、火車的情況下,「水路運輸」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運河為各個城市帶來了經濟和興盛,可以說是貫穿在中原大地上的「生命線」。 在這個展覽上,關於「大運河」的基本知識全都覆蓋了,所以非常適合孩子來看。
  • 安徽歷史文化資源的類型與特點
    2012年10月17日 05:43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安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歷史文化資源門類眾多、數量巨大、分布廣泛,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資源大省。
  • 世界VR產業大會報導:VR助力千年大運河文化傳承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世界VR產業大會報導:VR助力千年大運河文化傳承 今日,世界VR產業大會官方微信平臺【亮點】專欄報導了紅色地標公司承擔的《千年長河——京杭大運河上的文化地標VR》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