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電十四局從雲南進駐東莞,開啟石馬河大兵團治理模式。
「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嶺南大地自古就是詩風好景,千年前的大文豪蘇東坡為此傾情潑墨,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道盡嶺南生態的無比秀美與韻味。
彩雲之南,一個同樣美麗的地方,認真貫徹落實「兩山論」,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2018年底,這群來自彩雲南的建設隊伍,扛起中國水利水電十四局(以下簡稱「中國水電十四局」)的大旗,挺進石馬河流域整治陣地,攜手東莞共同打造「碧水綠岸」。繼在深圳創建茅洲河流域綜合整治典範工程後,他們飽滿的熱情和必勝的信念開啟石馬河大兵團精準治水模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美麗東莞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兵團·立新功
石馬河清溪段,昔日的「烏龍江」,現在變成了周邊群眾休閒的「網紅地」。
石馬河是東江下遊的一級支流,幹流全長73.5公裡,在東莞境內長達67.5公裡,流經鳳崗、塘廈、清溪、樟木頭、常平、謝崗、橋頭等7鎮的112個村(社區),曾是流域內150萬多市民的重要水源地。不過,在城市工業化進程中,兩岸工廠林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曾經碧綠的石馬河遭到嚴重汙染,被媒體稱為「烏龍江」。
東莞是廣東治水攻堅戰的主戰場,全省9個國考斷面有4個在東莞。石馬河是廣東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的「硬骨頭」。石馬河流域內東莞段有107條河湧,整治前有重度黑臭水體34條、輕度黑臭水體50條,治理難度相當大。以往石馬河流域治理以鎮街為單位,項目涉及多個實施主體,治理措施進度不一、力度不一,碎片化治理現象突出,石馬河水體臭氣燻天。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東莞,重現秀美嶺南。東莞市委市政府採取大兵團作戰模式,以此來解決石馬河流域治理「上下遊不同步、治汙建設不協調」等突出問題。
有了參建的茅洲河流域等多個成功的水生態項目治理經驗,中國水電十四局提供治水的「電建方案」,即打贏水汙染防治攻堅戰,關鍵在於系統科學精準治水,核心就是實現「全流域、全系統、一體化」,並把「大兵團治水」模式在石馬河得到進一步推廣運用。
作為中國電建治水「主力軍」,中國水電十四局迅速進入戰時狀態。「幾十年來,我們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大河,懂水熟電就是我們的優勢,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做到高效優質完工。」 中國水電十四局項目經理彭富波在動員會上表態,「能夠參與石馬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這是東莞對我們的信任,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充分發展央企優勢,建功石馬河。」
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推進石馬河綜合治理。2019年1月,中國水電十四局在東莞樹起治水大旗,設立石馬河項目總部,並在常平、清溪、樟木頭、橋頭等四鎮設立鎮項目部,掛圖作戰,開啟大兵團治水徵程。
上萬名建設者很快在區域內遍地開花施工,建設截汙管網和汙水廠收集處理汙水;開展地下排水管網排查、修復、整改,開展雨汙分流,形成「雨」「汙」兩套清晰的排水系統,追蹤溯源整治入河排汙口……迅速掀起「大幹快上」的施工熱潮。
萬人戰·攻山頭
59條黑臭水體,18個月工期,留給前期規劃的時間不足三周,且石馬河項目工期緊、任務重、點多面廣、技術設備要求高、施工組織難度大,這是項目所面臨的開局難題,只有統籌推進協同施工,才能破解各自為政的頑疾。
「破」開局的難題,項目部圍繞「以內河湧達標保石馬河國考斷面達標」的總體理念,立足系統治理,全方位統籌作戰策劃,並針對河湧的汙染源排查組織「五洗」突擊隊。2000人,用雙腳無數次穿梭在巷道上,風雨無阻,為了一份使命,為了一份責任,更為了一份執著。歷時45天,踏遍工程範圍內618個小區,對37949棟樓、107條河湧、2132個排汙(水)口進行詳細的摸排調研,為治汙方案的落地提供了全面的數據支撐。
全覆蓋信息管控平臺的搭建,推進輕型化管理,是針對施工現場點多面廣難題的最優解決。迄今,中國水電十四局石馬河項目管理人員累計進場596人,施工人員累計進場10600人。面對如此龐大的隊伍人員,項目部多達400臺監控攝像頭遠程監控,使得施工信息能及時監測反饋,為項目實施提供精準信息支撐。構建二維碼實名制管理機制,從人員安全教育、信息登記建檔、進退場管理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動態管控體系。
萬人作戰就意味著施工作業人員是存在水平層次、接受能力不一的狀況的。為此,中國水電十四局專門建設了水環境治理標準化施工的培訓基地,用於對施工人員進行分階段、分班次的培訓,使得這場大規模萬人作戰有了層級次序,條理分明,各個工作人員都按自身工作目標邁進。
建立問題清單、整治臺帳,實施銷號式管理,中國水電十四局全力推進治水工作進入「快車道」。2019年百日攻堅期間,每天至少有1000個路由施工,近10000人頂著高溫酷暑奮戰街頭巷尾,身上的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水系圖就是大兵團治水的作戰圖,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河湧情況、責任人、整治進展、存在問題、解決方案……過節不停工,還得見縫插針施工。」清溪項目部生產副經理王建國回憶說。
萬人齊施工,比學趕超。在快速施工的過程中,中國水電十四局組織「明挖溝槽支護技術比武大賽」等系列勞動競賽活動,全面推進各子項工程的建設工作。在石馬河畔,「流動紅旗」、「最強班組」一面面旗幟激勵著他們全力以赴,確保建設節點目標的實現。
克難關·啃硬骨
為了啃下「硬骨頭」,不影響市民出行,中國水電十四局施工人員夜間趕工。
治水進入關鍵期,大多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治水攻堅的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大,每推進一步,都將面臨「硬骨頭」。
由中國水電十四局負責施工的常平、清溪、樟木頭、橋頭等四個鎮的人口密度較高,工業企業集中。尤其是舊城區,建設密度大、地下管線布置複雜、地質條件差,明渠與暗渠交織,施工難度高。但,必須啃下這些硬骨頭,才能從源頭降伏「汙水」,堵住流向大小河湧的「黑手」。
雨汙分流管網施工條件相對苛刻。鎮街的居民區房屋建築規劃性不強、布置不規範,街道普遍較狹窄,老舊小區多、道路狹窄、線路老化。居民住宅區大多地塊地勢較低,常年遭受澇害,當地居民出於對防洪的考慮,相當注意對暗渠的保護,涉及暗渠施工協調難度較大,而且村民擔心施工破壞村裡的「風水」。隨著雨汙分流工程的啟動,項目部管理人員進村入戶,到訪近30萬戶市民家中充分溝通,多級協調,統籌推進施工進度。
今年三月初開始著手清淤。面對前期管網資料不全,多個暗渠排汙口位置不明、坍塌堵塞嚴重,汙水四溢、水體黑臭的嚴峻形勢,項目部立即啟動排口「零計劃」,組織得力人員對前期管網運營單位提供的汙水井井口進行深挖,快速揭露確定了全部深埋在2米以下汙水井井口,之後安排蛙人進入管道詳細摸排確認堵塞成因,成功疏通堵塞管道。對沿線3190多個排汙口,分別採用二期管網分流、雨汙分流、次支管網截流、直接封堵等方法,一口一法,區別對待,實現源頭的有效治理。
「清理的淤泥發黑髮臭,局部深至1.2米。這邊剛挖下,那邊就塌了。」為了穩妥起見,四周打下松木樁後,最長的頂管埋了13米。」新建涵洞、修建河堤、河道清淤、拓寬河道、建設歩梯、景觀綠化……清溪工程部施工主任盧凱一天都沒拉下,將硬骨頭一個個啃下,短短400米河堤,光松木樁就用了3400根,終於穩住了河灘。
這是大家齊心協力啃下「硬骨頭」的結晶。憑著這股勁,中國水電十四局負責的四個鎮56條河湧圓滿完成治理任務,全面穩定消除黑臭,旗嶺斷面穩定達到V類水質的目標。截至目前為止,十四局完成源頭雨汙分流改造共556個地塊,涉及面積19.15 平方公裡,共完成地埋管768.89公裡、立管592.47公裡、次支管網107.48公裡,各類排口完成3190個,完成52條河湧清淤、清淤工程量25.71萬立方米。
創品牌·獲讚賞
項目部全體參建人員眾志成城,重履約守信譽,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施工進度,不斷開創工程形象面貌新局面,效率效益皆取得良好成績,榮譽滿載而歸。
中國水電十四局先後承辦了東莞石馬河「三防應急演練」、「安全生產月活動啟動儀式」、東莞市住建局2019年「安全生產月」和「安全萬裡行」現場觀摩會、全市水環境汙染治理工程學習觀摩會、立管施工標準化觀摩、機械手專項培訓、有限空間標準化作業觀摩等八場大型活動。不僅在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應急能力建設、安全樣板工程等專項活動創建過程中業績突出,不僅提升了標準化和規範化意識,還展示了治水除臭過硬技術和實力,樹立起行業模範。其中,清溪鎮榮獲東莞市住建局「安全文明施工標準化工地」、「2019年度東莞市建築業施工企業量化評價先進單位」的稱號。
2019年12月,隨著石馬河旗嶺國考斷面達標,標誌著石馬河流域水環境治理2019年度雨汙管網建設、小流域治理任務提前收官。石馬河流域市現場指揮部、東莞市城建局、橋頭鎮政府、常平水務局、清溪鎮治汙辦、樟木頭鎮石馬河現場指揮部等單位對中國水電十四局紛紛提出表揚。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這些讚賞,即是肯定也是鞭策,激勵著「地下鐵軍」們面對急難險重時聚力攻關。
治水情·創美好
中國水電十四局積極改善生態環境,贏得周邊群眾稱讚。村民經常邀請施工人員到家裡品嘗美食。
石馬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是重大民生工程,及時解決老百姓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讓人生活更美好。中國水電十四局始終堅持「施工不擾民、溝通不糾葛、服務不添亂」的原則,以讓周邊老百姓滿意為準繩推進工程進展。在項目部駐地,有一面牆掛滿了各單位贈送的錦旗,這23面錦旗描述著治水施工項目帶給大家的收穫和榮譽。
讓治水工程真正融入當地群眾的生活,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滿足人民更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如此,他們才逐漸贏得了當地百姓的讚賞與擁護。
項目開展之初,大家在和周邊居民溝通交流時不時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理解現象。然而,這一切正在慢慢發生改變。耐心地解釋、誠摯的溝通,居民們理解了只有建設「雨汙分流」系統才能從源頭堵住汙水橫流,早日鋪設管道,才能美化周邊生態環境。
2019年5月6日下午,清溪水尾塅上園路三巷2號,梁運強大叔、鍾流敏大媽家中傳出一陣陣歡聲笑語,在大叔、大媽家門口進行雨汙分流管網布設作業的項目施工人員應邀做客,賓主之間,其樂融融。
說起雨汙分流,鍾大媽連連說,好,好,好!大叔大媽家在距上園路200米處有一棟老房子,就是因為雨汙沒有分流,天一下雨,汙水四溢,氣味超濃,實在受不了,他們因此在五年前建造了現在這棟房子。上個月,完成了雨汙分流後,老房子才得以出租出去。可是,新建的這棟房子雨汙分流管道出現溢流現象,遇上大雨,汙水還是倒灌進房間。
今年1月,項目部進駐常平白石崗村施工後,克服施工區域交通繁忙、地質條件複雜等困難,開展長達68天的「白+黑」攻堅戰。他們科學統籌,規劃多處施工點同時施工,將工期壓縮到最短,高效、迅速地完成5000m的頂管施工,得到了當地村民好評肯定。石崗村村委特意製作兩面錦旗點讚施工人的「高效率、高質量、高品質。」
這些讚譽不僅僅是中電建參建者幸苦努力奮鬥而得來的,更是在當地政府相關單位大力宣傳水環境治理和幫扶下,才能快速獲得當地市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
河水清·莞邑興
樟木頭官倉河經過綜合治理後,真正還水於民、還岸與民。
上萬名治水人凝心聚力,中國水電十四局用行動踐行治水承諾,打造東莞水環境整治「還水於民,還岸於民」的新面貌,用行動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如今的石馬河畔,一行行白鷺在上面上嬉戲,時而飛舞,時而低頭覓食。白鷺重新回到石馬河棲息,有力說明水生態得到極大改善。今年以來,石馬河流域水質一直保持在Ⅴ類水水質。附近市民和上班族把智匯谷當作休閒樂園,「這個河道整治得好,水清岸美,四周環境也越來越漂亮,村民的房子也好出租了。」
如今,每逢夜幕降臨時,智匯谷工業園的上班族就不約而同到河邊散步、遛彎。「涼風習習,河水潺潺,燈光閃爍,美麗怡人。」
「告別了昔日的黑臭水體,官倉河的面貌煥然一新。如今,村民看到變化那麼大,對政府推進治水工作點讚。」樟木頭官倉社區黨工委書記、村級河長蔡仕明來到官倉河岸邊時,看著乾淨整潔的河岸,感觸頗深。
「以前河面不乾淨,還有臭味,經過治理後變化很大,水越來越清。」跟著蔡仕明巡河,沿著官倉河岸行走,可以看到河裡的蘆葦隨風舞動,細細一看,還可以看到魚兒成群棲息,河邊不少垂釣愛好者正在釣魚。兩岸邊,粗壯的木棉樹正絢麗綻放。這樣的場景,通過朋友圈傳播後,引來不少市民拍照打卡。官倉河不經意間成了周邊街坊休閒打卡「網紅地」。
提起面前湖,橋頭人都知道,整治前那可是一條黑臭的河湧,加上該河湧水位較低,一下暴雨,附近就經常出現水浸。水電十四局在此建設截汙管道、清淤排渠、新建一座一體化分散式汙水處理站,為湖裡補水,同時還新增分洪管道,讓面前湖既具排澇功能,又具休閒景觀效果。
而記者走訪東太湖排渠時看到,河湧內水草茂盛,岸堤綠草如茵,河水澄碧,不時可見魚蝦在戲水。無獨有偶,在石馬河東江匯入口,湛藍的天空下,一道水閘將石馬河攔下,閘內水色澄碧,飛鳥嬉戲,時有市民在鋪設的防護綠道上騎行,享受清涼的河風。
昔日臭河湧,如今還「顏色」。來自第三機構的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6月底,石馬河旗嶺斷面水質為五類,水質同比明顯好轉。其中,綜合汙染指數下降63.2%、氨氮下降78.1%、總磷下降70.1%。水生態環境逐漸恢復,煥發嶺南水鄉生機。
「百裡石馬丹青卷,一江春水潤莞邑。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綠廊新畫卷正徐徐展開,而石馬河將成為這幅畫卷上流動的風景。
全媒體記者 周桂清/文 鄭志波 通訊員 趙豔林/圖
全媒體編輯 寧新春
【來源:東莞時間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