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我國宏觀經濟主要指標分析預測
統計科學研究所宏觀經濟預測分析小組
內容摘要:2018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我國經濟繼續保持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在合理區間運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在諸多積極有利因素的支撐下,我國經濟增長的韌性仍強,但就短期而言,國際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升級給中美兩國甚至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繼續對包括我國等在內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政策形成掣肘;國內投資、消費需求增速的回落疊加外需增速掉頭將對經濟增長帶來的下行壓力不容小覷。
關鍵詞:宏觀經濟預測;GDP;工業;投資;出口;價格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794(2018)12-0003-05
DOI: 10.13778/j.cnki.11-3705/c.2018.12.001
2018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我國經濟繼續保持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經濟增長速度繼續在合理區間運行,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在諸多積極有利因素的支撐下,我國經濟增長的韌性仍強:財政政策更加積極,四季度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有望明顯加大;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在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也在繼續增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深入,減稅降費等降成本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減輕企業負擔和激發發展動力的效果將更為直接;新經濟、新產業等新經濟動能加速集聚,結構優化效應繼續凸顯等。
就短期而言,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際形勢發生明顯變化,中美貿易摩擦的持續升級給中美兩國甚至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繼續對包括我國等在內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政策形成掣肘。從國內看,投資、消費需求增速的回落疊加外需增速掉頭將對經濟增長帶來的下行壓力不容小覷。
基於宏觀聯立方程預測模型、時間序列模型(VAR)、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等計量和經濟理論模型的預測結果,結合對宏觀經濟運行趨勢及特徵的分析,我們對2018年四季度及2019年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預測如下(表1)。
2019年,消費、投資、出口需求增速下行「齊碰頭」的局面可能難以避免,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出口下降3.6%。受此影響,工業仍然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整體經濟增速可能將進一步下行。但考慮到總需求增速的回落幅度有限,再加上經濟調控政策的及時調整和促進經濟內生增長動力提升因素持續積累等的支撐,經濟增速回落的幅度比較有限。預計全年GDP增長6.3%,工業增加值增長5.8%。在經濟平穩運行、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預期下,2019年價格水平也將保持總體穩定,其中CPI上漲2.1%,PPI上漲2.3%。
另據國際組織及知名機構的預測,世界銀行對我國2018和2019年GDP增速的預測值分別為6.5%和6.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值分別為6.6%和6.2%,英國共識公司(Consensus Economics Inc.)的預測值分別為6.6%和6.3%。
需要說明的是,當前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尤其是中美之間經貿關係的發展演變對未來國內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難以準確估量,本報告的預測只是初步結果。
一、工業增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
據預測,2018年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增長5.9%,全年增長6.3%,比2017年回落0.3個百分點。2019年預計增長5.8%,比2018年回落0.5個百分點。
2018年以來,工業經濟總體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效果繼續顯現。一方面,工業行業結構繼續趨優。醫藥製造,通用設備製造,專用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儀器儀表製造等行業增加值增速持續顯著高於其他行業;而採礦業增加值增速繼續明顯低於製造業。另一方面,工業企業總體經營狀況良好。今年以來,工業企業利潤率和成本率分別處於2013年以來的高位和低位,工業企業總體利潤增速雖較2017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高位,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總體平穩。
從長期看,促進工業高質量增長的積極因素正在持續積累。一方面,隨著簡政放權的大力推進和營商環境的持續大力改善,企業稅費負擔繼續減輕的同時也將更加合理化,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營造將更有利於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科技領域制約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機制障礙將逐步減少,工業領域的科技創新及應用能力有望得到明顯提升,高技術製造業與裝備製造業等新動能對工業增長企穩及質量提升的支撐作用將繼續增強。
但就短期而言,工業發展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增速可能進一步趨緩。內、外需增速放緩疊加可能導致短期內工業增速下行,隨此上行的企業債務率和槓桿率無疑會加大工業企業經營困難;2017年以來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改善在很大程度上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的價格上漲因素有關,下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價格因素對工業企業盈利的支撐將減弱;2018年下半年以來,雖然工業整體增速回落幅度有限,但除石油加工、煉焦、核燃料加工,化纖製造,黑色金屬壓延及冶煉加工,有色金屬壓延及冶煉加工等少數行業增加值增速提升外,其他行業2018年增速都不及2017年,工業產能利用率出現回落苗頭,存貨增速從二季度開始掉頭向上,工業企業被動補庫存現象有所顯現;雖然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繼續下降,但私營企業、股份制企業和集體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都在上升。
二、投資增速有望緩中趨穩
據預測,2018年四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受基建投資增速回落幅度較大的影響,全年增速將回落到6%以下(5.6%),比2017年回落1.6個百分點。2019年預計增長6.5%,比2018年提高0.9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製造業投資、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以及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均高於2017年,但受基建投資明顯減速的拖累,固定資產投資總體增速仍然延續緩慢下行走勢。預計下階段固定資產投資將呈緩中趨穩的走勢。
表1 2018年四季度及2019年中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預測
單位:%
指標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GDP
6.7
6.9
6.6
6.8
6.7
6.5
6.5
6.3
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
6.0
6.6
6.3
6.8
6.6
6.0
5.9
5.8
固定資產投資(非農戶)
8.1
7.2
5.6
7.5
5.2
4.5
5.1
6.5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10.4
10.3
9.2
9.8
9.0
9.1
9.0
8.8
出口
–7.7
10.8
5.7
7.1
2.8
9.6
3.2
–3.6
CPI
2.0
1.6
2.2
2.2
1.8
2.3
2.4
2.1
PPI
–1.4
6.5
3.4
3.7
4.1
4.1
1.9
2.3
註:2016、2017年為實際值,2018年四季度及2019年為預測值;季度預測結果均為同比;GDP和工業增加值均為實際增速。
一是製造業投資增速出現大幅回升的可能性較小。2018年以來,製造業投資增速繼續回升,並超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此屬2013年以來的首次。分行業看,當前傳統製造業投資位於低位,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較快。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大背景下,傳統製造業投資增速將依舊保持低位甚至繼續下行,而高技術製造業體量尚小,另外,私營工業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率走低和成本率維持高位也不利於這些企業的投資增長。另外,內外需增速回落對內、外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抑制效應有可能於2018年四季度及2019年初逐步顯現。製造業投資中,與出口、房地產基建投資相關行業佔據「半壁江山」,其他投資則主要與終端消費有關,其中汽車、家電等消費對製造業投資影響較大。
二是基建投資增速年底有望回升,但幅度有限。受非標(非標準化債權資產)、PPP、城投債等融資渠道收緊的影響,2018年新增地方債規模和PPP投資規模都明顯縮小,基建投資增速因此急轉向下。7月3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進入8月份以來,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地方債券發行的支持力度①,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全面提速②,受此推動,四季度財政政策可能結構性發力,基建投資增速因此可能出現反轉,但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
三是房地產開發投資短期內仍有一定韌性。在房地產嚴調控政策持續的背景下,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超預期地走出明顯高於2017年的走勢,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之間的剪刀差擴大。但從房地產開發投資構成看,土地購置費超高速增長是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超預期的主要內因(1—7月土地購置費累計同比增速高達72.3%。),與此相應,土地購置費在房地產開發投資中的比重繼續快速提高,從2017年12月的21.1%提高至2018年7月的29.4%。
從2018年年底到2019年的情況看,房地產開發投資仍有一定的韌性。第一,主動補庫存需求將有所回升。2018年以來,商品房待售面積累計同比跌幅較2017年明顯擴大,去庫存力度較大,一二線城市和熱點城市供小於求的矛盾日漸突出,房企補庫存行為開始出現。從增速對比看,土地購置費和土地購置面積增速之間差距的迅速擴大說明,當前土地購置主要以地價最高的一二線城市和熱點城市為主,這些城市恰恰是去庫存較為徹底和當前供需矛盾較為突出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土地購置將在較短時間內轉入投資開發的實質階段,成為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平穩增長的重要支撐。第二,先行指標顯示房地產投資仍有望繼續改善。購置土地面積、房屋新開工面積和房地產開發資金來源等先行指標同比增速提高,顯示房地產投資增速短期內仍有望繼續提高。第三,房地產銷售增速有止跌企穩的可能。雖然近期內房地產調控政策幾乎不存在放鬆的可能,信用持續緊縮,個人房貸利率上升,但2018年4月房地產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增速降至此輪調整以來的最低點(1.3%)後緩慢回升,結合期房銷售回升的情況,說明剛性需求對銷售端的支撐作用可能將逐漸顯現。
即便如此,目前房地產正處於長效發展機制的關鍵建設期,調控政策短期內難放鬆,投資投機性需求難以釋放,三四線城市住房銷售還將繼續承壓,因此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不會出現大幅提高。可以肯定的是,在調控政策的作用下,隨著住房剛性需求與有效供給匹配度的不斷提高,住房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將會穩步提升。
三、消費繼續呈現穩中趨緩的走勢
據預測,2018年四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0%,全年增長9.2%,比2018年回落1.1個百分點。2019年預計增長8.8%,比2018年回落0.4個百分點。
2018年以來,受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居民部門槓桿率處於較高水平、房地產銷售持續回落的滯後影響逐步顯現、汽車消費需求不振等多重因素的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同比增速繼續下探,截至2018年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累計同比增速比2017年同期降低1.1個百分點,實際增速降幅接近2個百分點。
就當前而言,促進和制約消費增長的因素並存。有利因素包括:精準扶貧效果逐步顯現,收入差距有所縮小,收入所得稅起徵點提高及即將實施的收入所得稅專項扣除等政策都有利於消費支出的穩定增長;今年汽車銷售狀況不佳主要受2016年汽車購置需求透支和今年以來汽車進口關稅下調預期的影響,隨著汽車進口關稅政策的落地,再加上新能源汽車購置稅的優惠政策,汽車銷售存在趨穩回升的可能;消費主體更加年輕化,以80後、90後為主體的新興消費群體不但對消費品質追求更高,而且更加習慣於超前消費和分期消費,因此相關高端消費的增長將得到基本面的支撐;城鎮化進程深入推進將激發更大的消費潛力。
不利因素包括:2013年以來,新增就業的人數持續下降,居民收入增長趨緩,進而影響消費提升;房地產銷售持續下行將繼續拖累住房相關消費增長,近期一二線城市房租普漲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壓居民的其他消費;20世紀80年代後人口生育高峰出生人口的結婚潮逐步消退,登記結婚人數的逐漸減少將使得房地產以及與結婚相關的高端消費需求(金銀珠寶、服裝)邊際弱化。
長期來看,受經濟增速放緩制約,居民收入增速短期內難以明顯提高,長期有利因素提振作用的發揮相對緩慢,高負債率對居民部門的消費約束也具有長期性,因此未來消費低迷的情況一時難以逆轉。
四、外需增速預期向下,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趨弱
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由於未來美國關稅稅率的不確定性和出口部門變化間接影響的複雜性,對出口增速預測的難度較大,以往使用的時間序列預測模型因此而可靠性不足。鑑此,筆者使用了更為適合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進行預測,設定美國對我國所有商品加徵10%和25%兩種關稅稅率的不同情境,最終基於兩種情境預測結果的平均值來預測出口增速。預測結果顯示,2018年四季度我國以人民幣計價的出口將增長3.2%,全年預計增長5.7%,比2017年回落5.1個百分點;2019年下降3.6%。
當前全球經濟總體延續復甦態勢,但貿易摩擦、地緣政治、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等加大了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美聯儲持續緊縮貨幣政策,今年已累計加息三次。歐洲經濟復甦繼續但勢頭弱於美國,歐央行貨幣政策可能於年底前後退出QE,但是加息可能將會推遲至2019年後半年。日本經濟增長放緩,企業投資意願和漲薪動力不足,通脹水平依然疲軟。
新興市場經濟體總體增長較快,內部表現繼續分化。印度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受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回升推動,俄羅斯經濟逐步企穩;巴西經濟復甦勢頭放緩,南非經濟仍較低迷。
需要著重關注的是,一方面,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正常化已經且將繼續導致一些國家尤其是新興市場的金融市場發生動蕩(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等);另一方面,主要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摩擦升級必將會對全球產業鏈和資源配置效率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相關經濟體乃至全球經濟增長前景也將因此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鑑於當前全球經濟基本面相較金融危機後幾年有明顯好轉,全球經濟復甦就此中斷的可能性不大。
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的影響,短期內我國出口將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外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因此再度轉弱甚至成為拖累。雖然近兩月出口增速依然較快,但這與關稅落地前的提前搶出口有很大關係,而且搶出口的規模越大,後期出口下行壓力可能也越大。在貿易戰背景下,一方面,美國對中國產品徵收的關稅將部分轉嫁至我國國內企業,且理論上中國對美出口商品可以轉向其他國家或地區,但另一方面,中國出口產品總體附加值率較低,而且除美國外,中國主要出口商品在其他幾大貿易夥伴進口額中的份額都處於較高水平,進一步提高對其出口比例和市場佔有率的空間極其有限①,而非主要貿易國的市場規模又相對有限。因此,找到美國市場的替代市場是十分困難的。相對有利的是,國家減稅降費、調高貨物出口退稅率②等舉措有利於緩解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也能局部緩解出口的下行壓力。從長期看,如果中美貿易摩擦繼續升級並持續下去,勢必對我國產業鏈、就業、經濟增速等帶來長期且深遠的影響。
五、CPI保持溫和上漲,PPI漲幅繼續回落
據預測,2018年四季度CPI上漲2.4%,全年上漲2.2%,漲幅比2017年提高0.6個百分點,2019年預計上漲2.1%;2018年四季度PPI上漲1.9%,全年上漲3.4%,比2017年回落3.1個百分點,2019年預計上漲2.3%。
以下因素將對CPI帶來上漲壓力。第一,惡劣天氣對農產品生產的影響可能抬升四季度CPI中樞水平。一是今年清明節前後,山西、陝西、甘肅、山東等鮮果和小麥主產區遭遇霜凍和持續降雨天氣,部分地區果樹花芽及小麥受損規模較大,可能造成水果和小麥等減收並導致年底相關農產品價格上漲③;二是壽光洪災和颱風導致蔬菜價格明顯上漲,雖然蔬菜生產周期較短,但考慮到四季度屬於蔬菜種植淡季,上述價格上漲導致的CPI中樞抬升將至少持續到年底。第二,豬肉價格可能止跌回升。一是近期爆發的非洲豬瘟疫情導致需求端明顯萎縮,同時因養殖戶加速出欄,因此疫情會緩解生豬養殖業供大於求的狀況並加速出清過程,豬周期有提前觸底並回升的可能;二是中國對美進口大豆加徵25%關稅的政策將導致大豆及飼料價格上升,由此導致生豬養殖成本增加,最終傳導至終端豬肉價格;三是終端供給看,中國對從美國進口豬肉加徵關稅在減少國內供給的同時,也會對國內價格帶來一定的提升效應。第三,中美貿易戰可能拉升國內消費物價水平。作為對美國貿易挑釁行為的反制,我國對從美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涉及眾多消費品類型,對國內消費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值得關注。
近期業內有不少對房租上漲拉高CPI的擔心,筆者認為,由於房租在CPI中比重較小,且近期房租上漲主要出現在少數熱點城市,並非全國普遍情況,且當前國內也並不存在房租普遍快速上漲的基本面邏輯,因此少數城市的房租上漲短期內不會對通脹上行構成明顯威脅。從中長期看,經濟增速、貨幣金融因素以及消費增速均不利於通脹持續上行。
對於PPI,隨著翹尾因素的消退,再加上以下因素的影響,年內PPI走勢大概率向下,與CPI之間的剪刀差有望繼續收窄。一是國內需求短期內難以全面轉暖。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國內經濟增長預期的下調將對大宗商品和生產資料價格帶來一定的下行壓力。雖然四季度基建投資增速可能出現的反彈有利於相關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但總投資增速難以顯著提高。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環保限產對相關產品價格的提振效應不斷趨弱。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速市場出清過程的逐步完成和環保限產對工業生產制約的日漸常態化,上述政策對工業產出和價格的影響也趨於穩定。三是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小。在俄羅斯、沙特等OPEC國家協議增產、美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產國的背景下,全球經濟緩慢復甦的基本面並不支持油價繼續大幅上漲,美國貨幣政策正常化支撐下的美元走強也將對油價形成一定的抑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