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印度如何搞垮了大英?

2021-03-01 虛聲

幾天之前寫過一篇《誰在炒英國沒落》,引起不少爭論。那個英國指當今的英國,今天這個大英是指日不落帝國。

大英帝國的榮耀無需累述,從英倫三島壯大為日不落,是工業文明周期內第一個超級帝國,科技、領土、金融都曾獨樹一幟。當然那份榮耀上也有幾大塊洗不掉的汙點(在非洲販賣奴隸、在美洲屠殺印第安人、在東亞販賣鴉片)。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關鍵節點在於兩個國家——美國和印度。

美國和印度搞垮了大英帝國,連使用的招數都非常類似。

美國絕學:勇敢狡猾

印度絕學:狡猾勇敢

01 美國真敢幹

大英帝國巔峰時代的地盤主要包括北美、澳洲、南亞與東南亞,另外在非洲、中東、南美洲也有殖民地,太陽永不落山,稱日不落帝國,在歷史上非常獨特。

世界上沒有不衰的帝國。放在歷史長河中看,大英帝國的解體起始於美國獨立而終結於印度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爆發於1775年,當時北美13個殖民地非常弱小,加在一起也沒多少人(還有相當一部分親英)。華盛頓帶領的民兵遠不是大英帝國職業軍人的對手,但美國就敢舉旗鬧革命,非常勇敢;或者其基因裡就有點「蠻」,什麼都敢幹。

但美國並不是蠻幹,而是用非常狡猾的手腕進行巧幹。開國者們非常巧妙地用了對內與對外兩個關鍵招數——

對內招數,搞了一個《獨立宣言》,佔領道德高地,突出兩大要點:

要點一,宣布北美要自由。這點後來被神化了。其實在當時,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是帝制,大英帝國的君主立憲算是比較自由的體制。但美國就敢扯開嗓門,要絕對自由。其實那些籤署《獨立宣言》的大佬,散會回家就能享受自家奴隸們的貼心服務。

當時《獨立宣言》的自由,只是白人的自由。川普現在搞美國優先,某種意義上和籤署《獨立宣言》的大佬們思路類似,先給自己拿好處。

要點二,高調宣稱英國在北美收稅太狠。其實當時英國在北美的稅收並不比英國本土高。英國當時之所以要在北美加稅,是因為本土商人不滿殖民地稅收少。但北美精英就以稅收為藉口揭竿而起,放在今天,就和川普說TikTok威脅美國安全的思路類似。

大家或許很納悶,英國為什麼要增加稅收?因為大英帝國當時要徵服印度,要打仗,燒錢。

換一個角度理解,英國為徵服印度而逼反了美國。

《獨立宣言》對內這兩點,放現在看沒毛病,當時看就有點強詞奪理的意思,同時也顯示出北美精英的狡猾。但他們的真正狡猾之處,在於充分利用國際矛盾。

對外招數,巧妙聯絡英國敵對者,建立反英同盟。

02 取巧

單憑華盛頓帶領的那些屢戰屢敗的民兵,美國獨立失敗的概率很大。最關鍵的力量在外援。

1778年2月,法國和美國籤訂軍事同盟條約,隨後對大英帝國宣戰。按照現在的思維看,這是典型的聯絡敵對勢力(法國)對付母國(英國)。

西班牙與荷蘭緊跟法國,對英國宣戰。

北美獨立戰爭由此變成法國主導的歐洲「支援軍」對英軍的全面戰爭。

決定性的約克鎮戰役發生在1781年,被世界各國教科書描繪得天花亂墜,但基本上沒有講戰爭過程,英軍就稀裡糊塗投降了,讓人一頭霧水。其實約克鎮戰役陸地戰爭規模不大,關鍵部分是海戰;而海戰是法國艦隊和英國艦隊死磕。

從受降書籤字人上就能看到法國人的分量。

受降一方籤字人有三個:

代表美國的華盛頓;

另外兩位是代表法國陸軍的羅尚博伯爵與代表海軍的格拉塞伯爵。

歐洲聯軍,尤其是路易十六傾全法蘭西帝國之力幫美國獨立。

由於路易十六用力太猛,導致法國財政危機,隨後又遭遇災荒,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最終被革命黨送上斷頭臺。

可以說,美國獨立過程中,路易十六的貢獻並不比華盛頓小。或者換個角度看,美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國際格局去取巧。

要理解美國,就要理解美國的蠻與巧。以川普為例,發動貿易戰,驅逐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打壓中國企業,都很蠻。但另一方面,川普利用印度對中國的敵對情緒,趁印度為難中國企業之際、讓美國企業在印度跑馬圈地,這就是巧勁。不能只看美國的蠻或巧,要辯證地看。

言歸正傳,大家或許有很納悶,路易十六作為法國的帝王,又不是慈善家,為什麼一定要幫美國獨立?因為他恨英國搶走了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尤其是英國搶走了印度。

英國想獨佔印度,促成法國全力幫助美國獨立。

1783年9月3日,英美雙方代表在路易十六的凡爾賽宮籤訂了「和平友好公平公正」的《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這世界,美帝來了!

當時美國領土只有80萬平方公裡,不到當今國土面積的十分之一。同樣在1783年,英國承認美國獨立後,送了美國一份超級大禮包,宣布將北起英屬加拿大邊境,西至密西西比河,南到西班牙殖民地佛羅裡達邊界的約15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包括今威斯康星、密西根、伊利諾斯、印第安納、俄亥俄、肯塔基、田納西、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向美國開放!

英國把大片領土送給美國,其實是想和美國和解,因為當時英國還在集中精力徵服印度。如果不是主要精力在印度,大英帝國要鎮壓北美起義軍也不算難事。

如果英國能看到未來歷史趨勢,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放任美國獨立,說不定把王室遷往北美都有可能。在英國眼裡,南亞大陸的價值遠高於北美。

因為印度,英國加稅,逼反了美國。

因為印度,英國沒有集中精力去鎮壓美國造反。

因為印度,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並且極力拉攏美國。

03 印度誘惑

印度的誘惑得從1453說起,那年奧斯曼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阻斷東西方貿易通道。隨後西方拉開大航海序幕,試圖從大洋上尋找去東方的路。

歐洲經濟中心從地中海向大西洋轉移。

在地中海與大西洋交匯的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最前列。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於1492年發現新美洲大陸,達伽馬代表葡萄牙於1498年到達印度,在馬拉巴爾海岸劫掠一番(鄭和比達伽馬早40多年路過那裡,秋毫無犯)。

隨後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紛紛抵達南亞大陸,搞貿易、搶劫、佔地盤三管齊下,而且都有自己的東印度公司(都建於17世紀),可見當時印度對歐洲各國的誘惑力!

開始時大家紛紛跑馬圈地、還能做到井水不犯河水。進入18世紀,好地方都佔得差不多了,列強開始通過戰爭進行殘酷的淘汰賽。

葡萄牙與荷蘭實力較弱,首先被淘汰出局。

最後英法全球殖民地爭霸,並在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達到高潮,誰贏誰就能得到獨自徵服印度的壟斷權。這就好比朱元璋和陳友諒決戰,贏家將獲得獨自反元的壟斷權。

七年戰爭之印度戰區內,最經典的戰役發生在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孟加拉王公之間的普拉西決戰。

英國東印度公司只有900個英國兵和2000名印度人。孟加拉有7萬大軍,法國支援53尊大炮和40名炮手,帳面差距太大。但是戰爭結果卻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大獲全勝。英國人以22人死亡、53人受傷的代價,擊潰孟加拉大軍,由此而佔領肥沃的恆河三角洲(今孟加拉)。

這也能稱為決戰?不錯,這就是決戰。

英國勝利的原因如下:

首先東印度公司買通不少孟加拉將軍;其次開戰時天降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藥受潮(那時都是前膛槍炮),而英軍的槍炮火藥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

最關鍵的原因還是軍事組織。

英國徵服印度的過程中,僱傭印度當地人當兵(稱土兵),軍官是英國人。如此可以減少地方勢力對英軍的排斥。

法國把印度土兵和法國士兵分開組織,很容易在戰爭中出現印度土兵調度失靈的情況。

這是海權帝國和陸權帝國區別。同樣是殖民徵服,英國的徵服更有藝術性。

七年戰爭的結果是法國戰敗,英國把法國勢力趕出印度。

所以法國對英國恨得牙癢,路易十六才不顧一切幫助美國獨立。從大歷史周期來說,美國獨立是英法全球爭霸的結果,也是第一輪海權(英國)和陸權(法國)決戰的結果。

英國放任美國獨立,甚至還給了美國一塊土地表示友好,就是不想耽誤徵服印度的大業。

04 大英王冠

普拉西之戰後,1764年布克薩爾戰役,1767年昌加馬戰役,1775年進攻馬拉特邦(這一年美國獨立),1781年波多諾伏戰役(這一年英軍在約克鎮輸掉決戰),1817年那格浦爾戰役,英軍面對莫臥兒帝國屢戰屢勝,而且總是以少勝多,不斷獲勝。

面對如此肥沃的土地與不間斷的勝利,英國猶如嫖客遇到名妓,欲罷不能,源源不斷地投入資源。

作為外來徵服者,英國如此順利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印度太特殊了。

英國雖然是外來徵服者,但莫臥兒帝國也是外來徵服者。幾千年來,南亞大陸如同誘人的美女,吸引著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塞人、大月氏、突厥、阿拉伯人、伽色尼人,阿富汗人等等前去徵服。

印度歷史,就是一部徵服者書寫的歷史。

至於印度本土人,已經被徵服者洗腦,幻想來世變成婆羅門或白色神牛。所以英國徵服的過程,收買印度將領或地方精英非常容易,甚至印度人很樂意跟出手闊綽的英國人合作。

由於英國人口有限,英國會把徵服土地的管理權讓給印度貴族,自己只抓軍隊和財政大權。如此一來,那些被徵服地區的權貴好像也沒什麼損失。而且相比之前的徵服者,英國還大力開發印度,幫印度大規模修築鐵路,改善印度的基礎設施。

印度人通過精神勝利法認為,英國人不是徵服者,而是幫印度打工的(我一直在想,魯迅如果是印度人,阿Q正傳肯定不是一篇,也不是一本,而是一套叢書。也正因為這種思想,現在印度也不恨英國)。

英國經營印度可以說下了血本,當然回報也很豐厚。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印度以其龐大的體量(3億人口),經濟總量和當時初步工業化的日本不相上下,勝過大清帝國。英印政府的財政收入約為一億英鎊,大致是英國本土的一半,在亞洲和日本政府基本持平。

印度成為名副其實的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

然而就在英國徵服印度、建設印度的過程中,美國飛速壯大,取代英國成為全球工業生產與商業貿易第一大國,直接動搖了大英帝國的根基。

第一次世界大戰,面對後起之秀德國,大英帝國已經力不從心。印度雖然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但印度人在戰場上太菜,幫不上英國的忙。

不僅如此,最讓英國鬧心的是,印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鬧獨立。

大家或許很納悶,印度幾千年的歷史,徵服者不斷,一直被徵服者統治。相比之下,英國人算是徵服者中比較有良心的了。為什麼印度要鬧獨立?答案是,印度出現了變異。

05 印度變異

眾所周知,印度人沒有戰爭基因,無法走美國獨立戰爭的路線。印度獨立過程中並沒有經歷血與火的考驗,是甘地帶領一幫印度人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取得了成功。

什麼是非暴力不合作?就是你打我,我也不還手;你罵我,我假裝聽不見;但我就是不聽你指揮,坐在那裡跟你耗。由於印度人習慣苦思冥想,又有瑜伽絕學附體,而且可以不關心今生今世;所以沒有人能耗得過印度人。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領袖甘地,出生於1869年;自幼靦腆、羞怯、循規蹈矩;13歲便依父母之命和一個同齡文盲女孩結婚,一生都是虔誠的印度教徒。他在19世紀末去歐洲求學,學成之後回到印度當律師。甘地律師生涯初期並不成功,又去南非折騰了一圈,深感種族歧視之痛。1915年再次回到印度,開始遊歷南亞大陸。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1919年,甘地投身政治領域,開啟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之路,也就是印度獨立之路。

如果說華盛頓在美國獨立中,弱勢情況下就敢抄起槍上戰場,展示了無與倫比的勇氣;那麼甘地帶領幾億人的印度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驅動印度獨立,則是無與倫比的狡猾。

獨立戰爭開始後,華盛頓能審時度勢,有效利用國內外有利資源,表現出無與倫比的狡猾;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能堅持20多年不動搖,則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勇敢。

華盛頓的武力獨立走向成功很容易理解。但要理解甘地通過非暴力的方式帶領印度獨立,需要消耗不少腦細胞。

06 非暴力的威力

眾所周知,共和國建立過程中,關鍵一步就是毛澤東讓馬列主義中國化。那麼印度呢?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並非源自於印度文化,而是源自於基督世界,主要受列夫·託爾斯泰的影響。大家印象中的託爾斯泰是沙俄大文學家,他的《戰爭與和平》、《復活》等著作在國際上影響很大(我認為他是蘇(俄)最出色的文豪;尤其是《復活》,把70歲老翁的靈魂裝入30歲的軀殼,絲毫不覺得不和諧,通篇說教不覺枯燥)。

實際上託爾斯泰是大思想家。這裡多說兩句:俄羅斯歷史上有兩個披著文學外衣的思想家,一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的思想比較激烈,影響了尼採的超人哲學(希特勒也是超人哲學的信徒),算是影響了西方。另一個就是託爾斯泰,思想比較平衡,影響了東方的印度。這兩位正好對應俄羅斯國徽上的雙頭鷹。

託爾斯泰出身大地主家庭、聞名世界,其實他一輩子都很痛苦(沙俄末期,貧富懸殊,社會動蕩,百姓苦),但又無力改變現狀,就去基督思想中尋找安慰。最終他把基督的救世思想與痛苦的現實調和,搞出來一個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相當於告誡大家遠離「惡」。

為踐行自己的信仰(非暴力不合作),託爾斯泰晚年離開自己豪華舒適的家(相當於和過去決裂),去尋覓他心中的「道」,最後死在了路上。

上面這段有些沉悶,不感興趣可以跳過。簡單說,託爾斯泰對甘地的影響非常大。

甘地認為託爾斯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非常適合印度,於是就把它從託爾斯泰的個人行為推廣為印度整個國家的行動。

甘地版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相當於把基督的救世思想和印度特色結合,完成基督思想印度化(後來馬丁·路德·金又把它改版為黑人平權運動)。這個思想其實就是告訴愛苦思冥想的印度人,在基督救世思想體系內,印度人和英國人是平等的。

在英國承認這個事實之前,印度人與英國人合作就是「為惡」。

不合作,就是不為惡。

如果英國(宗主國)承認雙方平等,那就意味著承認印度獨立。

這個思想在別國肯定無法成功,但在印度大獲成功,吸引了大批精英加入,最典型的就是尼赫魯。

即便在印度,這個思想在別的時刻也很難成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英帝國頹勢已現,美國正奔向巔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英帝國搖搖欲墜,美國如日中天。

作為集資本主義於大成者與海權新霸主,美國必須拿到世界貨幣霸權,讓美元取代英鎊(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完成)。但要真正讓美元成為世界霸權貨幣,必須讓英國殖民系統徹底解體,摧毀英鎊流通的基礎。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印度獨立。

只要印度獨立,日不落帝國的太陽就要落山。英國很不甘心,但已經無力回天。1947年,在交出英鎊霸權之後的第三年,英國只好承認印度獨立。

大英帝國就這樣被美國和印度折騰散架,倒在歷史的長河中。從另一個層面說,大國博弈自古就很殘酷,現在依舊很殘酷。

07 大國博弈

獨立之後的印度和蘇(俄)關係很好,除了一直獲得蘇(俄)大力援助之外,深層次上是印度教和東正教文化上有諸多相似性,託爾斯泰和甘地之間的思想傳承就是例證。所以這次印度搞事,俄羅斯又是賣軍火,又是派兵,其實都是兩國關係的體現。

但在體制上,印度與美國一脈相承。所以印度頂級人才流向英美。美國最頂級的打工仔行列,首先是印度人。現階段谷歌和微軟的掌舵者都是印度人,印度人的思維迅速向美國靠攏。因為制度與思維的類似,印度的行事風格也像美國,經常無釐頭蠻橫。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只要中國的實力繼續增長,美國和印度就不會繼續蠻橫。其實大錯特錯,美國與印度的蠻橫與狡猾是不會變的,只不過實力不同時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因此不論對美國還是對印度,既要了解其蠻橫,也要適應其狡猾。

相關焦點

  • 媒體講述美國如何搞垮蘇聯
    美國記者泰德•羅爾(Ted Roll) 為Counter Punch網站撰寫的文章指出,美國的幹涉是導致蘇聯1991年解體的原因之一。羅爾表示,美國曾一再進攻、暗中破壞並試圖從內部搞垮蘇聯。1917年,當十月革命處於高潮時,數萬名美軍士兵組成的遠徵軍入侵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耗時三年才趕走來自美國的「不速之客」。
  • 大英帝國為何重視印度而輕視埃及?
    導讀:印度和埃及,均是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傳統大國;均是發展中國家重要的領頭羊;都曾遭受過帝國主義的殖民侵略。那麼,有著諸多共同點的兩個國家,在殖民歷史中,大英帝國更「偏愛」誰呢? 孰輕孰重?這就要看日不落帝國將兩個國家放置在一個什麼位置上。
  • 支持印度叛軍?這是美國的慣用伎倆
    由於中印邊境問題,導致中國和印度的外交關係一度緊張。美國眼紅於中國發展的迅猛,試圖阻撓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奪取更多的話語權。如今,中印衝突的熱度持續降低,美國深感危機,企圖利用製造虛假新聞的手段來惡化中印兩國的關係。美媒製造虛假新聞,謊稱中國支持印度叛軍為了限制中國的發展,美國可謂煞費苦心。
  • 美國搞垮蘇聯,犯了一個大的錯誤!
    二戰後,世界進入美蘇兩強爭霸,兩國分別組建了「北約」和「華約」組織,形成了平分世界而又相互對抗的局面。蘇聯存在的時候,美國藉助蘇聯的威脅,牢牢掌控著西方世界,尤其是英法德等大國,都對美國唯命是從,美國靠此獲得極大的力量,賺取了無數的利益。美國將整個西方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使其成為打手和提款機,使得美國快速發展。
  • 大英帝國是怎麼瓦解的?真相讓人想不到,大侄子太苛刻無情了
    「三流國家」說法的由來是這樣的:1997年是印度獨立50周年,英國女王和菲利普親王在這年10月訪問了巴基斯坦和印度。女王在巴基斯坦訪問時,陪同的英國外相羅賓·庫克提出要幫助調解印巴喀什米爾衝突,但是印度首相因德爾·庫馬爾·古傑拉爾諷刺道:「一個三流國家有什麼資格來幹預大國間的事物呢?」
  • 為何說美國最大的錯誤,就是搞垮了蘇聯呢?
    但是任何的競爭和對抗,其實也都是存在利益的重合的,也就是說,任何的對手其實都是求同存異的存在,都是競爭和利益的結合。只有維持這種關係不破裂,才是利益最大化的,否則,直接摧毀對手,雖然使得自己取得了勝利,但是往往也會造成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狀況,最終其實是兩敗俱傷,自己也沒有獲得好處。
  • 大英帝國簡史
    1763年英法等參戰國籤署了「巴黎和約」,結果西班牙要把佛羅裡達割讓給英國,英國佔領了全加拿大以及美國中部及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在亞洲法國人的勢力從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撤走,由英國人取而代之。1857年印度全境爆發了印度民族大起義,但很快被英軍所鎮壓。從此英國政府就直接統治印度,並組織了印度殖民地政府。英屬印度殖民地包括印度及巴基斯坦的廣大地區。 法國是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在世界各地佔領了不少的殖民地。自從七年戰爭失敗籤署巴黎和約以後,法國在海外的眾多殖民地都落在英國人手裡。大英帝國成為了世界的霸權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 張召忠預言川普 可能會把美國經濟搞垮了
    川普上任以來做了很多事情,損害美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川普註定是美國歷史上備受爭議的總統,他幹了太多壞事了。張召忠預言川普,他可能會把美國經濟搞垮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起來看看詳細內容吧。張召忠認為,川普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卻沒有執政經驗,他用商人思維來處理美國政務,有很多弊端。其中,川普搞的貿易保護主義對中美貿易不利,同時川普為了轉移國內民眾對政府防疫不力的情緒,持續將矛頭指向中國,這將會讓美國經濟走向崩潰。
  • 一個美國藏著兩個靈魂:倒懸的南非,無法脫身的大英帝國
    本次引起的種族主義騷亂,凸顯了美國這個國家身上,其實雜糅了兩大靈魂:倒懸的南非;無法脫身的大英帝國。美國的種族問題,遠比南非難以解決。無論白人的勢力如何變幻,南非的居民主體,一直是黑人。南非有5700萬人,分黑人、有色人、白人和亞裔四大種族,其中黑人佔80%左右。主要有祖魯人、科薩人、斯威士人、茨瓦納人、索託人等;白人佔比9%左右,主要為荷蘭和英國血統;有色人種是混血,佔比也在9%左右。亞裔主要為印度人和華人。
  • 薩達姆死時,全世界僅一國降半旗默哀,緊隨其後便被美國搞垮
    今天的伊拉克之所以會面臨如此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國發起的伊拉克戰爭搞垮了這個曾經的中東軍事強國,還將一代梟雄薩達姆送上了絞架處以極刑絞死。而在當年薩達姆死的時候,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為這位中東梟雄降半旗默哀,美國用了8個月時間就將這個為薩達姆降半旗默哀的國家徹底搞垮。
  • 北大教授:大英帝國的精心撤退製造了人類史上最悲慘的自相殘殺
    就此而言,邱吉爾的高明之舉並非抑制印度獨立和拒絕歸還香港,而是一九四七年著名的「鐵幕」演說,其目的是挑撥蘇聯和美國在「二戰」中的合作關係,創造出「冷戰」局面,迫使新興的美國與英國結盟,利用美國的力量來維持大英帝國不至於徹底崩潰,利用美國對抗蘇聯的力量來壓制殖民地解放運動。
  • 讀圖|「大英百物展」時間軸:從兩百萬年前的砍砸器開始
    6月29日,「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在上海博物館二樓對外開放。「大英博物館百物展」中,年代最早的展品是奧杜威砍砸器,來自180萬—200萬年前。年代最晚的展品則是最新呈現的二維碼。看看上海博物館從時間軸角度整理並呈現的這些展品。
  • 大英博物館:到底是大英帝國的光榮還是恥辱,看看藏品就知道了
    最出名的就是希臘的埃爾金大理石和埃及的羅塞塔石碑,希臘、法國兩國至今未能從大英博物館收回文物。 空中俯瞰的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分為10個部門,分別是埃及和蘇丹部、希臘和羅馬部
  • 美國和印度的醫藥公司股價到底表現如何?
    就像早上開著奇瑞和鄰居打招呼,結果看到鄰居開著寶馬出門,到底是嫉妒得咬牙切齒,還是暗下決心找到努力方向?上個月,具體講就是2018年8月23日,美股創造了最長牛市紀錄,連續上漲達到113個月。在這漫長9年多裡,金融、科技、醫療健康、可選消費成為贏家板塊,漲幅領先全市場。未來,國內A股市場到底哪些板塊能複製美股的輝煌呢?
  • 印度赫赫一時的莫臥兒帝國,是如何被英國完全佔領的?
    西方列強崛起之時的亞洲由四大帝國組成,自西向東分別為:中東的奧斯曼帝國、波斯的薩非王朝、印度的莫臥兒帝國,中國的明朝和清朝。最終,奧斯曼帝國淪為「西亞病夫」,大清帝國淪為「東亞病夫」,波斯被英國和俄羅斯一分為二,而印度則完全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 美國曾用此招搞垮蘇聯,如今故伎重施卻大失所望
    在蘇聯解體之後,世界格局就從兩極爭霸變成了美國一超多強,而稱霸全球才是美國最終的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美國也是無所不用其極,在全世界各個地方部署軍事基地,想盡辦法佔便宜。對於一些比較弱小的國家,美國會採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也就是發動戰爭來達到他想要的目的。
  • 二戰後美國搞垮了蘇聯,廢了日本,給我們什麼啟示?
    好了,再說說美國打擊日本。廣場協議是1985年籤署的,比蘇聯解體要早,但是美國顯然並不是要把日本掐死,因為日本是被美國「掐住了卵蛋的小跟班」,美國不希望他徹底垮掉,只是希望日本幫助消化美國自身的問題(通貨膨脹、貿易赤字),因此它還叫上了西德、英、法這三國,協議由這5國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共同籤署。
  • 大英博物館如何收集到三千件貴重中國書畫?收購和接受捐贈都有
    她送來的藏品中有許多是假大名頭,如宋徽宗、趙孟等,有中國的蘇裱和日本裱,看來她去過中國江南和日本。最近一次的大宗進項則是美國管理文物遺產徵稅高級官員安思遠先生的捐贈。他於本世紀初,將數十把成扇捐獻給大英博物館,多是海派畫家的佳作。頗有意味的是,大英博物館在收藏中國古典書畫的同時也在收藏現當代的中國書畫。
  • 分裂的次大陸篇:印度是如何將孟加拉從巴基斯坦肢解出去的?
    從地圖上看,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中間隔著一個印度,兩國相距超過2000公裡,這是一個地理上的因素,距離遠了感情也會降低,問題是東巴和西巴並沒有什麼感情而言,只不過是它們兩個有一個共同點,即宗教信仰相同,其它的如語言並不相同,這是日後分開的一個人文因素。那麼,究竟是怎麼造成分離的呢?
  •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策展人:嚴肅客觀對待英國殖民和貿易史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上海站開幕前對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貝琳達·克裡勒進行了專訪,特別談及她眼中物的客觀性以及大英博物館如何面對其藏品的來源問題,還提到了「乾隆御題詩玉璧」未能來華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