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陸生:臺灣人情味 比風景更吸引我

2021-02-24 U臺說


銘傳大學陸生簡喬愛好攝影。 圖/簡喬提供

政府開放大學招收陸生以來,在臺陸生開啟了兩岸年輕人交流的新模式,陸生主動積極,給臺灣學生帶來一股活力。本報記者實地採訪分布在各大學的廣東籍陸生,系列報導他們在臺灣的學習心得與經驗。

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三年級學生簡喬,來自廣東省廣州市。簡喬表示,相較大陸,臺灣的師生互動較輕鬆,校內軟硬體設備齊全,師資雄厚,課程更與業界接軌,「對未來找工作很有幫助。」

為何想來臺讀書?簡喬說,初中二年級時,透過衛星電視看過臺灣的政治性節目,以及新聞上的凱道遊行,覺得臺灣雖然矛盾較多,但人民有發聲的權利,也激起他對臺灣的興趣。

簡喬讀高中時,曾到臺灣環島旅行,「臺灣人的特質比風景更吸引我」,不管是問路時遇到的路人,或是服務業,都很有人情味,「從電視變成實際感受」,加深了他對臺灣的好印象,因此想到臺灣讀書,希望能有不一樣的體驗。

簡喬說,臺灣北部很潮濕,學校又在山上,東西容易發黴,因此,會把貴重的攝影設備放在防潮箱裡。

飲食上,簡喬覺得臺灣食物的選擇性很多,學校又在士林夜市旁邊,食物樣式多元。他特別喜歡吃滷味,價格適中,適合學生族群,「廣東沒有臺灣這種加熱滷味」。但整體來說,他覺得臺灣食物偏油膩,口味比較重。

簡喬說,因為陸生在臺灣不能打工,加上自己喜歡攝影,所以他每逢周末或放假,就會到處旅遊,全臺各地幾乎都有他的足跡。但他覺得,自強號和高鐵的票很難買,班次太少,若要坐客運,時間又太長,「但客運的座位很大,坐起來挺舒服,不像大陸的公車雖然有臥鋪,但很窄。」

簡喬更在臺灣考上汽車駕照,也會租車去玩。簡喬說,相較大陸,臺灣的汽車駕照很容易考,大陸的筆試和路考都很嚴格,考不過的機率很高。此外,因為大陸人很多,報名要等好幾個月,練車場又不夠,必須排隊練車,「從學車到考照,大陸至少要花4萬臺幣,而臺灣只需大陸四分之一的價格。」

「在銘傳讀傳播,比大陸傳播科系的課程有趣!」簡喬說,大陸的傳播科系比較傳統,教學仍停留在拍片、寫新聞等內容。但因為銘傳有商專的背景,系上課程結合了管理、經濟等領域,也有許多社交平臺的行銷策畫課程,都是當下時勢需求的專業技能,對於未來就業很有幫助。因為現在新媒體發達,傳統紙媒一定要做App,電視臺也都有自己的網站。

簡喬說,大陸的師生關係無法像臺灣如此親近。在華人的傳統上,大陸的學生比較尊敬老師,但在臺灣,師生互動起來比較輕鬆。

簡喬說,銘傳的考試非常嚴格,都是採「梅花座」,坐在旁邊的同學,一定不會跟自己考同一科,「只要被抓到作弊,會立刻退學,沒有餘地。」另外,老師幾乎上課都會點名,降低大家翹課的機率。

至於生涯規畫,他準備參加校內5年一貫的計畫,「讀5年可以拿到學士加碩士學位。」

簡喬說,在臺灣,陸生沒有健保,根本「病不起」。但是對於新的健保政策,陸生要繳全額保費,又不能打工,學生負擔非常重,「政府應該考慮到我們是學生身分,要有公平的對待。」

銘傳:進美名校 臺灣學歷有優勢


銘傳大學學位陸生現有近600位,加上交流生、專班生,約1000多名陸生。受到大環境影響,今年各校的陸生人數都減少了,但是銘傳的學位生不減反增,研修生也只減少些微。銘傳大學國際教育交流處處長劉廣華表示,銘傳每年都錄取100多位學位陸生,今年本島校區更是滿招。

談到陸生的學習狀況,劉廣華說,陸生上課、交作業都很準時,老師交代的任務,也都不會賴皮。但他觀察,今天如果出一個開放式的題目,例如超出課本範圍,或是沒有標準答案,臺生表現會比陸生好,陸生會慌了手腳,「可能跟大陸的教育訓練比較一板一眼,而臺灣的教育方式相對活潑許多。」

此外,銘傳對於陸生的學務輔導動員系統非常迅速。劉廣華舉例,金門校區曾有一名陸生,剛考上機車駕照,就租車出遊撞樹,腿受傷,但因金門當地醫療設施缺乏,無法開刀,因此學校費了很大力氣,安排飛機後送這名陸生到三軍總醫院開刀,也徵求醫師同意,全程直播開刀過程,讓遠在大陸的家長看。家長來臺照顧孩子時,學校也提供住宿、生活協助。

劉廣華舉例,日前有陸生趁放假時,跑去花蓮玩飛行傘,但出了意外,脊椎受傷,學校立即安排學生從花蓮慈濟轉到林口長庚,但因為臺灣剛好遇上颱風假,加上又碰上大陸十一長假,學校就請移民署協助家長辦理來臺證件。

目前為止,銘傳有兩屆畢業陸生,6成繼續念研究所,其中3成5在國外,包括美國康乃爾大學、紐約大學等名校。劉廣華說,這批來臺陸生如果留在大陸讀大學,分數是無法進到大陸九八五名校,他們的父母也承認,小孩如果不是到臺灣念書,絕對進不了美國長春藤名校,顯見臺灣學歷有著很大優勢。

針對要就業的陸生,劉廣華說,銘傳與海基會合作,每年3月舉辦就業博覽會,在大陸的臺商會來臺招攬人才,協助陸生提早找到工作,成效良好,「陸生回去幾乎充分就業。」

相關焦點

  • 兩岸校園超連結-臺灣選舉 陸生也瘋狂
    在臺灣,不論是何種政治活動、文化講座、簽唱會、新書發表會等場合,多能見到陸生參與的身影,特別是在每場講座最後的問答時間,發現愈來愈多的場合都能見到積極的陸生同學提出「長篇大論」。有時候,愈是低調,愈容易被人發現,整個場合的民眾無不攜帶選舉旗幟,唯獨幾個年輕人靜悄悄的在人群中,特別的顯眼,幾乎可以肯定他們就是那群好奇的大陸同學,我身旁的大陸交換生便指著哪些人說肯定也是陸生。起初,對於他們在臺活動被要求「行為謹慎」,確實感到相當訝異。
  • 臺聯立委:發陸生獎學金 清大最多
    葉津鈴說,2008年教育部訂定中國學生來臺的「三限六不」原則,三限是限校、限量、限領域,六不是指陸生來臺不加分、不影響臺灣學生就學權益、不編列中國學生獎助學金、不允許中國大陸學生校外打工、不可考證照、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她指出,因應少子化,不僅私立大學擴大對中國大陸學生招生,連國立大學也不例外,甚至祭出高額獎學金,中生人數亦倍數成長。
  • 臺大僑陸組寄給未返臺陸生學位生的信
    清華大學與世新大學陸生近日發起一份連署書,吸引逾千名兩岸大學師生參與連署,發起連署的陸生團隊表示,每天都在等待臺灣政府通知結果,讓陸生能夠回臺念書,如果可行,希望能在6月中下旬開放陸生返臺,並且可採取「專案優先」做法執行,也就是讓有畢業需要的陸生先回臺。
  • 陸生政策在放寬?我們還有多少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請到了教育部國際及兩岸事務處的劉志敏專員,陸委會的劉智恆專員,來幫助陸生們一一解答這些困惑。希望能夠幫助到大陸學生更清楚的看到陸生來臺交流的現況,並能夠推動往好的方向繼續發展。 三限改一限 擴大招收範圍和數量三限指的是「限校」、「限量」、「限領域」。
  •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林開世老師給陸生的信
    一份來自人類系老師給陸生的信臺大萬事屋 臺大萬事屋 4天前小編語:網上看到一份臺大人類系老師給陸生的信,看了很感動,
  • 為什麼臺灣街景超級醜?真相就在這幾張「臺、日」對照圖裡!
    再來用顏色舉個傳統建築,臺日 PK。我必須說臺灣傳統紅磚騎樓其實很美,但是就是因為加上那些粗暴的顏色後,整個視覺又崩掉了,而日本很重視中間色調和環境的搭配性 (京都還有立法)。再來就是臺灣,最靠背的醜東西,鐵皮 (當然還有鐵窗、塑膠棚)。因為這些東西便宜方便,導致超級大量的在臺灣繁殖,總之鐵皮這個東西講到爛了,因為「極度」難跟環境融合。臺灣跟日本的鄉下 其實自然景色很像,有稻田很樸實很自然,似乎應該都很美,但臺灣光是一片小鐵皮,方圓百裡的美景 (視覺所及範圍),差不多都毀了。來PK個臺日鄉村風景。
  • 臺灣眷村風景
    本文作者張又珊,出生於臺灣。曾在香港的明報、星島日、晚報,明報周刊、星島周刊等多家暢銷日報晚報、雜誌週刊撰寫專欄與訪問。
  • 今年臺灣研究所招生簡章遲遲未出是咋回事?
    最初臺灣願意招收陸生,除了希望兩岸交流等理由外,更重要的考量是臺灣出現了生源不足的狀況(即大學計畫招生數基本等於應屆高中生人數),需要有外來生源來補。而真正缺乏生源的是排名後段班的大學(以科技大學為主,包括一些近年來一直改學校名稱的大學,稱之為「學店」也許更合適XD)。 在許多學校面臨倒閉的現實條件下,招陸生成為了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至於為什麼這些學校死撐著不倒,就是另一個議題了。
  • 每日新聞│八仙塵爆燒出政策不公 健保孤兒問題未決 陸生傷者復健路迢迢
    陸委會副主委施惠芬接受《遠見》專訪重申,為使陸生在臺就學期間享有與外籍生同等的醫療保障,政府自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後,即著手推動陸生納健保事宜,希望喚起社會更加關注陸生權益。塵爆發生初期,針對外界關切陸生住院和後續復健的沈重負擔,陸委會主委夏立言曾說,陸生納保是基本人權,這證明陸生有納入健保的需要,「就像對待任何一個外國學生一樣」。
  • 活動實錄 金雞賀歲,臺灣陸生小夥伴恭祝兩岸同胞新春快樂!
    「2016全臺陸生冬至團圓計劃」在臺圓滿落幕,該計劃不但吸引了全臺近千名陸生的報名參與,還得到了許多在大陸求學的臺灣學子的共鳴,共同在跨年之際向兩岸同胞送上最溫熱的新春祝福。其中,由果貿社區主辦的高雄場次便吸引了近200位兩岸學子與社區老人的參與,熟悉卻又久違的鄉音,加上香氣撲鼻的餃子,共同勾起了眷村老人與陸生學子的濃濃鄉情。活動結束後,來自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的林英星老師便不無感慨道:「回首兩岸陸生交流五年以來,心中感慨萬千,本是同根生,同胞相見卻是難關重重,這中間有多少人的努力奉獻,才有今日兩岸同胞的見面歡愉?相較於目前兩岸關係的急轉直下,更凸顯今天聚會的難能可貴!」
  • 臺灣眷村風景(一)
    張又珊 二丁目  7月2日本文作者張又珊,出生於臺灣。
  • 陸生在臺灣的所見
    來臺兩個月有餘,漸漸已經習慣了臺灣的生活,初到時的那種強烈的陌生又親切的出境感覺漸漸被日常的瑣碎沖淡。當飛機降落在桃園機場的那一刻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雙腳已經踏在寶島的土地。接下來為期一個學期在臺學習生活就要開始了.在我看來臺灣的老師,同學甚至可以說是每一個人(就我遇到的人而言)真的是非常不錯,他們熱情、謙讓、認真、細心。他們會盡力做好自己份內的事,詳盡辦法的幫助你,滿足你的要求。也正是應為他們的熱心幫助,讓我能更深刻的了解臺灣的美麗!
  • 話題│風景依舊美 臺灣單車道大退燒
    記者林敬家/攝影 曾經火紅的自行車休閒活動,造就全臺各地如雨後春筍般的自行車道,但熱潮退燒,不少車道雜草叢生,讓在地人感歎「風景依舊在,等無鐵馬來」。但欠缺維護管理及行銷,加上車道設計不善,不是路陡讓車友卻步,更有荒煙蔓草,使用率偏低,成了蚊子自行車道。 「車道沿途風景一級棒,車道卻很不OK」。鐵勇車隊車友許志宏說,最讓他覺得可惜的自行車道就屬南迴地區,包括太麻裡、金峰、大武的自行車道真的很難騎,不是常要閃避障礙物,就是車道中斷。有車友說,甚至被土石掩埋,幾乎看不到車道。
  • 臺灣你好!(1)我的臺啤小情懷
    從她那裡,我知道了他們的地圖跟中國長一樣 (不過多了個蒙古,首都在南京..)。後來也知道,那首歌是周董的第一首單曲, 星晴 。 真正瞭解多一些還是有機會踏足之後。住過一些地方, 有歸屬感的不多,而這個小島卻時常是我的牽掛。
  • 臺灣眷村風景(二)
    本文作者張又珊,出生於臺灣。曾在香港的明報、星島日、晚報,明報周刊、星島周刊等多家暢銷日報晚報、雜誌週刊撰寫專欄與訪問。
  • 《天下縱橫談》丨 臺灣小鎮風情等你來漫遊
    6:00 粵語臺2臺, 週日晚上8:30  無線3臺, 週日晚上6:00臺灣368個鄉鎮,無論是文化歷史、自然生態、田園景觀、山林風貌、遊憩資源、在地美食等,各有特色吸引民眾體驗風情. 臺灣各小鎮都擁有最美麗、最濃厚的風情,以及豐富的在地特色文化,值得細細漫遊體驗。
  • 鼓搗教育「新南向」 臺當局收獲「一地雞毛」
    因為少子化和老齡化嚴重,入學兒童年年減少,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過剩,他們的薪資與臺灣其他軍公教人員一樣,長年停滯不增。   前些年為解決高校招生「吃不飽」,臺曾歡迎大陸學生赴臺就讀。陸生的到來增添了人氣,也給部分學校增加了財務收入,維持了辦學資金。如今民進黨當局在臺上小動作不斷,種種「臺獨」作祟導致兩岸關系趨冷,陸生赴臺人數持續下滑也就在所難免。
  • 關注│陸惠臺吸引臺灣高教人才落地生根
    少子化衝擊臺灣高等教育!根據統計,臺灣每年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大幅增加,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教職職缺有限,想在大學找到教職並非易事。
  • 「登陸」打棒球,臺灣青少棒的新選項
    臺灣棒球教練江仲豪已在北方工業大學執教了四個學年,他麾下的8名臺生將於2019年春季畢業(五年學制)。在6日落下帷幕的第二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復賽(北京站)上,北方工業大學隊作為衛冕冠軍戰績不佳,前兩戰皆敗,但這絲毫未減少其他球隊對這支球隊的關注程度。2013年,臺灣職棒中信兄弟隊前總教練江仲豪攜8名年輕棒球員「登陸」,加入北方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