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空間導演職業項目立項暨「有情緒的空間美學」課題發布會)
空間的本來,是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安定、溫暖、幸福;空間導演,是建構人、物與空間關係的指揮家;它是設計的升華,是感知力與審美力的完美落點;它是一份榮耀,是引領格調生活,值得尊敬的職業;中華文化促進會人居文化委員會於2019年3月15日正式立項,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籌備,於2020年7月13日正式發布,以線上視頻會議形式,聯合文化、時尚、藝術、設計大家共同推進「有情緒的空間美學」課題落地,由合作機構先生範平臺向空間主人和專業人士開放。
黃靜美
先生範創始人
中華文化促進會 理事
中華文化促進會人居文化委員會主任
中華文化促進會人居文化委員會主任黃靜美說,空間的美,不單單只是一種純粹的美學趣味,還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態度。構建空間「由內而外「的營造模式。引導調整當下人居空間表象化、標準化、風格化、概念化、過度裝飾化的「外顯式」消費狀態,提升人居空間個體性、舒適性、人文性、包容性、考究性的的「內隱式」消費狀態,以文化賦能,促發消費理念變革,促進服務理念變革是必然趨勢。
從創立人居委開始,我一直在思考人居文化對產業的推動價值和組建怎樣的人才團隊來實現真正的推動力,這次「空間導演」完成職業標準建設,開設訓練營,從開拓眼界、提升修養與審美高度出發,培養具有綜合審美力和人文修養的新型服務人才,這是人居委成立以來最核心的事件。
高志強
中設筑邦設計院副院長
AFFD設計事務所總建築師
中華文化促進會人居文化委員會執行主任
2020年,人居委從中國室內設計行業特別邀請了高志強先生擔任執行主任,他是空間情緒設計上的先行者,重新定義了空間設計與人的情緒邊界,將「空間情緒設計」概念納入國內建築設計行業的視野中。主張通過設計將人的屬性置入,居於其中獲得生理和心理情緒的最佳狀態。最終,使用者的感知體驗與優雅雋永的空間共同完成情緒美學的書寫,實現對人居文化更深層的理解與感悟。
他認為,空間最終與人發生關係,設計的本質始終是創造更為合理的生存方式。設計的最終奧義是建築空間的優雅雋永與使用者的舒適體驗。「空間情緒設計」與國際健康建築標準(WELL)所倡導的理念不謀而合。以建築為媒介,提供改善健康與福祉效應的綜合模式,令使用者的舒適度、工作效率和心理情緒得以改善。
江力
北大青年學者
中國文化書院 院長助理
中華文化促進會人居文化委員會 常務副主任
創立人居委的這幾年裡,常務副主任江力感慨他從文化學者角度與人居美學碰撞,受益頗多,文而化之,似乎在「有情緒的空間美學」這個課題中可以顯見,他覺得,目前較為西化的設計理念和當下流行的新中式設計風格,更多的考慮或者體現的,都是外顯的高級,更多「冷」,「威儀」,「規則」為主調。有沒有可能以「暖」、以「溫暖」為一種設計「情緒」呢?讓我們衝破傳統或者古典壁壘,產生一種更具有新時代意義的人居文化理念構建呢?
「有情緒的空間美學」,應當承擔這種責任。空間我覺得要體現兩種意志,一種是空間主人的「情緒」表達,第二種,其實也是第一種的延續,就是建築設計師,在空間擁有者和未來的使用者的思維邏輯上,要體現出此空間的個性化,追求旨趣,格調和喜好。不僅是空間主人如此,建築設計師亦如此。是否「溫暖」,是否「認同」,是否有「我」的存在感?
如何讓生活更美好,有秩序,有邏輯,有美感,有調性,有品格,「有情緒的空間美學」,應承擔構建中西哲學「真善美」的責任,和人文精神,以及關懷,讓人們體現「無言之美」,「詩意的棲居」,「生活的秩序」,「溫暖的邏輯」……
"人居文化",注重的是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我們將以建築為起點,探討人文美學、空間藝術、文化修養、傳統習俗、科學技術多方面在人居文化中的深度應用。在尊重傳統之下,提升人們的生活品味、精神境界。我們以人居文化之視角,努力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解、調節理性思維與精神信仰、物質追求與審美情緒、自然科學與人文關懷之間的斷裂,繼而實現有溫度、有記憶的人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