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抵達6500米的前進營地,他們將根據天氣情況擇機登頂。國家體育總局登山中心副主任、本次活動總指揮王勇峰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1960年成功從北坡登頂珠峰以來,中國登山隊在60年間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創舉,影響力不斷提升。「今年的測量登山活動,將再一次完成中國登山人的創舉,也將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登山運動中來,將登山精神傳承發揚。」
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從珠峰北坡登頂,首開人類北坡登頂珠峰之先河。隨後,中國登山人在1975年、1988年、2003年、2008年完成多項國家任務,「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從此叫響。如今,在中國登山人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的輝煌時刻,2020年珠峰測量登山活動也隨之開展,必為中國登山運動書寫新的輝煌一頁。
60年發展薪火相傳
完成珠峰登頂任務,王勇峰見證了四次。從1993年至今,他感慨於登山軟硬體發展的巨大變化。大本營的建設、保障條件越來越好,可以讓登山隊員和工作人員享受到很好的條件,大本營的環保工作也做得越來越好,本次珠峰大本營專門設有一套垃圾處理系統,將大部分的垃圾分解處理,這都是不同於以往的進步。可以說,中國登山60年輝煌發展史,與祖國經濟發展的騰飛密不可分。而登山過程中的裝備、服裝、保障、運輸、氣象保障等工作,更是在60年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6日公布的登山隊名單來看,本次測量隊成員以年輕隊員為主,「70後」次落勇挑重擔、擔任登山隊長。李富慶、袁復棟、蔡卿等登山隊員和教練,則分別代表「70後」「80後」和「90後」的中國登山水平,「一批又一批的年輕隊員成長起來,象徵著中國登山事業蓬勃發展,後繼有人。」王勇峰說。
王勇峰認為,登山運動,是人類挑戰極限的活動,是人類挑戰精神的象徵。通過60年的發展,中國登山精神總結出來的「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這16個字,不僅屬於登山人,更屬於體育人,屬於全國人民,甚至是全人類的一種精神,這就是登山運動被全人類所崇尚,不斷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人前來登山的精神引領。
以本次珠峰測量登山活動為例,活動舉辦期間的大本營同時還有一支商業登山隊。近年來,除了國家登山隊承擔的登山任務之外,很多業餘和自發的團隊也會前來登山,「你問他們為什麼要來登山?我想就是這種不斷拼搏、不斷進取的登山精神,在指引著大家。」
「中國體育事業正在實現由大國向強國的轉變,登山運動的發展亦是如此,不只是職業登山水平提高,業餘的水平也要提高。」王勇峰認為登山運動的發展是職業帶動業餘,高山探險帶動戶外運動,「以今年的珠峰測高任務為例,國測一大隊會將世界最新的技術,國產的裝備應用其中,而我們的目標是將盡最大的能力,將測量的科學家送到頂峰,這次活動對於雙方來說都意義重大。」
大登山概念吸引大眾
總局登山中心副主任、中國登山協會秘書長張志堅介紹,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登山協會轉變思路,將原本的高山探險運動延伸發展,攀巖運動、群眾性登山運動、山地戶外運動、攀冰、登山滑雪等「大登山運動」概念普及發展,將更多人群吸引到登山運動當中。
「伴隨著生活水平進一步提升,人們對於精神層面的追求也在提高。登山戶外運動恰逢其時,能夠滿足人們對於精神層面的需求。」張志堅說。
這些項目儘管都屬於登山運動,但與60年前所談及的登山運動已不完全是一個概念,使得我國的登山運動從60年前單純的高山探險運動,由專業性發展為更為全方位的、深層次的、群眾性的體育運動。
「中國登山運動發生了三方面轉變:從高山向低山的轉變;從專業向群眾的轉變;從技術向休閒(健身)的轉變。這三種轉變,實際上就把登山運動從少數人的運動拓展為大眾的運動,也使登山運動得到了大發展。」張志堅表示。
王勇峰則表示,山地戶外運動之前都是作為登山運動的基礎訓練,現在受到年輕人喜歡,進而慢慢發展為競技體育項目。以攀巖為例,登山運動員在攀登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懸崖峭壁以及冰壁等,這就需要在登山訓練當中加入攀巖的技能,再比如登山運動前期準備過程中所需要的負重、徒步、跑步等,慢慢地就延伸出山地戶外運動、戶外跑等。「中國登山協會也希望更多的人參與到這樣的項目當中,畢竟能夠參加高山極限登山的人還是少數。」
不管登山運動派生出什麼項目,其項目核心意義都是一致的,即不斷挑戰自己,「登山運動項目的核心,或者說塔尖項目,依然是高山探險運動,這是最有影響力的、標杆性活動,影響力是巨大的。」王勇峰說。
60年輝煌發展,中國登山將朝向更為廣闊的未來邁進,總局登山中心主任李致新表示,伴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生活理念的進一步發展,登山運動必將在體育改革的大潮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中國登山協會將延續固有的精神屬性,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將全國喜愛登山、戶外運動的愛好者緊密結合在一起,為實現體育強國夢作出登山人應有的貢獻。」(王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