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何萬敏
3月26日,涼山州昭覺縣支爾莫鄉的峽谷豔陽高照,李亭走得氣喘籲籲,來到「懸崖村」採風。這是她第三次沿著用鋼管搭建起來的梯步拾級而上,來到這個本名叫阿土勒爾的彝家村寨。800米高的懸崖對她而言,算不上真正的考驗,因為接下來她將面對的才是挑戰——為涼山脫貧攻堅創作一部民族歌劇。
這部作品是民族歌劇《彝紅》的姊妹篇,暫定名《索瑪花開》,是獻禮2020脫貧攻堅決勝年的四川省重點創作項目,由涼山文旅集團和涼山歌舞團聯合出品,李亭擔任編劇和藝術總監。疫情之中的3月初,她從成都趕到西昌,在為今年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精心準備的同時,要完成好又一次精品創作讓她感到一種壓力。「創作,先要打動我自己。即使脫貧攻堅主旋律題材的歌劇,也得用人物的情感來講好故事。」李亭稱自己願意不辭勞頓再上「懸崖村」,就是要把「感覺找準點」。
李亭近影
她以《彝紅》詠唱紅色經典
似乎,李亭一直與涼山保持著密切聯繫。除了《不能忘卻的阿布落哈》取材於涼山,她也曾經把自己的作品帶到涼山演出,奉獻給觀眾。2016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民族歌劇《彝紅》一炮而紅。
中國工農紅軍寫下氣勢磅礴的長徵史詩,至今在涼山大地迴響。1935年索瑪花開的時節,紅軍將領劉伯承與彝族頭人果基小葉丹,在冕寧縣彝海湖畔歃血為盟,凝結下革命誓言。《彝紅》正是以重大歷史事件「彝海結盟」為創作素材,以兄弟情、民族情為主線,以弘揚民族團結精神、傳播紅色革命傳統為訴求,在藝術上將歌劇與彝族特色相結合的原創民族歌劇。
編劇《彝紅》,李亭幾易其稿,密密麻麻的書寫幾乎讓她廢寢忘食;還有藝術總監一職,意味著整臺戲的總體把握必須事必躬親。好在,有一支優秀的團隊,包括作曲、導演、舞美、演員、樂隊等等,表現非常優秀,出品單位涼山州歌舞團和涼山文廣傳媒集團,也開足馬力。創作伊始,李亭的創作立意非常明確,歌頌紅軍和彝族人民。像珍珠項鍊一樣串起重大歷史事件的,是深厚的民族團結感情。起伏卻真摯的感情線索,以彝族姑娘妮扎嫫、紅軍戰士天紅以及彝族小夥拉鐵三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故事來呈現;劇中人物性格鮮明、情節銜接自然、節奏明晰緊湊,加上演員們極具感染力的演出,整部劇豐富而飽滿。
我在北京採訪李亭。「每一次創作,我都想有所突破。」李亭說這話時,一雙眼睛特別有神,仿佛話言是從眼睛裡流露出來的,「所以它不是普通的歌劇,我用到很多彝族語言、民間音樂。」你不覺得它別致嗎?她誠懇地問我。
觀眾的喜愛是掌聲,劇組「南來北往」地巡演;業界的肯定是獎項,榮獲第二屆中國歌劇節優秀劇目二等獎,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劇目銀獎,四川省第十四屆(2017)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四川省第三屆文華獎等。
李亭祖籍江蘇,童年和青年的時光在西昌度過。我認識李亭早在二十世紀80年代,她是涼山話劇團的青年演員,隨團到美姑縣巡演話劇。我是美姑縣電影公司美工,李亭的母親在涼山州電影公司宣傳科工作,讓她來找我幫寫話劇海報;不久後的1984年,峨眉電影製片廠到西昌拍攝武俠故事片《古越軼事》,我從美姑縣跑到西昌來採訪男主演許還山,碰巧的是,李亭和話劇團的同事是群眾演員,我們也熟悉了。
李亭天資聰慧又十分勤奮,調到四川省人民藝術劇院後如魚得水。二十世紀90年代我去成都《華西都市報》擔任文化記者,觀賞她的代表作之一《船過三峽》,新穎別致地把舞臺當作船艙、觀眾視為乘客的特殊體驗方式,大獲成功。當時我有一種預感,她正在爆發創作的能量與激情,必有大成就。1998年6月這部劇應邀參加英國布萊頓藝術節演出,博得海外觀眾的高度評價。她也由此抓住契機去英國那個老牌的「戲劇王國」進修。接二連三,一發不可收拾,校園音樂劇《未來組合》、話劇《我們曾經錯過》、話劇《農民》、話劇《不能忘卻的阿布落哈》、音樂劇《燃燒的雪野》,好戲連臺。劇目獲得大獎,李亭亦以非凡的實力被委以重任,擔當四川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李亭是民族歌劇《彝紅》的編劇和藝術總監
她堅持要不斷挑戰自己
2018年8月31日,中美合作音樂劇《當愛/ Flood in the Valley》在成都金沙劇場首演,我應邀前往採訪。這一次,是跨國合作。李亭和中文名叫李邁的美國人邁可,用4年的時間,奉獻出新穎之作。
無疑又是一次挑戰,她總會主動去探索戲劇創作還有怎樣的可能。
音樂劇由涼山文旅集團旗下的成都五彩雲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美國工合戲劇工作室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被列入四川省2018文藝精品創作生產規劃項目,得到包括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廳、涼山州委,和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等單位的支持。
「我們往返中美兩國,多次採風,數月排練。我們還特意去美國工作,發現大涼山的風土人情和阿巴拉契亞有著許多足以引發我們共鳴的特質。」在李亭看來,《當愛》的創作歷程就是一次挖掘,「中國演員有漢族、彝族,美國演員有白人、黑人、原住民。大家都很出色,念唱做打、說學逗唱的本領都很強。」
李亭直接稱這次合作很有意思:「因為當時邁可跟我聯繫的時候,我正好在涼山做歌劇《彝紅》。我就對他說,你就到涼山來吧。」邁可不僅對涼山的風土人情做了一些了解,還與當地的許多年輕藝術家做了很多的溝通,其實應該叫功課。他想找到,今天的彝族年輕人思考的是什麼,關注的是什麼,他們的狀態怎樣。整個過程對他來說受益匪淺。他同時也邀請李亭,希望她到紐約去跟他的那個團隊在一起工作。「你來美國,當你置身在紐約42街,著名的音樂劇發源地百老匯,你跟我們在一起工作的時候,你能感覺到,我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李亭就這樣到了紐約,一起工作了8天。
「我們慢慢的找到了共同的點。我們特別意外。在涼山這個山脈裡,彝族的一些習俗、一些傳統裡頭,能找到美國阿巴拉契亞山脈裡,生活在那兒的黑人、白人、原住民等文化傳承當中,一些共同的東西。其實這可能就是人類共同命運的東西。我們就很興奮。」
「這次創作對我來講,是一次特別有意思的探索。」李亭感慨。
音樂劇《當愛》,中美兩國藝術家合作作品
她是大涼山國際戲劇節發起人之一
正是有了與涼山各方愉快而且相互信任的合作基礎,當李亭提出在涼山做戲劇節的設想時,包括涼山官方和涼山文旅集團董事長劉康等,一拍即合。讓世界重新發現涼山的主題,越過高山,越過江河;他們冀望,一個不一樣的涼山,可以更好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最初確定戲劇節的想法,是在2018年11月。李亭記得清楚:「當時本想自己創作一部新的戲劇作品,但前後採風還沒有太多靈感。」於是轉念一想,除了自己創作作品,為什麼不把國內其他地區和其他國家優秀的作品帶到這兒來呢?也讓中外戲劇創作者來西昌做客,說不定還能激發大家的創作靈感。
涼山文旅集團作為運營機構,拓展文化與市場的緊密粘合,是其用力的方向。李亭做戲劇節的想法,也得到了志同道合的戲劇人認同。6位戲劇家組成的戲劇節藝委會,接著選擇劇目、討論活動等各項內容……「劇目要有質量,也要有新穎之處。」李亭說道。
而一般民眾不是沒有質疑。現實的背景是,涼山脫貧攻堅任務繁重,經濟相對比較滯後。在一個尚有不少貧困之地的民族自治州,談藝術難道只能是奢侈?戲劇節藝術總監濮存昕並不這麼看:「大涼山為什麼要舉辦國際戲劇節?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大涼山自然風光那麼美,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改革開放的發展,讓今天的我們充滿了期待,」這位著名演員坦言,「我們也特別想睜大眼睛來看世界。」
在以火把節聞名於世界的彝族聚居地,戲劇的薪火照亮了,大小涼山皆為舞臺。山、湖、城三個單元,來自全世界的劇目在此匯聚。
「成功的戲劇節一個關鍵要素是需要涵蓋城市的文化根源,成為當地節日的一部分」,國際戲劇協會總幹事託比亞斯·比昂科尼如此評價。在他看來,在這方面,大涼山是相當有基礎的。
如今的李亭,儘管卸任院長,卻已是知名戲劇家。但她仍然誠懇:「我是那種不會給自己預設結果和效果的人,但會一直埋頭盡力做事。」她對戲劇有一種源自骨子裡的痴迷,不知疲倦,十分敬業。正如她在一篇《戲劇是我天空裡的星星》創作談寫道:我是那種可以在同一條河邊被同一朵浪花溼了褲腳的痴人,我最鮮明的特質就是「痴」,最大的本事就是化「痴」為「痴狂」。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