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院子在清光緒年間是家叫「天和玉」的客棧,而「天和玉飯莊」開業的時間應為晚清時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天和玉飯莊才改成了公記號大煙館,開始經營土藥,即煙土。
天和玉飯莊門臉上方刻有磚匾三幅,正中刻「天和玉」,落款為「秋江趙汝湧」,下面還有兩方印章,刻的均是趙汝湧印。
北側牌匾刻有「餐秀」二字及印章兩枚,為「臣汝湧印」和「秋江」,秋江是趙汝湧的號。
南側匾額刻的是「含芳」,兩枚印章同上。由此可見這三塊匾額均為趙汝湧所書。那麼趙汝湧是誰呢?
趙汝湧(?—1936),榜名趙汝勇,也做趙汝湧,字伯江,號秋江。山東省登州府蓬萊縣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參加光緒戊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22名。同年五月,升郎中。趙善行楷,取意蘇、米,結字勁瘦,其書法作品在當時廣受歡迎,達官顯貴、書肆店鋪也都上門求字,至今仍有很多作品流傳於世。匾額落款印章上有「臣」字說明趙汝湧題字時應該還在朝為官。大門兩側原刻有小字,現在部分字跡已被遮擋且有破損了。但細看起來還是可以辨識的,上寫:「本館包辦滿漢酒席、應時小賣、隨意便飯,一應俱全」,由此可知後來此處已由「天和玉客棧」改為「天和玉飯莊」,字號沒改,說明經營的老闆應該是同一人或同一家人。39號院是著名京劇老生張二奎的故居。張二奎(1814-1864年),又名士元,原籍河北衡水,幼時隨父經商來京,嗜愛戲曲。二十多歲時曾任工部都水司一小吏,常以"票友"身份在和春班客串演出。清朝時是不允許在職官吏唱戲的,為此張二奎因違反規定而被革職,為了生計,他正式下海搭和春班演出,後入四喜班,並成為臺柱子。後被譽為京劇老生三傑、三鼎甲(京劇形成的奠基人張二奎、程長庚、余三勝)之一。61號院是著名京劇老生余三勝故居。故居當年為三進院落,前院有東、西房各3間,門道直通北遊廊;中院西房3間半,帶前廊,北房、南房各2間;南跨院設南房3間。余三勝(1802-1866年),四大徽班之春臺班班主,京劇老生三傑之一。62號是座具有民國時期建築風格的二層小樓,是舊時二等茶室(妓院)的遺存。胡同北口路西有一座建於八十年代的三層水泥樓房,這座樓的前身就是全國聞名的大北照相館。
大北照相館創立於1921年,創始人趙雁臣,是當時北京隆福寺街鴻記照相館學徒。趙雁臣在鴻記照相館裡學到了拍攝、修版、放大等技術,便與其同鄉一起籌辦照相館。幾經選址後終於在石頭胡同找了個房子,因靠近胡同北側,便取名「大北照相館」。由於石頭胡同是「八大胡同」之一,當時的顧客主要是「八大胡同」裡的「姑娘」們,這些煙花女子為了招攬生意,紛紛在相機前騷首弄姿拍照片,所以趙雁臣當時的生意頗為興隆。
為了把買賣做大,趙雁臣模仿鴻記照相館的做法,收買舊戲裝拍攝劇妝照,青衣、花旦、老生、小生、花臉、丑角,各種扮相應有盡有。趙雁臣本人就是一位著名的「票友」,他還親自給顧客設計劇妝照裡各種動作和表情,生意相當不錯。此外,大北還準備了結婚的中西式男、女禮服,學生穿的博士服,以及西裝和中式長袍、馬褂等,很多衣服都是其他照相館沒有的,當時的大北照相館有6個化妝換衣間,還是忙不過來。趙雁臣作為掌柜很具有超前意識,花巨款從國外購進了大型轉機,鏡頭可以旋轉180度,所以民國時的國民會議都要請大北照相館的師傅幫助拍攝,逐漸大北就名噪京城了,直到五十年代才遷到前門大街東側現址。現在國家每有大型活動,遇有千人的合影還要大北照相館來完成,可見他們的技藝之高,設備之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