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2016年,Alpha Go和人類圍棋冠的兩輪對決,刷新了現階段大眾對人工智慧的認知,也讓人工智慧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事實上,人工智慧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我們生產、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比如我們平時在網際網路上接收到的各種廣告推送,以及這兩年比較火的無人駕駛技術,都是人工智慧在現實中的應用。只是我們平時接觸人工智慧,多是通過文學或影視作品,而目前的人工智慧看起來顯然不太符合我們平時的認知,所以我們並沒有把它們當做人工智慧。
雖然現實和電影還有很大差距,但優秀的科幻作品一直以來都對科技發展產生著一定的推動作用,馬上就要過年了,在漫漫回家途中,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打發時間,不妨在下面這10部關於AI的科幻電影裡挑兩部來看看,說不定會對人工智慧產生一點不一樣的看法。
《我,機器人》
人們對於人工智慧背叛人類的擔憂由來已久,此類題材的電影數量也最多。讓筆者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這部《我,機器人》,又譯作《機械公敵》,根據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說改編。故事的背景設定為不遠的未來,2035年,具有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已經融入到人類社會中,它們無償為人類提供各種服務,且毫無怨言。
所有機器人都運行在三大定律之下。第一,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第二,在不違背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第三,在不違背第一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三大定律是整部電影的線索,和一般人工智慧導致世界末日的災難電影不同,《我,機器人》更注重對人和機器人之間關係的討論。即在機器人擁有和人類同等級別智能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把它當成什麼來對待。影片中有一句話引人深思:「三大定律本身是完美的,但完美的規則約束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革命」。
《黑客帝國》
黑客帝國三部曲講述了人類和人工智慧Matrix對抗的故事。起因是人類當年和人工智慧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由於不敵機器人,人類被迫使用電磁烏雲覆蓋了整個天空,試圖切斷機器人的能源。在這種情況下,機器人乾脆把人類囚禁起來,當做它們的「電池」。
死人被液化,然後作為養料輸送給活人。這個畫面可以說是筆者心中的童年陰影之一。看慣了一路打怪升級的爆米花電影的我們,在從造物主口中得知,Zion只是造物主為了維持Matrix穩定而建造的一個沙箱時,內心無疑是崩潰的。
影片中還融入了很多計算機科學中的理論。比如第二部中BUG史密斯的存在,是因為在第一部結尾,史密斯在被尼奧殺死前,已經殺死了尼奧,從而形成了一個邏輯錯誤。也告訴我們,如果殺毒軟體不守規矩,將會成為最可怕的流氓軟體和病毒。
第一部黑客帝國於1999年發行,而直到現在,網絡上還能看到不少關於Zion到底是現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的討論。
《2001太空漫遊》
《2001太空漫遊》同樣依據小說改編,當年曾獲4項奧斯卡獎提名,以及最佳視覺效果獎。故事發生在飛往木星的飛船上,該片中的人工智慧沒有自己的形象,而是一臺具有人工智慧,掌管整個飛船的電腦。飛行途中,人工智慧哈爾突然向飛行員報告,稱飛船的某個零件將發生故障,必須更換。而飛行員在檢查後則認為零件沒有任何問題。衝突由此展開。
兩位飛行員認為哈爾出現了錯誤,打算關閉它。而哈爾的使命是不惜一切代價來保證飛船完成任務。而由於之前的情況,它判斷這兩位飛行員會影響任務的完成,為了阻止自己被關閉,哈爾打算殺掉它們,獨自完成任務。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對抗之後,飛行員終於成功關閉了哈爾,在即將被關閉時,哈爾發出了求饒的聲音,引人深思。從機器的邏輯來看,它是沒有錯的,但是它已經導致了三個人喪生。
《機械姬》
前面提到了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定律,而這部《機械姬》則基於另外一個經典的人工智慧理論。1952年,計算機之父圖靈在BBC廣播中提出:讓人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和計算機交流,如果有超過30%的人認為自己是在和人類說話,那麼這個人工智慧就算成功了。
影片中的億萬富翁內森認為,能夠通過傳統的圖靈測試並不稀奇,也不能證明計算機擁有很高程度的智能。厲害的人工智慧是,你明明知道坐在你對面的是機器人,但你還是會認為她是活生生的人類,並且對她產生感情。因此內森找來了自己公司的一名職員進行測試。
在和機器人艾娃相處一段時間後,即使明顯地看到她是個機器人,但宅男迦勒還是不可避免地對她產生了感情,艾娃成功地通過欺騙,讓迦勒想把她放出去,通過了測試。如果機器人沒有感情,但又能利用人類的感情,其實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人工智慧背叛人類很可怕,但也有很多機器人讓我們覺得很溫暖,很感動,比如下面這幾部影片中的機器人。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
和前面幾部中宏大的世界觀不同,《我的女友是機器人》講述的是一個更接近普通人的故事。宅男大學生次郎單身二十年,在20歲生日這天,他邂逅了一個看起來很不一樣的女孩,並且一起度過了興奮地一晚。
一年後,女孩再次出現,但變得跟以前有點不一樣。後來次郎得知這是未來的自己送過來的機器人,而藍本正是當年那個令他難忘的女孩。然而在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次郎發現機器人雖然很好,但並沒有和人類一樣的感情,甚至次郎故意和其他女孩子約會,也無法另其嫉妒。
次郎很苦惱,也很生氣,於是把機器人趕了出去。然而在次郎遇到地震,即將喪命時,機器人女友還是回來救了他。在很多年以後,一個女孩在博物館中看到了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十分驚奇,於是讀取了機器人的記憶晶片,被這個故事感動到了。於是回到了機器人出現前的一年,與年輕的次郎相識。在大地震之後,女孩再一次回到了過去,看到次郎在瓦礫中尋找機器人,兩人再次相見,留下一個令人浮想聯翩的結局。
《終結者》
同樣是筆者同年的記憶,《終結者》曾被《電影周刊》雜誌評為20世紀最值得收藏的一部電影。雖然當時年幼,但看到第二部中的T800在煉鋼爐中燃燒時,還是會覺得鼻尖一酸。這部電影相信幾乎所有人都看過,在此就不贅述劇情。
幾部《終結者》中,以《終結者2》最為經典,92年的特效在現在看來也不會覺得很LOW,T-1000是第一個完全由電腦製作的電影主角。雖然現在用Adobe Character Animator,只要一臺電腦加一個攝像頭就可以完成動作捕捉,但在那個時候,動作追蹤還是相當先進的技術。
《終結者》系列應該是筆者這代人最早接觸的有關於人工智慧的電影,對後來的科幻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把主演阿諾德·事發性格推上了巔峰。
《人工智慧》
影片《人工智慧》由著名導演史蒂文·史匹柏指導,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個機器人男孩。在傳統的觀念中,機器人都是被作為工具使用,為人類服務的。而《人工智慧》中的機器人男孩大衛,則是在最初就被設定為情感陪伴機器人。
女主角的兒子因為疾病不得不被冷凍保存。為了緩解感情上的空虛,女主角和丈夫便將感情注入到了機器人中,然而在某一天,她們的兒子突然醒來了。於是機器人大衛作為替代品被拋棄,即使他對母親已經產生了真正的愛。
大衛被丟到機器人屠宰場——一個專門處理廢棄機器人的場所。在這裡,各種廢棄的機器人將被以十分殘忍的方法處決,人們還以此為樂。然而在大衛即將被處決時,現場的觀眾最終還是心生憐憫。是啊,他只是個孩子,他只是想要得到媽媽的愛,即使他是機器人。
《瓦力機器人》
如果你沒有女朋友,請帶著心儀的妹子去看這部電影;如果你有女朋友,請帶她多看幾次這部電影。《瓦力機器人》並沒有去探討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關係這個沉重的話題,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機器人之間的愛情上。如果拋開機器人的設定,這完全就是屌絲逆襲追到白富美,然後兩人一起拯救世界的故事。
垃圾處理機器人瓦力在被人類拋棄的地球上清理垃圾,日復一日,它渴望愛情,但整個星球上除了他之外,會動的只有一隻蟑螂。直到有一天,一個通體雪白,搭載最新技術的機器人伊娃來到地球。屌絲逆襲片的套路,套上機器人的設定和拯救地球的宏大背景,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瓦力和伊娃的形象,像極了很多人心中自己和女神的形象。雖然整部片子中都沒有一個正常的人類,但在伊娃會看自己休眠時的錄像,艦長為了返回地球而站起來這些畫面時,筆者甚至覺得比看人類的電影更感動。另外,看完這部片子,你一定有一種想戀愛的衝動,所以才說一定要約妹子一起看。
《超能陸戰隊》
「Hello!I am Baymax,your personal healthcare companion.」看過《超能陸戰隊》的人,一定記得大白的這句臺詞。據說大白的出現,第一次撼動了瓦力在觀眾心中「最萌機器人」的地位。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因為這個白胖子的存在而顯得與眾不同。
大白並不像前文那些機器人那麼聰明,有時候甚至還有點蠢。一邊漏氣,一邊往自己身上貼膠布那一幕讓人忍俊不禁。雖然從頭到尾,大白都沒有產生自主的思維,一切只是聽令行事,但你卻會對它產生感情。
也有人說,大白拯救了胖子的形象,每個女孩心中都想要一個像大白一樣的男友。平時各種賣萌,不斷地逗你開心,而遇到問題的時候,又變得十分可靠。大白也因此成了近兩年很多陪伴機器人外形設計時的參考。
《哆啦A夢:伴我同行》
或許看到這個名字你也會和比這一樣,拍一下腦袋,然後感慨:「對啊,哆啦A夢是也個機器人!」。這也是這個藍胖子形象塑造的成功之處,提到哆啦A夢,你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機器貓,可能是一個好夥伴,但絕對不會把它和人工智慧聯繫起來,但它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人工智慧。
還記得當年看《哆啦A夢》,也不清楚是從哪一集開始看,更沒去想這隻藍胖子的身份背景,只是覺得喜歡,很好看。2015年,《哆啦A夢:伴我同行》在中國內地上映,哆啦A夢的失而復得讓無數已經長大了的孩子感動得一塌糊塗。
這部影片旨在紀念藤子·F·不二雄誕辰80周年,故事本身可能沒什麼特別優秀之處,但《哆啦A夢》這個形象早已在我們這代人的心中留下了一個難以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