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辛棄疾,浮現在眼前的一定是一個氣勢豪邁,義薄雲天的形象。他是南宋著名詞人,是豪放派的代言人,其詞作氣勢磅礴,彰顯男人的錚錚鐵骨。
辛棄疾一生致力於奔赴沙場,保家衛國,「金戈鐵馬」是他曾經凋敝的志向,「醉裡挑燈看劍」對夢想的執著。
可在這樣正氣凌雲的愛國詞人身上,卻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詞人竟和一棵樹吵架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01與樹吵架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文人很多都喜歡飲酒。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為了喝酒不惜一擲千金;王勃更是酒後援筆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辛棄疾也好酒。在一個月黑天高的晚上,他又喝多了。提著酒壺歪歪扭扭地往回走,沒成想就撞到一棵樹上,「啪」地把他給撞倒了。
辛棄疾不死心,還爬起來對著說,「你看我醉得怎麼樣啊?」大概樹對他那醉醺醺的樣子都看不下去了,搖搖樹枝就要去扶他。哪想辛棄疾不領情,一把將它推開,還大聲呵斥道:「到一邊去!」
見一邊的樹久久不再動彈,辛棄疾這次才酒醒,原來他是醉酒中誤把樹當成要扶他回家的朋友。他啞然失笑,回頭把這有意思的事給記錄下了來。
《西江月·遣興》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棄疾與樹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下來,人人讀到它都覺這件事不可思議,著實好笑。但詞中的深意,卻不知幾人能讀懂。詞的題目是遣興,表明文章是寫飲酒之樂。但仔細一覽,卻發現字裡行間,滿是寂寞。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酒喝醉後,就應該盡情歡樂吧,哪還有什麼時間去憂傷。作者一開頭就點明他寫詞的狀態,就是醉酒之後。醉酒後及時行樂,如此閒情逸緻。但一個「愁」字,卻使文中的氣氛急轉直下。
明明酒喝得好好的,詞人又怎麼提到憂愁呢?李白有云:「舉杯消愁愁更愁」,與詞中所指怕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最近才覺得古人寫的書,相信的全是大傻瓜。辛棄疾在這句話裡,所表達的情緒就比較激憤了。
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告訴我們要保持獨立思維,對書中內容不能盡信。但辛棄疾為何批判得這麼絕對呢?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昨晚,我醉倒在松樹邊,問松樹我醉得怎麼樣。以為松樹要來扶我,我趕緊推開它,說:滾一邊去!這句話讀來,真是讓人感覺有點又好氣又好笑。辛棄疾,你這是在醉酒賣萌嗎?居然還跟一棵樹較起真來了。
但又覺空空。往日裡,有朋友相伴。而在這荒郊野嶺裡,作者醉後,卻只能與樹共語,這又是何等的寂寞。
然而,即便獨自醉倒,當松樹要來扶我時,我都不同意,這也同樣表明我思想獨立,寧願跌倒,也不願同流合汙。
02詞人的寂寞
這是一件尋常樂事,詞人也以「興」為題,但在詞中卻句句流露出憂愁,憤懣之意。最後一句,甚至表明自己的立場和志向。
這又是為何?聯繫到行文的背景,此時正是金兵入侵南宋時期,南宋朝廷為求苟安,偏信佞臣,向金兵無底線地投誠,卻對朝中精良和有識之士處處打壓。
詞人滿懷收復失地,欲救國民於危難之心,在朝中不受重用。「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向來是至理名言,在現實中為何卻處處走不通?
面對此情此景,辛棄疾,也有悲憤,也有無奈,但他明白,無論處於何時何地,他內心報效祖國的意念絕不改變。
古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漢字押韻藝術,和聲律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唐詩的凝練,宋詞的意境深遠,曲調悠長,都給了我們極大的心靈享受。
尤其是宋詞,豪放派和婉約派所誕生的詞作,百花齊放,將宋詞點綴得更加閃耀。像是李煜的「亡國之詞」;蘇軾的「狂放豪邁」;李清照的「婉約愁緒」,都能給替我們訴說心中的喜怒哀樂,抒發各種情感。
喜歡宋詞,同時又想了解詞人生平的朋友,不妨看看這套詞傳。分析詞作的同時, 還配有詞人的生平事跡,讓你通過詞作,了解他們的或幸福;或坎坷的一生。
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和《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詞傳原價238元,限時特惠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增加自己的書卷氣,成為文藝青年。
一盞茶吧總結: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看似可笑,誰又知道背後酸楚。當國家陷於危難之時,詞人卻無能為力。
表面上是罵松樹,實際上,又何嘗不是在嘆息自己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當我們笑著作者的痴狂,誰又能明白,千年前,詞人獨守內心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