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區域地理--南亞(印度)

2021-02-07 愛地理的新新新老師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 8°24′~37°36′、東經 68° 7′~97°25′之間。印度國土面積328.78 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七位,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不丹為鄰,東與緬甸和孟加拉國毗連,南與斯裡蘭卡、 馬爾地夫隔海相望。東南瀕臨孟加 拉灣,西南面臨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依喜馬拉雅山脈,為亞歐非和大洋洲海上交通樞紐。

 印度的關鍵詞和數字「3」息息相關,其有三大重大地形區、三條重要的河流、三種氣候類型、三種宗教等等,一起走進印度,了解其與三的淵源

       印度北部喜馬拉雅山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

南部是德幹高原區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山 脈。

北部:地表崎嶇,起伏大    中部:平原地勢平坦

南部:高原低矮和緩,西高東低

平原約佔總面積的 2/5,山地 只佔 1/4,高原佔 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 1000 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 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適於農耕的土地面積也比較大。

德幹高原因古代有大規模的玄武巖噴發,經過風化形成肥沃的黑土,適宜種植棉,又稱為黑棉土

印度河:源於我國西藏,流經巴基斯坦(塔爾沙漠),注入阿拉伯海,是印度河平原主要的灌溉水源

恆河: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流經恆河平原,注入孟加拉灣 

布拉馬普特拉河:源於我國西藏(雅魯藏布江),流經印度東北部,在孟加拉國與恆河匯合,注入孟加拉灣

印度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 10°—30°之間,因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 節移動的影響,使得這一地區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西部的塔爾沙漠則屬於熱帶沙漠氣 候。每年 6-10 月(夏季),受來自海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富,為雨季。10 月—次 年 5 月(冬季),受來自大陸東北季風的影響,降水較少,為旱季。冬季,由於北部喜馬拉雅山脈的屏障作用,受不到寒冷空氣南下的影響,印度全年均為暖熱的氣候。

印度的年降水量區域差異很大:東北部的齊拉朋齊高達 1 萬毫米以上,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區;西部的塔爾沙漠年降水量不足 100 毫米。

    印度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水旱災害十分頻繁。印度春末時節,氣溫迅速上升,每年 5 月,印度的平均氣溫在 40℃以上,到河裡納涼幾乎成了絕大多數印度人躲避暑災的主要辦法。到 5 月底,氣溫將會達 到 45℃以上。印度將發生熱旱災害,生產及生活用水困難、土地龜裂、農作物不能播種。印度 幾乎每年都有因熱而死的人。水旱災害給印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抵禦 水旱災害,印度人們修築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 南部的防旱儲水池等。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

印度人口問題:人口基數大和人口增長過快

人口增長過快的原因:

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

人口出生率居高不下

人口過多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影響:

人均資源佔有量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環境汙染加重。

南亞是印度教和佛教的發源地

•佛教:斯裡蘭卡

•印度教:印度、尼泊爾

•伊斯蘭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種植業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 的糧食作物。水稻主要分布在恆河下遊、布拉馬普特拉河沿岸及沿海平原地區。小麥主要分 布在恆河中、上遊地區。棉花、黃麻、茶葉等是印度重要的經濟作物。

    眾多的人口,使得印度成為糧食消費大國。但是,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等 原因,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印度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在 20 世紀 60 年代,印度實行了「綠色革命」,即推廣了先進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種,並增加興修水利、化肥和農 藥的投入,以增加糧食產量。「綠色革命」是指熱帶、亞熱帶地區的農業現代化,以引進、改良、推廣高產優良品種 為核心,提高糧食單產,所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墨西哥小麥)和水稻(菲律賓「奇 跡稻」)。印度的「綠色革命」首先從引進墨西哥的矮株小麥和東南亞的水稻開始。農業科 學家們將引進的小麥和水稻雜交,培育新品種。由於新品種生長期短,產量高,很快在全國 範圍內得到推廣。配合新品種的使用,印度還用化肥代替了傳統的糞肥,改進了灌溉技術, 推廣了機械化生產。「綠色革命」取得了顯著成績。近年來,糧食基本能夠自給。

      為了提高牛的經濟價值,增加牛奶產量,從 1977 年起,印度開展「白色革命」。他們 引進、培育、推廣優良水牛品種,建立牛奶生產合作社,停止進口一切商品性奶製品,使牛 奶產量有很大提高,現在,印度牛的存欄數達 2.7 億頭,名列世界第一位,約佔世界養牛頭 數的 20%,全國平均每 3 個人就有一頭牛。

    所謂「藍色革命」就是開發江、河、湖、海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其目的是增加 魚類捕撈量,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就業機會,增加外匯收入。

      20 世紀 80 年代末,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跨國公司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將軟體設計等信息服務業,外包給其他專業團隊來完成。印度利用本國人力資源、勞動力成 本低、英語比較普及、信息技術發展較早等優勢,積極承接國外服務外包訂單,發展了信息 技術服務外包產業。目前,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近 1/2 的業務。其中,承接的軟體產業外包業務 約佔全球軟體外包市場的 2/3.

印度被形象地稱為「世界辦公室」。

      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人口約 850 萬人。印 度在 1947 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 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譽為「亞洲的矽谷」。班加羅爾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樞紐, 其中的印度科學學院是印度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和研究所。其他重要的研究院還有印度天文 物理學學院、拉曼研究學院、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等科學研究中心、印度國家生物學中心 和印度統計。

相關焦點

  • 在世界歷史地理研究中,環印度洋區域整合研究待加強
    在世界歷史地理研究中,環印度洋區域整合研究待加強 2014年02月26日 09:5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小溪 字號 內容摘要:印度洋在當今世界戰略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過去在世界歷史地理研究中有關印度洋的研究卻非常少
  • 南亞經濟「寒冬」盤踞 區域小國遭遇重創
    2020年,南亞新冠肺炎疫情總體嚴峻,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各國經濟發展均遭受嚴重衝擊。世界銀行近日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顯示,2020年,南亞地區經濟估計將萎縮6.7%,2021年預計將增長3.3%。由於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加之失業率上升等問題短期內難以解決,南亞地區的經濟仍處於「寒冬」中。
  • 世界地理第三講:主要國家——印度
    考點詳談——印度一、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世界第二大發展中國家,人口僅次於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快,本世紀有可能超過中國。(3)河流恆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內,下遊流經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形成著名的恆河三角洲(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三角洲)。
  • 在領土問題上四處出擊,南亞地區大國「印度」的抱負與野心
    導讀:印度這個國家,屬於在發展中國家混的不錯的,當然這是排除了與我國相比較之後的結果,也是目前世界上繼中美之後,最有潛力成為世界大國的國家,世界軍隊人數印度排名第四,人數達到近百萬,2019年印度軍費開支700億美金,位居世界第三,地理位置優越,位居南亞大陸,把控著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航線印度洋,而且印度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2019年GDP總和上升到世界第五
  • 中國的地理位置好,還是印度的地理位置好?
    通常認為,世界上地理位置最好的國家有三個,中國、美國和印度。比較好的國家有兩個,巴西和澳大利亞。巴西處於南半球,屬於熱帶氣候,全年氣溫比較高,國內熱帶雨林遍布,人口多集中在沿海,農業比較受限。在地理位置上,巴西和澳大利亞與中、美、印三國幾乎沒法比。美國與中國的地理位置難分伯仲,只能說各有優勢。美國遠離紛爭,在美洲沒有對手,但卻離世界中心較遠。
  • 雄踞南亞風頭正勁,印度的優勢在哪裡?
    在南亞,印度是當仁不讓的龍頭,對外政策主動激進,儼然以南亞霸主自居。印度仗著體格強壯,屢屢對鄰國內部事務強加幹預,致使南亞近鄰不勝其煩又無可奈何。除巴基斯坦還能抗衡一下,其餘小國只能選擇忍氣吞聲。沒法子啊,在這片封閉的大陸上,印度是可以「橫著走」的存在。
  • 元朝覆滅後,蒙古人在印度建帝國,稱霸南亞三百年
    1369年,作為「黃金宗族」的後嗣,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爾曾在中亞區域重建帝國,威震歐洲,但也僅僅稍縱即逝。1525年,突厥化的蒙古人,開端降服南亞,創始一個長達331年的帝國!這是怎樣一回事呢?且看編者一一道來!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控制時刻最長的當屬唐朝,它存在長達289年,但蒙古人在印度樹立的帝國,控制時刻竟然長達331年的帝國,這即是印度聞名的「莫臥兒帝國」!
  • 元朝覆滅後,蒙古人在印度建帝國稱霸南亞三百年
    莫臥兒帝國的創始者是世界上兩位聞名降服者的後代,他的父係為帖木兒的子孫,母係為成吉思汗後嗣,此人即是巴布爾!無論是成吉思汗,仍是帖木兒,這兩位偉大的降服者,都沒能降服印度內地,然後他們的後嗣巴布爾做到了。巴布爾年輕時日子困難,曾一度漂泊,後來他整理戎行,帶領1.2萬人,攻入印度 區域。
  • 地圖看世界;世界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東北亞、最貧窮地區之一南亞
    (世界燈光圖)當前東北亞地區是亞洲經濟與文化最發達的區域,和歐盟,北美一起並列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三大區域。南亞區域內的國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尼伯爾、不丹和馬爾地夫,此外緬甸、中國西南在文化上亦受到南亞影響很大,所以有時亦被納入南亞的範圍。
  • 印度(南亞國家之一)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是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面積位列世界第七,是亞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印度人口眾多,截至2020年11月印度擁有13.6億,位列世界第二,僅次中國的14億人口,按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印度現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 區域地理:西歐(下)
    3、河流(1)世界之最世界航運價值最高的河流——萊茵河;世界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瑙河。
  • 非洲的地理區域劃分,「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該怎樣劃分?
    區域是研究地理問題的基本載體,我們所研究的自然或者人文地理問題,歸根到底實際上是在研究某一區域內的地理問題。當然,區域的範圍可大可小,也就是區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區域的劃分方法有很多,包括政區、氣候、地形、自然帶、河流水系等等,都可以作為區域劃分的依據。
  • 印度近年大搞飛彈防禦盾牌:對當代南亞安全環境的影響
    印度大搞飛彈防禦盾牌:對當代南亞安全環境的影響 在過去的幾年中,印度一直在執行壓倒性和進攻性的軍事現代化計劃。同時,印度希望通過提供強大的軍事前景來主導地區安全環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印度一直在增強其常規能力和非常規能力。 在這方面,印度在保持侵略性軍事姿態的同時,主要重點是確保多層和先進的飛彈防禦系統。通過本國研製和外國採購的飛彈防禦系統,這一點得以實現。因此,這進一步增加了印度軍方的防空能力。
  • 【學法探究】一文教你如何學好《區域地理》,適用於每個高中生!
    該部分內容涉及的知識點多,與高中必修課既有密切聯繫,又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結構,因此該部分知識的複習應與高考地理考試大綱聯繫起來,讓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系統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和區域發展(必修三)各自有明確的目標分工,各有側重。防止在複習世界地理時過多的講高中地理必修課內容,分工不明,重點不突出是十分必要的。 複習《區域地理》,應緊緊抓好三個方面的目標。
  • (知識全集)世界地理第二講:世界主要地區
    如果你是學生,那就要好好看了;如果你是地理愛好者,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識視野,因為在知乎和百家號,這一塊很受大家歡迎,閱讀最多的一篇文章已經達到2.5W。如有錯誤和紕漏,請指正。世界地理學習需要2點:1、學會區域定位。
  • 沉睡的南亞巨人--印度足球小百科
    懂球帝首頁>足球視頻> 懂球號> 沉睡的南亞巨人--印度足球小百科 沉睡的南亞巨人--印度足球小百科 懂球號作者: 王老溼愛你們 04-07 13:15 本期視頻主要介紹印度足球的發展歷程
  • 為什麼南亞國家印度的區時,會選擇東5.5區作為國家標準時間
    我們有許多關於「時間」的詞語,比如度日如年、白駒過隙、日月如梭、曇花一現、一日三秋、彈指之間等等,由於時間看不見摸不著,我們通常會藉助其他地理事物來表述時間的長短。利用天空中的日月星辰周期性的變化,是用來度量時間的很好工具,所以古人就利用太陽的東升西落的周而復始運動,來確定一天的長度,每天太陽剛升起的時間就是日出、太陽落下的時間就是日落、而太陽升高到最高點的時間就是一天的正午。
  • 南亞七國中,印度為何是獨一檔的存在?
    南亞有七個國家,尼泊爾、不丹是內陸國,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是沿海國,斯裡蘭卡、馬爾地夫是島國。這七個國家中,印度可以說是獨一檔的存在,另外六個領土面積之和也沒有印度大,人口之和也沒有印度多。當年南亞還有個國家叫錫金,於1975年被印度兼併了。
  • 南亞發展離不開中國!印度更需要擺好心態
    印度作為南亞最大國家,以霸主自居,它可以為這些小國提供援助(施捨),但不想讓它們獨立,否則,印度會覺得自己霸權受到威脅。幾乎每一個南亞國家有重大經濟建設項目推出時,只要不是印度經手的,都被遭到政治阻礙。
  • 多元文明共生的亞洲:南亞、中亞、西亞
    一方面,南亞、中亞、西亞目前仍是國內區域研究較為薄弱的環節,學者之間的對話較少;另一方面,研究同一區域但不同時段的學者之間的對話也比較缺乏。研究不同區域和研究同一個區域但不同時間段的學者之間進行對話,有利於不一樣的靈感被激發出來。陳博翼副教授以《菲利普·布亞與印度洋世界體系》為題做會議的開場引言,介紹一種用印度洋串聯南亞、中亞和西亞的「世界體系」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