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
熱火117-114凱爾特人。
德拉季奇19投11中29分7籃板4助攻;克勞德11投7中22分5籃板;巴特勒14投7中20分5籃板5助攻;阿德巴約12投5中18分9助攻6籃板;熱火41籃板32助攻。
塔圖姆24投10中30分14籃板5助攻;斯瑪特18投9中26分3籃板;沃克19投6中19分6助攻3籃板;杰倫14投6中17分5籃板;凱爾特人37籃板24助攻。
正文:
最近四年,凱爾特人堪稱是東部季後賽戰績最穩定的球隊,不論球隊陣容架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他們都能穩定進入東半決或東決,甚至衝擊總決賽:
16-17賽季,時任球隊核心小託馬斯帶隊殺入東決,傷退,敗於騎士。
17-18賽季,歐文赴凱爾特人聯手雙探花、海公、夥夫,季中傷退,東決搶七敗於騎士。
18-19賽季,海沃德復出,東部半決賽被雄鹿淘汰。
19-20賽季,沃克加盟,橫掃費城,鏖戰七場淘汰衛冕冠軍猛龍。
凱爾特人更新換代,不影響戰績;而熱火的紀元交替,等了六年時間。
熱火上一次進入東部決賽,還是13-14賽季,勒布朗在邁阿密的最後一季。
熱火九場季後賽,112.1分第五;24.4助攻第四;44.9籃板第六;三分38%第三。
凱爾特人十一場,107.6分第九;21.1助攻倒四;45.7籃板第五;三分34.1%倒四。
很奇妙,基礎數據統計上的優劣,並沒有準確地反映出比賽的走勢,這次東決,應該會十分好看,因為熱火與凱爾特人,有著大量相同的特點:
所以,論團隊配合、得分點分布、侵略性、協防輪轉,誰都沒有太大的優勢。
當然了,大方向上有些許類似,落實到具體的比賽層面,還是不同的。
熱火是無球帶動持球,更多地在無球端作文章,繞掩護切出投籃、反跑、手遞手、空切,依靠走位帶動全隊進攻。持球者更多地扮演著「分配者」的角色,他們並不急於創造機會,而是專注於將球穩穩地給到跑出機會的無球側隊友,以此完成終結。
凱爾特人恰恰相反,他們是典型的持球帶動無球,無球只是輔助進攻。
射手更青睞於落位底角,弱側底角尤其容易出機會;持球人吸引夾擊,直塞籃下;擋拆時抓住換防不利、對位混亂或時間差,轉給空位隊友出手,或者進行二次處理。多數情況下,持球人肩上的任務更重,他們擔負起了「創造者」的職責,盤活了全隊的進攻。
同樣,雙方的進攻模式,也與對手防守端的大致思路,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凱爾特人的防守更加常規,人盯人居多,持球者進內線後,協防頻率、幹擾強度才會有級別上的明顯提升,整體策略更偏向於限制熱火的持球終結,而非遏制他們發起進攻;而熱火的防守傾向,在打雄鹿時就很明顯了,擅長設立包圍圈、減速帶、守聯防,同時更關注對持球人的限制,向持球人堆積防守資源,並且偏愛上夾擊,顯得更加激進、具有壓迫感。
用一句話進行概括:凱爾特人的防守軟肋在無球側;熱火的防守軟肋在弱側。
結合上述策略,閱讀比賽,尤其是上半場,大概就能看出兩者之間的高度相關性了。
第一節,以斯瑪特為首,抓住大量弱側機會,凱爾特人26-18。
第二節,無球側攻內線,逼凱爾特人收縮,而後大量分球外線投手,熱火37-29。
第三節,熱火手感回落,塔圖姆開始持球攻接管,凱爾特人28-16。
雙方的優勢擺在明面上,想藏也藏不住,誰先抓住,比賽的主導權就到誰這邊兒。
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有兩件事情,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輪東部決賽的走勢。
第一件事,直白得很:海沃德能不能回歸?或者,何時回歸?
第二件事,很有波動性:第三次打季後賽,頭一回打到東部決賽的肯巴·沃克,能不能在這輪系列賽中打出符合身價的表現?發揮能不能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準?
作為球隊的首發控衛,相較於前任歐文而言,他與隊友的關係更加融洽,也是更加具有團隊性的球員,但在實力和名氣上,他也確實落於下風。
11場季後賽,沃克三分命中率28.4%,有7場三分命中率不足16.7%。
作為主控,沃克獲得的持球與組織進攻機會,是凱爾特人隊內最多的之一。儘管塔圖姆在整體實力上,也許已經與他平分秋色,甚至更勝一籌了,但從位置上來說,控衛發起進攻的優先性,普遍要凌駕於鋒線球員之上。
所以,沃克的狀態,也許並不會直接決定比賽的勝負,因為他畢竟不是凱爾特人唯一的持球進攻點,即便他發揮不佳、失常,也能有人補上他的缺口。
然而,他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凱爾特人整體進攻的難易程度。
今天,沃克19投6中,三分9投1中,職業生涯中的東部決賽首秀,打得十分掙扎。
雙方的實力,大致上在伯仲之間,很難斷言誰會幹脆地帶走這輪系列賽。
因此,這第一戰,就算打到了關鍵時刻,還是極其僵持:
38秒,沃克擋拆,卻被換給了克勞德,殺入籃下被封蓋,105-103。
20秒,熱火兩次突破、三次轉移,巴特勒持球點人三分,105-106。
此後,尷尬地被斯瑪特造了無球犯規,塔圖姆三分線外不中,106平,進加時。
加時賽,泰斯六犯畢業,史蒂文斯大手一揮,竟然排出了小陣容:
凱爾特人沒護筐了,巴特勒進內線,直接帶走兩人,克勞德空位三分,111-110。
後場長傳找到快下的阿德巴約,扣籃得手,113-110。
凱爾特人外線空位三分不中,籃下杰倫強起,力壓阿德巴約補籃,113-112。
沃克不要擋拆了,直面希羅,撤步中距離,113-114。
巴特勒強突,塔圖姆完全沒有失位,硬生生打了一個2+1,116-114。
以及,最後時刻,塔圖姆成功強突巴特勒,扣籃,被阿德巴約封蓋。
著重描述兩次關鍵時刻,是因為這兩段時間,體現出了不少內容:
沃克抓錯位,持球中距離針對內線球員或對方防守弱環,沒問題;但如果你要他無差別完成終結,難度太大,克勞德這種防守悍將,他就很難處理。
杰倫的確實身體天賦出色,體能好,加時賽還能在禁區內迎著中鋒強起補籃。
巴特勒也確實足夠強硬,關鍵球毫不手軟,塔圖姆的臂展籠罩住他,依然攔不住他。
以及,凱爾特人逐步逐步,露出了兩個小小的隱患:
一是一旦失去泰斯,史蒂文斯不一定願意在關鍵時刻啟用羅威,而打小陣容,則一定會導致護筐能力的大幅度下滑,如果依賴外線的收縮,則會漏掉對手的三分。
二是凱爾特人的關鍵球處理,太過於生硬,只是單幹,缺少配合。
巴特勒打關鍵球,並不是全程硬打,實際上,過程中會有不少和隊友之間的連線,使得凱爾特人的防守注意力在球的轉移中來回奔波,最終疲於奔命,被巴特勒抓住機會。
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凱爾特人去學習的,也是值得史蒂文斯教練去琢磨的。
熱火拿下了第一場,但打了加時,且分差只有3分。
兩隊的實力難分高低,這輪系列賽,將會非常精彩,可能猶勝猛龍與凱爾特人。
目前而言,我不好說哪邊會獲得最終的勝利,但我相信,誰都不會輕易敗下陣來。
不如多打幾場,也許搶七決勝,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最能接受的結局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