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王一博和趙麗穎聯袂出演的《有翡》正在各視頻平臺熱播。有一天,我看花絮的時候,無意間發現王一博居然有啃手的習慣。我有一個同事 是王一博的鐵粉,於是截圖發給了她。
結果,讓我出乎意料的是,她看後,一點也不驚訝,反而對我說:「他本來就有吃手的習慣,可愛吧!」
說完,她就給我發了好多王一博吃手的照片,居然還要做壁紙。
我問她:「要是你兒子吃手,你會怎麼做。」
她說:「那還用說,上去給他一巴掌。」
我好奇地問她:「王一博吃手可愛,你兒子吃手就挨打啊。」
她和我說:「你懂什麼,這叫愛屋及烏,我可是合格的奶糰子。」
奶糰子,奶糰子是什麼鬼啊。
其實,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啃手、咬指甲的習慣。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咬手和啃指甲的次數就會變少了,直到完全消失。不過,仍有一些人長大後仍然保留這種壞習慣。
孩子啃手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至於要不要糾正,父母要看孩子出現這種習慣的年齡了。
01孩子為什麼愛吃手?
不同年齡的孩子咬手的原因也不同,嬰兒吃手屬於發育的必經階段;3歲之後孩子還吃手,多是由心理原因導致的。
1、0—5歲的嬰幼兒
寶寶一出生就有吸吮手指的習慣,這屬於嬰兒的一種先天反射。剛出生的寶寶常常有吃手、啃咬玩具、衣服的習慣,這是寶寶在通過口腔來認識這個世界。
在寶寶長出恆牙之前,也就是四五歲之前,就要戒掉這個習慣了。此外,吃手會導致一些口腔問題。
2、焦慮
很多孩子在寫作業、考試時候,經常會無意識地咬鉛筆、吃手指,這都是孩子內心焦慮的表現。
成年人焦慮和不安的時候,會找幾個朋友喝喝酒、聊聊天,來釋放自己的壓力。孩子年齡還小,還沒有掌握梳理情緒的能力,想通過出去玩、打遊戲緩解壓力,父母又不同意,只能偷偷地吃手、咬指甲了。
3、缺乏安全感
父母忙工作,爺爺奶奶帶孩子,這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生活的常態。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天生缺乏安全感。這時候,孩子就需要找到一種方式來緩解這種不安的情緒。吃手的時候,孩子會產生回到媽媽懷抱吃奶時那種溫暖、被愛的錯覺。
02孩子吃手要不要糾正呢?
雖然孩子吃手是一個小毛病,但背後卻藏著大隱患,所以一定要糾正。
孩子每天都會接觸很多物品,指甲裡必然藏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吃手和咬指甲就很容易把病菌吞進去,引起疾病。
孩子長期啃咬手指和指甲,不但會引起手指和指甲變形、發炎,還會引起嚴重的口腔問題。
吃手、咬指甲,對孩子的傷害不僅是生理上的,對孩子心理影響也很大。如果孩子有吃手的毛病,上課和寫作業時就很難集中精神,很容易走神。
03如何糾正孩子吃手的壞習慣?
1、轉移注意力
如果5歲後還有吃手和咬指甲的問題,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學習繪畫、吹樂器、運動,通過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讓孩子戒掉這個壞習慣。
2、代替法
孩子一旦養成這個習慣,完全改掉基本是不可能的,父母不妨找一個更安全的方法,替代啃咬手指和指甲的行為,比如無糖口香糖就是不錯的選擇。
3、強制法
這裡的強制法不是鼓勵父母打罵孩子,也不是在指甲上塗抹辣椒水和中藥水。媽媽可以試試給孩子戴手套,或者在指甲上畫上孩子喜歡的圖案。
如果自己嘗試了很多方法,孩子還是沒有改掉這個壞習慣,媽媽就要帶孩子去看看醫生,確認一下導致孩子這種行為的原因,是生理因素,還是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