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2020-10-31 10:39 來源:澎湃新聞
最近,谷歌母公司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在鳳凰城開展全無人載客運營,百度也在北京啟動自動駕駛計程車載客運營,自動駕駛技術真的來了嗎?
10月30日,在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兩位自動駕駛領域的知名學者分享了各自對這項技術當前進展的見解。
卡耐基梅隆大學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京都獎得主金出武雄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當前進展表示樂觀。他認為,「在未來5至10年之間,毫無疑問機器的駕駛能力會比人類駕駛員更好」。他也提到,在開放道路上進行自動駕駛測試目前已經成為現實。
金出武雄在頂尖科學家論壇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圖
金出武雄早年專攻計算機視覺領域,是第一批計算機視覺的研究者,後擔任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首任所長。他在計算機視覺及機器人領域的研究為無人車項目奠定基礎。
金出武雄表示,自動駕駛技術真正進入大眾生活還需考慮並解決研究之外的問題。「自動駕駛是不是比人類駕駛員的技術更好?這很難證明。在成百上千次的駕駛比較之中,如果機器做的更好,但只有一次做的不好,還是會影響人們對於機器駕駛的印象。」
在他看來,只有當自動駕駛完全不會出現交通事故時,社會才會真正地接受它,這項技術才能夠得到大規模應用。
不同於金出武雄對技術本身的樂觀態度,參與當天論壇的另一位自動駕駛學者、圖靈獎得主約瑟夫·斯發基斯表示,「多年來,人們對自動駕駛的前景過於樂觀。汽車行業和大型科技公司投資了上千億美元,但在如何從其他系統向自動駕駛汽車過渡的問題上存在很多誤解。」
約瑟夫·斯發基斯在頂尖科學家論壇 澎湃新聞記者 張唯 圖
約瑟夫·斯發基斯是國際嵌入式系統研究中心Verimag名譽高級研究員。因「開發可以檢測計算機硬體和軟體中的設計錯誤的自動化方法」,與埃德蒙·克拉克和艾倫·愛默生共獲2007年圖靈獎。約瑟夫·斯發基斯近5年的研究領域是自動駕駛技術。
斯發基斯介紹,有兩種不同的技術路徑可以用來構建諸如自動駕駛之類的自主系統。一種是基於模型的傳統方法,成功用於飛機系統或生產系統,但由於自主系統的複雜性,後來發現這個方法不夠用。另一個方法是一些企業所採用的——完全依賴人工智慧及機器學習技術,「這些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它們提供不了技術所需的可信賴性和安全保障」。
他認為,對於構建複雜系統來說,採用人工智慧技術是有必要的,但人工智慧不能提供安全性保證。在未來,應該把核心方法結合起來,一方面基於數據,另一方面基於模型。
「我們要把人工智慧的技術與現在已經得到成熟應用的一些傳統技術相結合,來進行關鍵安全系統的開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自動駕駛,圖靈獎,無人駕駛,頂尖科學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