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儲能網訊:據外媒報導,總部位於休斯敦的儲能開發商Quidnet Energy公司日前獲得1000萬美元B輪融資,並與紐約州能源研究和發展管理局(NYSERDA)籤訂了一項合同,計劃部署一個長時儲能商業演示項目。該公司執行長Joe Zhou表示,這個演示項目將評估這種儲能技術的性能、接入電網的能力以及發電質量。
Quidnet公司表示,長時儲能技術將在實現可再生能源目標方面發揮關鍵作用。而該公司的這種長時儲能技術將傳統抽水蓄能設施與現有成熟的鑽井技術相結合,可以為公用事業公司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商提供長時儲能服務。
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高級可再生能源倡導者Nathanael Greene表示:「鑑於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可變性,尋求長時儲能的新技術至關重要。」
然而,調研機構Wood Mackenzie公司儲能部門負責人Daniel Finn-Foley卻表示,長時儲能的需求可能不會在未來10年中出現。這是因為當前用戶對長時儲能的需求並不大。而對於長時儲能技術的投資著眼於未來,而不是立即實現商業化運營。
Quidnet公司的投資者包括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Evok Innovations、Trafigura和Jeremy and Hannelore Grantham等投資商。而為紐約州能源研究和發展管理局(NYSERDA)部署的項目將是Quidnet公司計劃部署的一個裝機容量為2MW長時儲能設施。
Quidnet公司的長時儲能項目將採用成熟的鑽井技術和抽水蓄能技術構建。其工作原理是在現場鑽兩個深度不同的地下井,將水泵入高水位的井中存儲,根據需要將水釋放到低水 位井中以驅動水力渦輪機發電,然後再將水重新泵入高水位的地下井中,可以提供長時儲能服務。
紐約州能源研究和發展管理局(NYSERDA)發言人表示:「我們對於Quidnet公司的儲能技術如何在紐約洲常見的地質構造中發揮重要作用很有興趣。預計長時儲能將會成為紐約未來能源系統的一部分。這一示範項目將有助於證明這種儲能系統在技術和經濟方面的可行性,並可以熟悉地下井抽水蓄能技術所需的獨特選址和許可流程。」
Joe Zhou表示,這個儲能項目只是單個模塊化的商業規模演示項目,可以組合成更大規模的儲能系統。他表示,這種長時儲能技術與風力發電場類似,風力發電場就是數十個甚至數百個風力渦輪機組合而成的。
他說:「我們正在試圖證明可以將一個儲能模塊組合成更大規模的儲能設施。我們計劃部署一個商業展示項目,而該項目還將幫助為未來的儲能項目建立開發框架。」
Quidnet公司的技術可以克服傳統抽水蓄能設施的局限性。他說:「傳統的抽水蓄能設施只能在山區或水庫建設。而使用這種新技術,我們可以在更廣泛的地區進行部署。」
Wood Mackenzie公司的Finn-Foley承認傳統抽水蓄能設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Finn-Foley說:「在建設傳統抽水蓄能設施的情況下,需要在上下遊分別建設一個大型水庫,並且二者之間有相當大的落差。而在具備這些條件的地方,通常已經建設了抽水蓄能設施。」
熟悉的儲能技術
Joe Zhou表示,很多公用事業公司對水力發電和抽水蓄能這樣的發電技術非常熟悉。
他說:「抽水蓄能是一種人們熟知的儲能技術,我們為此與許多公用事業公司進行了交流和探討,而我們的技術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將其推廣到更廣闊的地區,對他們來說很感興趣。我們能夠以傳統抽水蓄能設施一半的成本提供長時儲能服務,最初會將重點放在地質資料豐富的地區,這將幫助我們了解當地地質結構和巖石方面的資料,而不必親自去獲取數據。」
他表示,Quidnet公司的選址程序涉及一套全面的評估程序,其中包括地震活動和現場的先前使用情況,並決定在現場鑽井或選擇現有的水池。
他指出,Quidnet公司的獨特之處在於可以利用規模巨大的供應鏈。這些供應鏈包括鑽井、工業機械和水力渦輪機等廠商。通過最近的投資和未完成的項目,Quidnet公司可以開始擴大團隊並與這些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
滿足未來電網需求的長時儲能技術
Wood Mackenzie公司Finn-Foley發現,一些基金投資商正在對各種長時儲能技術進行投資。
他說:「他們正在對未來10年應用在電網的能源技術進行投資,因為屆時可再生能源普及率將會非常高。通過廣泛的投資,這些投資商將會押注長時儲能技術中的一種成為首選技術,而這些長時儲能技術也將在不同市場或可以滿足某些需求而佔有一席之地。」
Finn-Foley表示,當前的儲能需求(尤其是在美國)的持續放電時間約為4小時。
他說:「這是因為目前儲能的主要用途是將能源從電力低需求時期轉移到高需求時期。如果政府部門制定的100%清潔或可再生能源的目標切實可行,並且希望將80%或90%的可再生能源的採用率最終提高到100%,則將需要長時儲能技術消除可再生能發電的間歇性。」
他指出,根據可再生能源的類型及其間斷性,用戶可能需要長時儲能技術的持續放電時間達到數十小時甚至數百小時才能確保電力供應。
而Joe Zhou為此評論說,「如今的電池儲能系統無法滿足這種長時儲能需求,並且很難具有成本競爭力。」
來源:中國儲能網 作者:劉伯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