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田信玄徵戰一生,死後和武士道有牽連,還與現代日本黑幫有關?
武田信玄是上杉謙信的一生之敵,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戰國大名之一。信玄的父親武田信虎是武田氏的家主,而武田氏又是鎌倉時代起就擔任甲斐國守護要職的名門。相比於其他來歷不明的戰國大名,武田氏可謂根正苗紅。
武田信玄的父親信虎使用武力讓原本衰弱的武田氏再度興盛,並確立了武田是戰國大名的地位,但後來因四處徵伐而被家臣孤立,1541被兒子武田信玄聯合家臣放逐到駿河。信玄接掌武田氏不久,便緊接著父親之後繼續進攻鄰國信濃。
當時的信濃國有包括小笠原氏即諏取訪氏、村上氏等豪族與之抗衡,但均被武田信玄一一擊破。1533年時,信玄已握有北信以外的大部分信濃國領土,後來成為信濃國守護。不過與信玄對戰失敗的信濃國村上義清等人,又在越後的長尾景虎(後來的上杉謙信)援助下,試圖收復領土。1553年長尾景虎出兵信濃,在川中島首度與武田信玄交戰。後來信玄與謙信總計在川中島交戰多達5次。
另一方面,武田信玄和曾經為敵的領國駿河今川氏、小田原北條氏聯姻結為同盟,攻打在北關東與北條氏交戰的上杉謙信。但當駿河的今川義元在桶狹間被織田信長擊敗,今川勢力開始衰退時,武田信玄卻與三河的德川家康在織田信長牽線下聯手出兵駿河,甚至命令反對此舉的長男武田義信切腹自殺,後來攻下駿河,與北條氏形成敵對關係。
這時在京都,織田信長擁立足利義昭為室町幕府將軍,大權在握,但不久便與足利義昭從「蜜月關係」轉為對立關係。足利義昭命令各地戰國大名攻打織田信長,對信長展開包圍。武田信玄在此之前已經與織田信長結為同盟,但卻在收到討伐織田信長的信時,趁機再與北條聯姻恢復同盟關係,1572年出兵。
武田信玄率大軍進攻三河,接連攻下德川家的城堡,在三方原大敗德川家康。信玄策動各方勢力聯手合作,布下信長包圍網,但在1573年圍攻野田城時發病,在返回甲斐的半路上病逝。
後來武田家被織田與德川聯手殲滅,不過武田信玄創始的軍制及兵法由德川家康傳承下來,後來在武田遺臣小幡景憲手中發揚光大,成為號稱甲州流軍學的一門學問,對江戶時代影響極大。
甲州流軍學的根據是《甲陽軍鑑》這本以武田信玄為主,闡述甲州武士功績及心理建設、理想的書。其中介紹許多川中島之戰及軍師山本勘助的事跡等等,江戶時代的人都對這些故事耳熟能詳。
明治之後,實證主義史學研究指出,《甲陽軍鑑》的許多故事都和史實不符。不過這本書仍是研究戰國至江戶初期武士思想的重要史料,至今依然備受重視。戰國以前鮮少使用「武士道」這個詞,通常都是用「兵之道」、「弓(馬)之道」等,從《甲陽軍鑑》裡,可以得知「武士道」最早期的用法。
根據這本書的說法,當時所謂的「武士道」概念,與戰士的勇敢、男子氣概關係密切,強調的是武力爭鬥的方式,而非道德精神。受到侮辱立刻以武力反擊、不怕與人衝突等粗暴行徑,在《甲陽軍鑑》中被視為代表武士氣概,推崇備至。這種特質,和在儒教道德洗禮下一片祥和的江戶時代中的「士道」大相庭徑,常被人說它很類似現在的日本黑幫。
明治之後,日本基於四民平等及國民皆兵的原則,武士階級已經消失。但受到新渡戶稻所著的《武士道》等影響,尤其是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武士道蔚然成風,被視為一種國民思想。
日本近年來因為經濟長期不景氣的關係,有些人又在鼓吹武士道,說它是「現代日本人喪失的傳統民族精神」。不過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現代人在大談武士道精神時,內容經常都是隨便舉出一些武士的事跡,再依自己的喜好或目的改編。
在不同歷史背景下,武士以及他們的生活、思想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戰國時代的武士,和明治以後的武士道觀念是完全不同的。而且真要說起來,武士的人數僅佔日本列島人口幾個百分點,他們的思想能算是民族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