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所表現的品德是中華民族的又一基本美德。坤德的重要性絕不亞於乾德,甚至可以說是乾德得以實現的基本條件。
乾德如天高,坤德似地厚;乾德性豪壯,坤德品堅貞;乾德山難撼,坤德可海涵。從宇宙演化,萬物化生的全息觀來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要有乾德自強不息的精神,其次還要有坤德厚德載物的胸襟。
乾為主,坤為輔。唱主角的只是少數,多數人都要唱配角,如果人人都要唱主角,不唱配角,則天下大亂,萬事難成。修養坤德,培養自己甘當配角,當好配角的品德,是為人處世的基本需要。
一、本經
卦辭:坤 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譯文:坤卦象徵地,具有偉大的、元始亨通的特性,像母馬一樣守正固持是最有利的。君子有所往求,如果遇事爭先居首就會迷失,如果跟隨人後就會有所得。往西南方可以得可觀的收穫,往東北方將會有損失。問卜是否平安,結果是吉祥。
初六 履霜堅冰至。
譯文:初六爻:當踩到地面上的薄霜,便可知道結冰的寒冬要來臨了。
六二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譯文:六二爻:大地是正直、端方、宏大的,一個人具備了這種德行,不必刻意的反覆的去凸顯自己,就不會有不利的事情發生。
六三 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譯文:蘊含美德,含蓄處世,固正守持,若能輔助君王的事業,即便沒有成就,也會取得好的結果。
六四 括囊。無咎無譽。
譯文:六四:收斂言語,謹言慎行,雖然得不到讚譽,但也可免遭災禍。
六五 黃裳,元吉
譯文:六五爻:位極人臣,但穿衣還是只穿黃色的下衣為好,這樣才會吉祥。
上六 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譯文:上六爻:龍在曠野裡戰鬥,流出黑黃色的血。
用六 利永貞。
譯文:坤卦六爻全部是「六」之數,有利於永久守正固持。
二、《彖傳》對坤卦的闡述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譯文:《彖傳》說:廣闊無垠的大地啊,是萬物生成的根本!萬物在大地滋生,是順承天道的結果。大地厚重、承載萬物,它的功德無盡無窮;它蘊含了宏博、光明、遠大的情懷,使萬物都能順利地生長發育。雌馬是大地上的生物,具有在大地上無限奔馳的能力,它們性情柔順、處世祥和,守正固持。君子應當效法這種品德行為,如果遇事爭先居首就會迷失,如果甘為人後,順隨大勢才能長久。向西南方向可以有收穫是因為有志同道合的人同行;向東北方向會有所損失,但最終結果還是吉慶的。安順並且守正的行動將會是吉祥的,因為應和了大地廣闊無垠的柔順之德。
三、《象傳》對坤卦的闡述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譯文:這是《象傳》對坤卦的高度總結,意思是:《象傳》說:坤卦象徵大地的特性,君子應當效仿大地的寬厚,具有大胸懷,容納萬物。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譯文:(本句是對坤卦初六爻辭解釋)《象傳》說:履霜堅冰是指陰氣開始凝聚,按自然規律,凜冬將至。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譯文:(本句是對坤卦六二爻辭解釋)《象傳》說:六二這一爻是指引行動趨向正直端方。「不習無不利」是大地法則的光明偉大。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譯文:(本句是對坤卦六三爻辭解釋)《象傳》說:「含章可貞」是指要把握時機發揮作用;「或從王事」是指要知道如何發揮自己的智慧才能。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譯文:(本句是對坤卦六四爻辭解釋)《象傳》說:「括囊,無咎」是指應當收斂,謹言慎行才會免遭禍患。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譯文:(本句是對坤卦六五爻辭解釋)《象傳》說:「黃裳,元吉」是指應以溫文之美德守持中道。
《象》曰:龍戰於野,其道窮也。
譯文:(本句是對坤卦上六爻辭解釋)《象傳》說:「龍戰於野」表示已經處於窮途末路。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譯文:(本句是對坤卦用六爻辭解釋)《象傳》說:「用六永貞」指人要永遠剛正不阿就會實現遠大目標。
四、《文言》對坤卦的闡述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譯文:《文言》說:坤代表極為柔順,但行動起來也會變得極為剛強;外在的表觀儀為寧靜,而內在的美德卻極為方正。君子秉承坤德而感遇明主,由此走上正確的道路;君子能夠如同大地那樣承載萬物,而能使自己的品德發揚光大。坤兀之道就是順從自然,承受天道而作用於萬物。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譯文: 長久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會遺留下福澤;長久不行善事的家庭,必定又會遺留下禍患;臣弒君,子弒父,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種情況的由來是逐步發展的,原因是察覺到了這些問題沒有早日治理。《易經》說「履霜堅冰至」,就是這個道理,是說明順理成章的道理。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譯文:「直」是指品性純正,「方』是指辦事合乎道義。君子通過恭敬謹慎的態度來矯正思想上的偏差,促使內心正直;以道義的原則來規範行為上的悖亂,促使所做之事合乎理義。只要恭敬、道義的精神樹立起來了,他的品德就會在周圍產生廣泛的影響。所以說一旦君子擁有『正直、端方、廣博』的品德,即使到不熟悉的地方,也不會出現什麼不利。這是因為人們對他的所作所為不會產生懷疑。」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譯文:暗中即使具有美好主張也只能在心裡藏著,因為跟隨天子做官,不能冒昧進言,需要的是誠心。誠心也是大地的道德,也是做妻子的道德,也是做大臣的道德。大地道德表現的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忠誠,就體現在春種秋收始終交替進行之中。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閒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
譯文:天地的自然變化,使一切草木茂盛繁衍。如果天地閉塞昏暗,賢人能士就會隱退避世。《易經》所說的「括囊,無咎無譽」就是在說謹慎處世的道理。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譯文:君子明白「黃裳元吉」的道理,保持自己正確的位置,將美德蘊藏於心,內心具備了美德,自然而然的就會反應在身體四肢的行動上,進而體現在事業中,這樣就使美德發揮到了極致。
陰凝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譯文:陰氣鼎盛要超過陽氣時,必然會引發大戰,因為陰氣自認為陽氣已經衰弱,因此誤認為可以取代龍。但陰氣仍然具有自己的本性,因此以 「血 的顏色來代表它。 所謂的 「玄黃」,是說天地的顏色混雜,但終歸是天玄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