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國民黨軍五大主力,基本上很多人都能隨口說出來,十八軍、74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在這上述5支國民黨軍中,十八軍的資歷最老,而且由於陳誠的加持,十八軍最多的時候曾下轄5個師,後來陸續分化出去的部隊,基本上也是國民黨軍的嫡系,而74軍、第5軍都是抗戰時期建立起來的部隊,也是完完全全打出來的名聲。
在這些部隊編制之中,只有新一軍和新六軍是比較特殊的,實際上他們是屬於臨時編制的部隊。
國民黨軍由於在淞滬會戰中兵力大量的消耗,除了將現有的師按照每兩個一組編成軍外,還增加了很多的新編師和新編軍,所謂的新編,實際上就是指在正規編制以外,新組建的部隊,與之相似的還有暫編師和暫編軍。
不過新編和暫編,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從理論的角度上講,暫編就是暫時編制,蔣介石中原大戰後,實現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為此他將收編來的軍閥部隊,其中一部分冠以暫編師或者是暫編軍的番號,也有部分是原來地方武裝組建的部隊,也會加上暫編的番號。
新編,顧名思義就是新組建的臨時編制,實際上在抗戰時期,我們比較熟悉的新編軍,是由原紅軍在南方八省遊擊隊改編而來的新編第4軍,堅稱新四軍,而之所以要這個番號,主要也是為了繼承北伐時期的鐵軍第四軍的精神,後來一直延續了下來。直至1946年以後,隨著我軍陸續的改編,新四軍的稱呼也逐漸進入歷史。
那麼當時有沒有新一軍呢?其實也是有的,這個新一軍的番號原先是屬於福建民軍的,但是存在時間很短,1927年組建,這一年10月就被取消了,同樣還有新二軍、新三軍不過由於是臨時編制,一般都是在組建授予正式番號以後,新編的字樣就取消了,在整個抗戰時期,地方雜牌武裝,如孫殿英的新五軍、高樹勳的新八軍(該部在1945年邯鄲起義),也都是較有名氣的地方實力派。
正是因為新編軍的番號可以隨時授予,因此在不同的時期,相同的番號可能隸屬於不同的部隊,而說回新一軍這個番號,實際上是指第二次組建的時候,1942年10月蔣介石將駐印度的中國遠徵軍新編38師、新編22師兩個師組建的新一軍,而新六軍則是在新一軍的基礎上,抽調新編22師為基幹組建的部隊。
新一軍和新六軍之所以形成戰鬥力,和底子打得好不無關係,新編38師原來是稅警總團,是比正規部隊還正規的武裝,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兵員素質比中央軍還要好,相比之下新編22師雖然起步稍差,但二者同在印度受訓,又接受的是清一色的美式裝備,戰鬥力自然比別的部隊要好。
蔣介石在抗戰結束以後,曾整編過一部分部隊,一些新編軍直接被授予整編師的番號,而一切戰鬥力不強,又是地方軍閥武裝的,則是直接取消了番號,新一軍、新六軍由於在抗戰結束以後直接被調到了東北戰場,因此沒來得及授予正式番號,直至1948年被全殲,加上兩支部隊在國民黨軍系統之中全無根基,廖耀湘被俘,孫立人又不能再用,因此就算是重新組建,也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