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盧豔豔
你唱歌跑調嗎?唱歌跑調居然也是病。這樣的人,在醫學上被稱為失歌者。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約是4%。
這兩天,「唱歌跑調」成微博熱門話題之一,20萬網民關注並討論。
專家稱,大家別擔心,大部分唱歌跑調的人還是有救的。連續進行三個月正規聲樂訓練仍對音律不敏感的,才是真正的「失歌症」患者,建議放棄唱歌。
現象
「失歌症」出現比例大約4%
「我居然是『失歌者』!今天終於找到組織了。」昨天,微博上,網民「方向」這樣說。
微博稱,早在1878年,英國科普作家格蘭特·艾倫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症。近日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召開的國際音樂交流科學大會上,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對失歌症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唱歌找不著調也是一種病,被稱為「失歌症」。
果殼健康也在網站文章中寫道,失歌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4%左右,但研究者認為對於音高的識別障礙可能導致了失歌症,而且這種識別障礙在現實音樂情景下會被放大,進而出現音樂相關記憶障礙。
就像色弱者無法分清相近的顏色一樣,失歌者無法區別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他們聽力正常,發音亦無異常,言語交流也完全沒有問題,但就是對音樂一竅不通,聽不懂也唱不來。
話題一出,立即引起網友關注並討論。
調查
45%的人自認為唱歌跑調
「我老公唱歌一句都不在調上,不會是有病吧?終於找到根源了。」網民「padada」說,有沒有啥辦法可以治療?
「這是真的嗎?我真的是『失歌者』嗎?以前我總怪音響不好,所以唱歌跑調。」「星月」這樣看。
「失歌症」這個新名詞一出現,不少網友大呼:「終於找到組織了。」
有網友稱,自己屬於十句歌詞能有一句唱上調,朋友就要鼓掌慶賀那種。這麼多年,朋友一說去KTV,自己簡直要嚇破膽。
昨天,商報記者隨機調查了20名市民,其中9個人表示自己有點跑調,都不太嚴重。
「唱歌重在高興,跑調就跑調了。」市民張先生說,不過還是希望自己能唱好歌,所以經常去練習。
原因
大腦右半球顳葉前部病變造成,具有遺傳性
真有「失歌症」這種說法?「確實有。」昨天,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耳鼻喉科藝術嗓音門診副主任醫師梅祥勝這樣說。
在他看來,「失歌症」又稱樂歌不能,這個概念是從澳大利亞傳過來的,是對音樂音準相當遲緩的表現。
在國內,目前正規教科書上並沒有這種病名。但在澳大利亞,已經將此當做一種病。
他曾考察過,完全「失歌症」患者,約佔人群的4%。平常生活中,50%的人對音樂不敏感、遲緩。「但大部分人還是有救的,很多人是『假失歌症』,矯正就好了。」
在他看來,唱歌跑調有真假之分。有些人帶有先天、家族遺傳性,這是真跑調,比較難糾正。還有一部分人因從小就沒受過任何音樂訓練,有可能是假跑調,經訓練可逐漸矯正。
目前,「失歌症」並沒有官方定義。梅祥勝對此的定義是,經過嚴格系統的訓練,3個月後,對音樂節奏感知還是沒有改變,稱為失歌症。
在梅祥勝看來,「失歌症」是大腦右半球顳葉前部病變造成,「大腦右半球又稱『音樂腦』,平常工作生活中,90%的時間是左半球在發揮作用。」
市民張先生有個感覺,去KTV唱歌,男士跑調比較多,是不是男士患「失歌症」機率大。
在梅祥勝看來,具體是男性患「失歌症」機率大,還是女性患此病的機率大,他沒有明確統計。但門診上,女士較男士多些。這種病具有家族遺傳性。
案例
1
說話聲調只有「一聲和二聲」
過去的6年間,梅祥勝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失歌症」患者,其中一位患者讓他印象深刻。
這位患者,說話聲調只有「一聲和二聲」,沒有「三聲、四聲」。這位男士的聲音聽起來非常彆扭,話語表達不出來情感。
因為聲音陰陽怪氣,這位男士說,在公司裡,有些同事都不想和他說話。
經過檢查,梅祥勝判斷他為「失歌症」患者。隨後,這位男士就離開了,並未進行治療。
如果判斷為「失歌症」,梅祥勝會對其進行正規的聲樂訓練,從「1」「2」「3」「4」開始訓練,一節課需要300元。一般情況下,三個月訓練後,不少人的發音能夠矯正。
因為費用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選擇治療。
案例
2
聽不出別人的弦外之音
梅祥勝還遇到過一位男士,白領,工作生活也很穩定。只是,他很苦惱,他經常聽不出來別人說話的弦外之音。
孩子漸漸長大,他想帶孩子去唱歌影響孩子,結果一張口,音調跑得不成樣子。
梅祥勝說,因為對聲調不敏感,「失歌症」患者的一大表現是,聽不出別人說話的弦外之音。別人說話用語調改變句子意思,但他們卻不能辨別其中暗含的生氣、害怕或諷刺等情緒,導致溝通困難。
經過兩個月的訓練後,這位患者的發音情況有所改善。不過,也有些患者,經過矯正對聲調的感知能力沒有任何變化。此時,他會建議其放棄唱歌。
啥是失歌症
amusia,又稱樂歌不能,是失語症的症狀之一,由大腦右半球顳葉前部病變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本來具有的認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賞樂曲等能力。
提醒
孩子不要提前
唱成人歌曲
「失歌症」是否可以避免?
梅祥勝的答案是,先天遺傳問題,目前難以控制,但早期發育等原因引起的「失歌症」卻可以儘量避免。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科學家依沙貝拉·佩雷茲說,「五音不全」並不是這些人發音有問題,而是他們的聽力不全,這些人不能分辨出不同的節拍和韻律。
在梅祥勝看來,早期培養孩子對聲音的辨別力和敏感度非常重要,他建議:1歲內的孩子聽力器官發育不完全,不能耐受過強的聲音刺激,且辨音能力比較弱。父母可以多向孩子輕聲說話、哼唱或讓孩子聽一些輕柔的音符聲,促進孩子聽覺功能發育,每次不超過10分鐘。
為避免跑調,孩子就要唱兒童歌曲。在梅祥勝看來,現在不少小孩子喜歡唱成人的歌曲,但孩子喉嚨、嗓音發育不完善,他們的音調、音域比較窄,而成人歌曲音域寬且複雜,不適合兒童聲帶的生理特點。
他提醒,男孩12到15歲、女孩11到14歲變聲期過後,才能進行成人的音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