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的奇妙冒險》是由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所著漫畫。
漫畫於1987年至2004年在集英社的少年漫畫雜誌少年JUMP上連載,2005年後在集英社青年漫畫雜誌Ultra Jump上長期連載。
僅在日本本土,此漫畫的發行量就超過一億冊(且沒有算上電子版、盜版)。
圖源網絡
不老妖精(坂田銀時語)、究極生物荒木飛呂彥用他敏銳的藝術嗅覺、張力十足的創作手法、前沿的設定,講述了一個名為「JOJO」的家族歷經數代跨越百年奇妙冒險,在全球各地掀起了「JOJO」潮流、成為了現象級的ip——
長生不死
荒木老師是個永遠走在潮流前的男人。
據說在荒木親筆為GUCCI設計櫥窗後,GUCCI的主設計師Frida Giannini更是讚不絕口地表示:
「荒木飛呂彥塑造的角色充滿了活力與鮮明個性,服裝上完美詮釋早春系列,櫥窗設計吸引眾人的目光,讓城市裡的繁忙停下腳步,在驚奇幻想的世界裡與Gucci一同探險。」
Jolyne, Fly High With Gucci
他筆下的人物之姿勢都充滿了獨屬於上個時代、不加修飾的直接表現力,突出了獨屬人體的美感。
這或許與荒木老師對文藝復興時期巨匠「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和其他時尚品牌的海報進行了認真嚴密的分析、研究分不開。
這一點筆者會在今後的「論荒木老妖的藝術嗅覺」專欄中詳細介紹,可以關注我的自媒體「ThousandsOfMorry」從而獲取更新資訊。
而充滿力量感的人體、也更能顯得JOJO熱血——
用JOJO的奇妙比喻來說,就是「用濃硫酸洗眼球般充滿了對視覺的衝擊」。
空條徐倫
除此之外,荒木老師也有新潮的一面——
不信你瞧,
連《JOJO的奇妙冒險》這部作品的名字都與「The Beatles(披頭四)」樂隊的經典曲目《Get back》掛鈎。
畢竟這首歌的第一句便是「Jojo was a man who thought he was a loner」,翻譯過來便是「JOJO覺得自己是個孤獨客」,之後更是提到了一系列關於JOJO的故事,恐怕是早於《JOJO的奇妙冒險》的JOJO的奇妙冒險了——
在《JOJO的奇妙冒險:戰鬥潮流》的最後,喬瑟夫用索尼隨身聽聽著一盤The Beatles的磁帶。
而在《JOJO的奇妙冒險:星塵鬥士》的最後,喬瑟夫聽的則正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那首《Get back》。
只可惜,《JOJO的奇妙冒險》TV動畫沒有選用《Get back》作為片尾曲。
但選用The Beatles的歌曲進入影視作品,不僅價格昂貴而且程序複雜。
在當時JOJO還沒有打開國內市場時選擇放棄這首搖滾樂、轉為「Bangles」這四位美少女合唱的《Walk Like an Egyptian》,
和「Pat Metheny Group」由天才爵士樂手彈撥的《Last Train Home》以節約成本(其實這倆的版權費也不便宜,但主要是披頭四的版權太太太太貴了)——
也算是情有可原的了。
而第一部名場面「Kono Dio Da」的主人公之一,艾莉娜·班德魯頓(Erina Pendelton),也是來自「The Beatles(披頭四)」樂隊的1966年的專輯《Revolver》中的《Eleanor Rigby》。
披頭四無疑是全世界範圍內討論度最廣的樂隊沒有之一。
而荒木本人作為搖滾歌迷能將其中的元素與自己的作品創作糅雜一起,湊齊了如今廣大的「雙廚狂喜」黨,其中那份作為漫畫家的敏銳嗅覺實在是功不可沒。
而另外一個與JOJO關係頗深的樂隊,則是來自日本的「SOUL'd OUT(靈魂出竅)」樂隊了。
SOUL'd OUT,1999年成立的日本hip-hop樂隊,其一開始是以樂曲製作與提供為主,直到2001年才開始以東京的CLUB為中心展開LIVE活動,正式打開知名度。
而這支初出茅廬的樂隊,以電子樂為基石、古典編曲為主體、優秀的Hip-Hop、Beat-Box功底為彈丸、在第一張單曲即拿下ORICON榜16位的成績。
SOUL'd OUT 專輯封面
之後、4月9日發行的第二張單曲「Flyte Tyme奇炫飛行」第一周就進入BEST10、且常駐榜上。
2003年4月~5月展開CLUB TOUR巡迴在日本全國各地的CLUB舉行LIVE、風靡各地歌迷。
7月9日發行的第三張單曲「Dream Drive飈風世代/Shut Out」屬於雙A面單曲,創下ORICON第7名的紀錄。
第一張專輯「SOUL'd OUT」於2003年8月27日在日本發行,推出首周即奪下ORICON專輯榜第3名、更寫下超過雙白金的銷售紀錄——
荒木老師更是以他們的「處女作」《ウェカピポ》(讀作wekapipo,意為wake up people,醒來吧,人們)創造了JOJO:SBR中的鐵球叔叔「威卡畢博(又翻譯為韋加皮蓬)」。
威卡畢博
當時荒木在業界的名氣已經爆棚,SOUL' d OUT也在這種弄情況下蒙受了些許「恩惠」性質的熱度。
故此,在他們的專輯「Singles Collection」中,收錄的《Magenta Magenta》的MV中致敬了《JOJO的奇妙冒險:戰鬥潮流》的橋段、且歌詞中亦提到了「艾哲紅石」——
荒木方面自然也是不甘示弱,又創造出了以歌名《Magenta Magenta》為名的馬傑特·馬傑特,與威卡畢博一齊追擊喬尼·喬斯達和傑洛齊貝林。
而這種你來我往的交際方式,成為了一位漫畫家和一支樂隊秘而不宣的友誼的聯繫。
甚至在2012年,S.O.的官方推特帳號上出現了這支樂隊和荒木老師在畫展的合照——
合照
要知道,當時幾位可沒有什麼商業上的合作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這一支樂隊和荒木飛呂彥老師有了比商業合作更為密切的關係——
也許,就是友誼。
時間回到2007年,屆時《JOJO的奇妙冒險:幻影之血》的劇場版正在籌備製作公映。
一部劇場版電影,自然是需要主題曲的。
而荒木老師在第一時間便想到了這支創造力十足的樂隊,並親自邀請他們為「JOJO的奇妙冒險:幻影之血劇場版」獻唱——
一直憧憬著荒木老師的該樂隊Tracker Master Shinnnosuke更是改用了與以往全然不同的風格、為反派迪奧·布朗度(值得一提的是,劇場版中DIO的配音是綠川光)作出了一首耳熟能詳的角色曲——
VOODOO KINGDOM,伏都王國。
VOODOO KINGDOM專輯封面
所謂VOODOO,即為伏都教,源於非洲西部,是糅合祖先崇拜、萬物有靈論、通靈術的原始宗教,有些像薩滿教。
內有代表著死亡的崇拜與讓人起死回生的秘術,恰好與大反派DIO的遭遇一致。
而兩大當時業界頂級人物的聯手,更是為JOJO引爆了全新的熱度。
雖然這部電影因為不明原因胎死腹中,可這首歌卻成為了這部電影存在過的證據之一。
伴隨著2014年,這支樂隊的解散,一齊消逝在音樂潮流的年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