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2月15日電題:各種「小可愛」從甘肅深山走上各地百姓餐桌
新華社記者馬莎
冬日裡,暖陽下,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張家大坪村的麥田裡一片歡騰。掀起麥草「棉被」、撥開泥土「外套」,頂著一頭金色「爆炸卷」的韭黃哈著熱氣冒出頭來。
臨近冬至,正值開鐮。「冬閒」變「冬忙」,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盡享豐收喜悅的場景,構成了冬日裡一派豐收景象。
「割韭黃是個技術活,這些『小可愛』很脆弱,力度一旦掌握不好就會『跳根』,影響明年收成。」48歲的張正榮正哼著小曲忙著收菜打捆,不到一首歌的功夫,十幾捆根莖粗壯、葉片肥美的韭黃便堆在了田壟上。在他身後,父親張惠成正忙著開鐮收割。
「父親72歲,割韭黃幾十年了,是村裡有名的『老把式』。」張正榮手腳不停。每當韭黃收穫,「掌握核心技術」的張家爺倆就成了村裡的「紅人」,「檔期」被排得滿滿的。冬至前的這段時間是韭黃賣得最好的時候,父子倆一刻也不敢耽誤。
「今年我家韭黃收成好,3畝地能收一萬多斤,已經賣出去3000斤了。」張正榮介紹,自家種植韭黃已有幾十年的時間,韭黃是家裡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單靠韭黃,張正榮家一年就有超過10萬元的收入。
西固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蘋說,張家大坪村採用「麥草覆蓋」的傳統古法種植出的韭黃,不僅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寶貝」,更成了大城市食客餐桌上的「新寵」。越來越發達的交通配上直通地頭的電商,讓深山裡的「小可愛」跑得更遠。今年以來,韭黃通過電商銷往北京、廣州、西安等地。張家大坪村今年韭黃種植面積達520畝,年產量約91萬公斤,年產值1560萬元,韭黃種植已成為村裡的支柱產業,人均年收入達到2.4萬元。
「以前收割韭黃時還能忙裡偷閒刷刷手機放鬆一下,今年不行,休息的時候我還得忙著研究網絡銷售、給韭黃拍照,把燙著『爆炸卷』的『小可愛』最好看的一面展現給顧客,讓更多人嘗到咱家韭黃的味道。」張正榮說。
在這個冬天,數不清的各種「小可愛」從甘肅的深山裡走出來,將「甘味」帶向四面八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