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無錫市城鄉規劃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高級規劃師孫志亮專著《親歷者說一一無錫山水城市建設》,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書中,作者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對無錫的山水、文化、名人等做了系統梳理,闡述了無錫自古以來的山水情結,和打造美麗山水城市的孜孜追求。現摘錄部分陸續推出,今天為系列之六——這裡是無錫!山水家園夢中城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華民族是熱愛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民族,講究天人合一。逐水而居, 是江南人的天命,更是無錫人的天性。
無錫人在秀麗山水的長期薰陶下,激發出無限的靈感。無錫人除了樂享山水之中,早在500多年前就懷揣山水夢想,為家鄉的山水城市勾畫美麗遠景,且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明朝末年,隨著城市的發展,無錫縱橫交錯的河道,特別是穿城而過的運河等水上交通給城市帶來了繁榮。古河古橋、古寺古塔、古街古坊、古窯古廟,交相錯落、相互輝映, 歷史文化蘊含其中。經過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和城市的演變,無錫縣城已經有了儒學(即學宮)、縣衙、北禪寺、城隍廟等建築以及暢通的水上運輸。
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王永積,號蠡湖野叟,在明亡後隱居無錫蠡湖邊, 面對家鄉的經濟繁榮和自然山水美景,有感而發「一篙春水沒平蕪,遠望岹嶢映玉符。瀲灩連空雲石雨,瀟湘入眼畫難圖。鸕鷀出沒魚同患,鳩鵲陰晴鳥各呼。卻笑滄江垂釣叟,收綸巨鰲無」。
《錫山景物略》
王永積為官清正,樂善好施, 變賣家產,賣掉良田二百畝,建造「中橋」。家譜中載有明清二朝皇帝敕命、誥命共三十三道聖旨。他著有《錫山景物略》十卷。全書分別從山(錫山、惠山、璨山、嶂山、金匱山等)到泉(天下第二泉、孝子泉),從湖泊(太湖、五裡湖)到溪河(梁清溪、伯瀆河、映山河),從祠堂(惠山祠、華孝子祠)到寺廟(南禪寺、至德廟、張中丞廟),從書院(東林書院、崇正書院)到少宰第(孫繼皋少宰第、侯桐少宰第)……無錫城內140餘處山水景物盡收其中!
「每紀一地,皆首載沿革, 次載詩文」。王永積對無錫山水景物的構成、分布了如指掌,對每處山水景物都有詳盡的沿革記載、景物的描述和合理的構想。譬如在寫到蠡湖時說「蠡湖缺少的是胭脂,致使西施面上無色彩。如果建樓臺、造祠堂、築湖堤、種花木,蠡湖的景色絕不會比西湖差。」
王永積把對家鄉的熱愛化為神聖的使命。他對山水營造的遐想和寄予的希望,對家鄉山水城廓—— 山水城市初顯的構想,都傾注於《錫山景物略》中。17世紀中國明代的王永積所提出的山水營造理論,比19世紀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論開創者——英國的埃比尼澤·霍華德的Garden City理論的出現早了200多年。
榮德生像
20世紀20年代,無錫城市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著名的民族資本家、慈善家、民族實業家榮德生先生(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之父),以造福桑梓之情,在《無錫之將來》一書中指出「無錫,為江蘇六十縣之一,地居滬寧之中心,水陸交通,商賈輻輳,出產有大宗之絲繭,貿易以米市為最盛。今則工廠林立,如紡紗廠、織布廠、麵粉廠、繅絲廠、碾米廠等,不下數十處。其直接便利商店者,有電燈與電話焉。此商業之大較也。」
《無錫之將來》
對於無錫工商業的快速發展,榮德生流露出絲絲的擔憂,唯恐迅速發展的工商業對家鄉山水的侵蝕。他提出了以蠡湖為中心的「世外桃源」的規劃構想:「惠山、錫山之上固宜卜居,而五裡湖、太湖尤足攬勝。……臨湖築樓,開窗遠眺,見湖水共長天一色,遠山如白雲之在望,帆影幢幢,往來不絕。至於夕陽將下,遙見紅日一輪,映入湖中,水波不興,作金碧色。有山水之趣,無城市之喧,能爽人心神,益人智慧……別墅山莊,遠近相望,真不啻世外之桃源也!」
念劬塔,梅園標誌性建築
20世紀20年代,太湖畔的園林景色已初具規模,但因為蠡湖的阻隔,交通不便,而遊人不多。去湖畔園林的唯一通道是從管社山萬頃堂乘船擺渡。
19347年榮德生老先生60大壽,他利用親朋好友的祝壽禮金在蠡湖上架起了一座375米的長橋,因南端架在寶界山上而取名「寶界橋」, 從此溝通了蠡湖南北兩岸的陸路交通,把梅園、蠡園和黿頭渚等景區連成一片,便於遊人遊覽觀光。他不僅在《無錫之將來》中表達了對無錫城市發展規劃的憧憬,還以實際行動架橋鋪路,把家鄉的山水景致連成一片。
榮德生出資建造的寶界橋
一個民族資本家
為無錫山水城市構築「之將來」
實為遠見卓識
20世紀50年代,城市百廢待興,無錫沒有一個整體的城市規劃。1956年,時任中央建設部部長的萬裡在當年舉行的全國城市規劃培訓班結業儀式上,提出要搞全國城市規劃試點, 中國的城市要有規劃。當時,無錫的工業發展全國有名,總產值在中等城市中居前列,同時無錫的太湖風景區也是很著名的地方,中央建設部經綜合考慮,把無錫作為規劃編制試點城市之一。
對於無錫編制的規劃,中央建設部專門邀請了蘇聯、波蘭的專家分兩次到無錫現場,那時起,無錫的城市規劃已經作為國家規劃的「城市樣板」開始編制。
1959年,蘇聯、波蘭專家和無錫市政府就有了在無錫建設「東方日內瓦」的設想和規劃。針對無錫構築「東方日內瓦」的建設工作也正式啟動。時任市長江堅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要求城建部門對當時的黿頭渚、梅園、蠡園等進行了規劃設計, 提升檔次,無錫的太湖風景區此後聞名遐邇, 在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當時的中外專家對無錫的規劃,還特別給出一份建議,就是將城市中心區規劃和風景區規劃分開,分別做各自的規劃設計而後建設,並且要控制規模。尤其提到:「城市和風景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就是說房子不要建到太湖邊上,中間應該有個過渡區域,從而最大限度地保持太湖風景的原貌」。遺憾的是,如此美好的山水城市規劃和構築契機,由於歷史的原因卻無法全面執行。
20世紀50年代山水城市構想圖
無論是明末王永積的《錫山景物略》、近代榮德生的《無錫之將來》,還是新中國建國初期的構築「東方日內瓦」的城市規劃, 對「遠離城市喧囂,建設太湖、蠡湖世外桃源」「城市中心區與風景區應保持距離」的觀點是承前啟後、一脈相承的。
無錫山水文脈
且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來源:無錫發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