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8 09:45 來源: 中國體育報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體育的發展面臨各種考驗和挑戰:東京奧運會延期至明年夏季舉行、「三大球」振興發展時不我待、2022年北京冬奧會日益臨近……在疫情防控形勢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廣東如何應對?怎樣作貢獻?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廣東省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禹平。
有態度:防疫備戰兩手抓 為奧運備戰保駕護航
王禹平表示,廣東將堅決服從國家體育總局的統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堅定備戰東京奧運會目標任務不動搖,全面做好廣東運動員備戰訓練工作,全力做好國家隊服務保障工作。
廣東省級訓練單位從2月初開始,堅持在實行最嚴格封閉管理下,保持運動隊系統訓練,全力以赴做好來粵訓練的國家女子體操隊和激流隊、轉場途經的國家女子橄欖球隊以及兄弟省市隊伍的保障工作,全省體育系統未發生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病例。
目前,廣東有近150名國家隊運動員,70多名運動員在國家隊備戰東京奧運會,其中跳水、桌球、體操、羽毛球、舉重等項目的30多名運動員是衝金奪牌主力,全力以赴配合國家隊做好他們的保障是廣東體育頭等重要工作。針對奧運延期情況,廣東將與各國家隊緊密聯繫和溝通,為廣東重點運動員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積極配合國家隊各項備戰工作。一方面,加強對蘇炳添、劉虹、李丹、馮珊珊等老隊員的關心,統籌省市資源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讓他們能心無旁騖地堅持專心備戰,保持高水平競技能力,為國家作更多貢獻。另一方面,加強對年輕隊員的鼓勵支持,激勵他們有效利用好延期所增加的備戰時間,補短板、強體能、練絕招,加快提升競技水平,爭取更多的參賽資格,力爭取得好成績。同時,廣東將堅持狠抓運動隊訓練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總局關於加強體能訓練工作的精神和要求,推動基礎體能工作落地、落實,強化科訓融合,提升水平,為國家培養輸送更多人才。
廣東歷年來都是我國奧運備戰的一支重要力量,粵籍運動員在以往奧運會上都有很好的表現。王禹平說,廣東省已成立奧運備戰工作領導小組,有效整合全省資源,為奧運備戰工作保駕護航。作為國家隊外訓的重點地區之一,廣東將繼續發揮在資源、氣候等方面優勢,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備戰部署和安排,全力為國家隊做好轉訓、轉場、途經等情況下的場地、器材、食宿、科研、醫療等全方位服務和全面保障,為中國奧運健兒在東京奧運會賽場上奪取佳績作出貢獻。
有擔當:創新推動「三大球」發展
在2019年,廣州恆大獲得中超「八冠王」,廣東宏遠男籃奪得CBA首個「九冠王」,廣東東莞女籃也在WCBA聯賽中奪魁。無論是場地設施、活動開展還是職業聯賽、職業俱樂部,廣東「三大球」的發展一直處於前茅。
王禹平表示,近年來,廣東省體育局早入手、強統籌、重創新、深耕耘,讓「三大球」項目逐步提質擴面。通過健全體系,固本強基,提升「三大球」競技實力;通過樹立標杆,激活市場,築牢「三大球」發展根基。
目前,廣東省21個地市成立了足協、籃協,12個地市成立了排協。現有足球職業俱樂部12個、籃球俱樂部5個、排球俱樂部4個,以及12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257家傳統校和5家民辦體育學校,為「三大球」國家隊輸送了鄭智、譚茹殷、易建聯、李月汝等多名優秀運動員。
廣東省出臺多項政策性文件,在組織管理、場地建設、活動開展等方面為「三大球」發展保駕護航。場地建設上,全省現擁有足球場地9514個、籃球場地95527個、排球場地6168個。
王禹平表示,下階段,廣東省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三大球」改革意見和備戰部署,協同屬地進一步加強對俱樂部的扶持、引導和宣傳教育,積極採取多種方式加快高水平人才和青少年後備人才培養,全面增強為國爭光意識。
有作為:全力支持北京冬奧會
3月11日,深圳崑崙鴻星萬科陽光隊在俄羅斯女子冰球聯賽總決賽中直落三場戰勝衛冕冠軍烏法隊,首度參賽就奪得冠軍,這是該俱樂部歷史首座冠軍獎盃,也是中國冰球界的第一個職業冰球聯賽冠軍,而中國女子冰球隊多名主力,均來自該俱樂部。在此前,廣東還實現了冬運會金牌「零」的突破。同時,各大冰雪場館在南粵大地上受熱捧,冰雪運動漸入民心……
王禹平表示,廣東雖地處南方,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正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冰雪運動「北冰南展西擴東進」等發展戰略;積極支持2022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和備戰,作出廣東的貢獻。
目前,廣東現有室內冰場20家,室內雪場2家。廣東還與黑龍江展開合作,發揮優勢、強化聯合,在滑雪等項目上共同培養2022年北京冬奧會運動員。還通過跨項跨界選材、合作共建等多形式多樣化方式成功組建8大項目參賽隊伍,共向國家隊輸送71名運動員,派駐康復理療師跟隊為隊伍提供保障。
廣東還積極為花樣滑冰項目儲備選拔人才。廣東教練李東子、隊員彭智銘、李芃銳正式入選國家花樣滑冰集訓隊,在國家隊備戰冬奧會,這是中國體育界第一次從業餘隊直接選拔入選國家隊的個例,而且還是地處南方的廣東本土選手。
此外,廣東各大企業也積極參與到北京、張家口等地的冰雪場地設施建設和冬奧會籌備當中,為冬奧會的舉辦貢獻廣東力量。
(圖片來源:廣東省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