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歌曲,激蕩著每位中國人的內心。雖然萬裡長城已從歷史的硝煙中消失很久了,但每當耳邊響起這旋律,仿佛曾一次次將守關將士的血淚和外族的鐵蹄與這城牆融為一體。千百年過去了,回望這長城血淚史,它經歷了數次外族的入侵,萬裡長城真的那麼不堪麼?
我們先來了解下長城的結構:長城又稱萬裡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長城不僅僅是道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衛所、烽燧(烽火臺)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是物防、技防、人防的大型結合體,這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長城主要結構
牆身強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也是我們看見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7.8米。在山嶺陡峭的地勢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並排五匹戰馬順利通過。另外因大多依山而建,本身土地材質較硬,砌築時基腳較寬,所以長城沒有地基。像嘉峪關的城牆,不少地方均是用土坯壘砌而成。(我這個建造師也要好好學習下,弄出個沒有地基基礎的建築物,並且順利通過監理單位和設計單位的驗收^_^)牆身由外簷牆和內簷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建築材料基本就地取材,這樣大大節省了建造時間和費用。
烽燧(烽火臺)烽燧是古代的報警系統,它往外與長城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號,遇有敵情,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各烽火臺相連,傳遞訊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是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看見,煙霧相對矚目;而夜間煙霧不顯,火光在很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裡之外。烽火戲諸侯是各位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作者認為可能不實),周幽王為博美人褒姒一笑,沒事點火玩 戲弄前來的諸侯救兵,結果犬戎真來攻長城的時候,諸侯卻都不來了,周王朝從此不復。這是長城被西邊少數民族攻破並亡國的先例,周幽王也是歷史作死的始祖。
城堡城堡是和長城相連的建築物,又叫城、堡、障、堠。一般建在長城內部或者外部,小一點的構建在長城上或者和烽燧合在一起裡面住8、9個士兵。城堡之間相距數十裡不等,有情況可遙相呼應。大部分城堡住官兵,有些大一些的還住居民,有些甚至還有寺院,生活能自給自足。宛然是個社會生態系統。這個顯示了古人的智慧。
關城關城是萬裡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一般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為後續大部隊到來爭取了時間,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以前朝廷軍用物資從關內運往主要關城再分發下去。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裡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系統。
所以長城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一個整體防禦系統。在封建王朝的中後期長城不僅僅作為一個防禦體系也作為一個個進攻的軍事據點,可守可供,攻守兼備。
既然長城作為如此牛掰的軍事工事。集通訊、駐紮、觀察、指揮於一體,同時具備攻守兼備的特徵為何在一些人眼中任不堪大用,甚至認為沒必要勞民傷財建造如此「宏偉」延綿萬裡的建築物呢?我們來分析下可能的幾種原由:
長城無需建造理由
| 中原文明從沒因這座長城而江山永固過
公元前771年一隻西部草原部落—犬戎打入西周長城,並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從此不復。雖然先秦時期的長城結構較為簡單,但這是文獻記載最早中原一個朝代被草原部落消滅記錄。此後北方少數名族逐漸壯大,秦之後匈奴、突厥、蒙古、党項、契丹、女真對我中原各個朝代形成掎角之勢。多次侵擾、突襲,甚至取而代之。
公元618年,唐朝初建。本已被隋朝打殘了的突厥在中原朝代更替的過程中緩過氣來,重啟南下劫掠的進程。20萬突厥騎兵摧枯拉朽,如入無人之境盡然打到長安城外,唐太宗李世明只有幾萬精兵可用,便率隊與突厥首領頡利可汗在長安城西郊的渭水便橋上談判並籤署了和平協議突厥全體騎兵返回, 一場大戰才偃旗息鼓。
西晉末年國力衰落,塞外眾多遊牧民族匈奴、鮮卑、羯、羌、氐等趁八王之亂,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史稱五胡亂華。這是中原政權被塞外少數民族蹂躪最慘的一次,說是民族大融合實是中原的最黑暗時期(讀者可以查閱史料,慘不忍睹)。
之後的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國少數名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長城在繼任少數名族統治者眼裡不值一文。
| 長城的修建勞民傷財且耗資巨大
長城建設,需用大量民工,很多是強制徵用,秦帝國強制徵用上百萬勞工修建長
城。很多不堪大量繁重體力勞作,慘死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哭長城的歷史典故,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秦王朝繁重徭役的控訴,也是統治者橫徵暴斂的證明。同時長城耗資巨大,網上有人計算按照現在長城純人工建設每立方米就需要5萬元,無論計算是否精準,建設長城確需動用大量國庫銀兩,從而影響其封建統治者在國家其它方面的投入。
| 長城戰線太長總有薄弱環節被集中攻破
古長城延綿萬裡,兵力再怎麼投入也不可能全面布防,在人煙稀少的山嶺,少數民族部落機動性強集中一點可擊破長城,草原遊騎兵想要入關劫掠,隨時都可以。修建長城便多餘。歷史上少數名族越過長城的記載也較多,
| 長城阻礙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草原民族稀缺的鹽、穀物、農副產品等由於長城的存在獲取困難。同樣草原的奶製品、優良的牲口、畜牧技術也難傳到中原。
| 對於南方少數名族沒有修建長城
中國歷史上除了北方少數名族外,南方也不乏大量少數名族,古人不友好的稱之南蠻,南蠻也沒少挑事,從上古時代開始中原和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就沒停過,黃帝戰蚩尤、秦南徵百越、漢武帝時與南羌戰鬥不止,唐朝時吐蕃甚至多次攻佔了長安。但是中原與南方少數民族的戰事,基本沒有修建過類似長城這樣的防禦工事。
分析
事實上長城不是神跡,不可能做到全面防禦,而是減少北方大規模騎兵入侵中原的機率!從長城防線來看,只有少數地方可供大規模騎兵通過,但這些地方往往都有重兵防守,在整個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衝突史來看,大部分時間草原騎兵只是攻破幾個關口,入關搶掠一番就返回大漠(怕被截了後路回家無門),沒有也不敢對中原政權造成實質性威脅。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真正完全統治中原的只有蒙古族滅宋建立的元朝以及後面建立的清朝,其實明朝是直接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清兵是被吳三桂直接帶入關的。這樣看只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才是少數民族真正突破長城防線對中原的大一統。
長城的修建自然是耗費巨大,但是這筆投入肯定是值得的。封建王朝統治者也不傻,安全都得不到保證,江山如何穩固,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從何談起。《過秦論》評論:
「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由於秦始皇吸收法家思想,本身統治又殘暴不仁不關切底層百姓的疾苦,動用上百萬之眾修建長城這也是部分歷史典籍對他詬病的地方。事實上修建長城的不光有普通民眾也有軍人,犯人和工匠 《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
孟姜女哭長城估計也是那些詬病秦始皇杜撰的橋段。舉個例子京杭大運河也被部分歷史典籍抨擊勞民傷財但客觀上對於南北的交通、農業、商業都影響深遠。現在社會都承認運河發揮的作用現如今由於運河一直存在,所以人們一直認可它的影響(作者工地的建築垃圾就是運往京杭運河再發往處置地的)。而萬裡長城的軍事作用已經遠去很久,在人們映象中一切可能都逐漸模糊了。
在經濟方面正是長城的存在保護了中原的農業。同時通過各個長城關口,中原物產和北方草原物產才進行安全交換貿易往來。《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
「漢始築令居以西長城亭障,初置酒泉郡,以便溝通西北各國。「
同時長城也保障了絲綢之路通暢,促進中西文化交流。
至於中原南部的少數名族和北草原民族不可同日而語,南方的少數民族和我們一樣也是農耕文明,其戰鬥力和機動性都不能和北方遊牧民族相比。而且南方少數民族自身物產豐富很少主動入侵中原,大都是我們主動進攻。所謂南徵北戰:南方相對弱小的敵人我們徵討,北方強大的對手我們才對戰。這樣中原統治者沒有必要在南方修建長城。
結語
一個封建王朝的綜合實力不可能靠一系列的城牆來維繫,他是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綜合體現。封建王朝在內憂外患,行進沒落之時對長城防禦系統的兵力、資金、補給等投入自然減少,從而無法抵禦北方民族的鐵蹄,但這不能讓我們的萬裡長城來背鍋。長城的軍事作用是顯著的,可以這麼說我們只關注長城被攻破的次數,但沒有長城整個中原歷史完全可能被改寫,這就有點像倖存者偏差(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網上有文章寫道:美國教授巴菲爾提出,當草原遊牧民族無法削弱華夏帝國的時候,他們不得不把侵略轉向歐洲。長城就是阻止他們向華夏帝國進攻的工程,當年秦始皇開始修建長城,使得遊牧民族無法進攻中原,以至於他們把關注點轉向歐洲大陸。出自西方學者的話語也許是對萬裡長城的最好評價。
世界歷史回憶錄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