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感情方面,沉默往往是一種感情的升華。在作家筆下,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場面:久別的親人相聚時,縱有千言萬語,卻一時無從說起,只能默默無語地對視;在一個人怒不可遏時,會被氣得「不知說什麼好」;在一個人過分緊張時,會緊張得「說不出話來」。
不論哪一種沉默,它們都有一種共同點,都是強烈感情迸發的前奏,無言的反抗往往比公開的反抗更可怕,這也正是有人將沉默喻做火山的原因。就像魯迅先生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人們常說:世事如雲,易聚易散;淡泊心境,沉默如金。學會沉默也是一種美德。
有這樣一個故事:二人對弈二人觀。一觀者指手畫腳,一觀者沉默不語。局面到可以判出勝負時,指手畫腳者連呼「定局!定局!」不料,幾招之後,結果正好相反。勝者指著沉默不語者說:「這才是高人!」其實沉默不語者根本就不會下棋。
日常生活中時常能碰到這樣的現象。沉默不語者儘管不會下棋,但觀棋不語的行規還是知道的;指手畫腳者儘管會下棋,但過於自負,顯得討厭,此所謂滿瓶不響半瓶晃蕩。
從能力看,指手畫腳者先;從品德看,沉默不語者先。品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想必答案一目了然。
魯迅先生講,不開口則害己,一開口就害人。那麼,我們索性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了。但回過頭來,說不痛不癢的話無異於無聊的去自我安慰既費唾沫又增加噪音,無意間又害了人。所以,惟沉默為智者所為。
但魯迅先生又說,一潭死水,不知其淺深,不如小溪清澈見底。進不得,退不得,哭笑不得。人始終處於一定的尷尬境地之中,這種尷尬使人感到落寞、空虛和無力。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講的「天人合一」思想,人」和「人之外」要達到和諧的統一,此理和「道」、「德」相同。
道即天道,宇宙運行之規律;德即人的,人性人倫之根本。和諧之美,平衡之致,乃人之所向。而現實簡直是對理想的絕妙諷刺。
人生苦短,還要時常經受失望和絕望的打擊。其實,不必抱怨,不必矛盾,因為極致往體急完結的時候。不平衡、不和諧才是一種本真,一種存在。但嚮往畢竟不是壞事,趨近極致才是人類奮鬥的過程和意義。
沉默者未必都是智者,但智者卻大多是沉默者。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沉默,做一個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