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鐵娘子的感謝
1992年4月11日,洛杉磯《世界日報》登載了一條消息: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訪問美國,她沒有急著去會見那些政壇大佬,也沒有忙著拜訪她的老朋友們,而是要求美國方面幫她找一個人。
一個中國人。
鐵娘子尋找他之前,他已在美國隱居了整整38年,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沒有多少人知道他。
他叫劉放吾,是個中國老兵。
當柴契爾夫人見到他的時候,他已93歲高齡。年邁多病的他癱坐在輪椅上,無法站起來與柴契爾夫人握手,柴契爾夫人快步上前,彎下身子緊緊握住這位老兵的手,向他表示真誠的謝意。
柴契爾夫人致謝劉放吾
在這之前,柴契爾夫人從未見過劉放吾,更與他沒有任何私人交情,此次致謝,是因為在50年前的緬甸仁安羌,劉放吾曾拯救過7000名英軍的性命。
事件被報導後,引起了美國各方的關注,美國總統布希親自致函感謝:「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際,我願再次代表國家,感謝你解救500名美國記者、傳教士及數千名英軍的英勇行為。」
前美國總統布希給劉放吾的感謝信
我的團長我的團
時間倒回到1942年,日本攻佔馬來西亞後,開始攻打緬甸,當時的緬甸,是英屬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接中國西藏和雲南,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日軍勢如破竹,3月8日即已佔領首府仰光。
在英國求助下,中國方面組成遠徵軍入緬對日作戰。
這一年,劉放吾44歲,任中國遠徵軍新38師113團團長。
1942年4月7日,日軍33師團為奪取仁安羌油田,並殲滅西線英軍主力,擬定作戰計劃。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下令全面爆破仁安羌油田,並電告蔣介石請求中國部隊增援。
4月17日,劉放吾率113團進抵賓河北岸,4月18日凌晨,劉放吾率團800餘人在協同作戰的英軍戰車及配屬炮兵的掩護下,向兵力7倍於己的日軍發動攻擊。4月19日晚6時,日軍33師團被擊潰,中國遠徵軍解放了全部仁安羌油田區域。
中國入緬遠徵軍新38師第113團作戰圖
三個晝夜的激戰,劉放吾身先士卒,面對7倍於己的敵我差距,他拼死一戰,運籌帷幄,最終解救了被圍困幾乎已彈盡糧絕的7000餘英軍,和被日軍俘去的500多名美籍記者和傳教士。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徵軍取得的第一場勝利,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轟動世界,以1121人的兵力,打敗了裝備精良的近萬日軍部隊,戰功卓著的劉放吾團長也得到了表彰,由上校榮升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這個故事,被作家用筆寫進了小說,後來又拍成了電視劇,就是《我的團長我的團》,劇中那個熱血而悲壯的團長龍文章,就是以劉放吾為原型刻畫的。
遭人冒功
關於仁安羌之戰,劉放吾曾在日記中引用了兩句古詩:"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戰爭之殘酷,讓這個久經沙場的老將不願再提起,他淡泊名利,性情敦厚,更沉默寡言。
仁安羌之戰打得何等大快人心,打出了中國軍人的風骨,中國遠徵軍從此被載入世界史冊。但在長期以來的歷史記載中,多隻提到中國遠徵軍新38師揮師解救盟軍,甚少突顯隸屬於新38師的第113團的戰功,更少談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第113團團長劉放吾。
劉放吾自己也甚少談起「當年勇」。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英勇事跡逐漸被人淡忘,並遭受到不該有的冷遇。
劉放吾
沒想到,此事竟然被小人鑽了空子。
仁安羌大捷中被劉放吾解救的一位英軍炮兵團長菲士廷於1950年晉升為中將,當上了英國駐香港陸海空三軍司令。他想要找到當年在仁安羌的救命恩人,表示感謝。
一個叫林彥章的難民聽說此事後,打聽到一位茶樓的掌柜曾是中國遠徵軍的一名副師長,便設法與其套近乎。混熟之後,林彥章將這位前任副師長的軍服及勳章全部借了來,又搜集了不少中國遠徵軍的資料背出來,然後就堂而皇之地去見菲士廷,說自己就是當年113團的團長。
靠著巧舌如簧,他居然騙過了菲士廷,搖身一變成了菲士廷家中上賓。此後,林彥章經常打著菲士廷的招牌出入上流社會,招搖撞騙,大發橫財,直至1963年8月東窗事發,在香港被捕。
煤球將軍
從緬甸歸國之後,劉放吾被孫立人推薦進入陸軍大學特七期受訓,畢業後調新7軍為少將高參,後隨蔣介石敗退臺灣。
劉放吾騎馬照
他先後被委派了諸如少將參謀之類的閒職,薪水甚少,生活無以為繼,劉放吾不得不靠賣煤球為生。
他在給孫立人的信中寫道:「現職家有七旬餘老母在堂,素乏奉養……下有妻兒數口,大者尚不盈十歲,正在求學之中,小者猶在懷抱,嗷嗷待哺,年來全賴幾鬥軍米勉強維持生命以度活……際此困難嚴重物價高漲數百倍之日,全家大小惟有束手待斃而已。」
1954年,孫立人因為被誣陷「兵變」遭遇軟禁,劉放吾也因與其淵源過深遭受到了排擠和打擊。
據說,他曾數次向軍方求助,竟無雪中送炭之人。
孫立人
直到媒體揭露出了林彥章是個假將軍,這時才有人思索:誰是那位真將軍?
經過多方探尋,人們終於在一座煤礦裡找到了靠賣煤球為生的劉放吾。誰也想不到,當年在槍林彈雨下率部出生入死,解救出眾多盟軍、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團長,竟然落魄至此。
「煤球將軍」的事跡終於大白於天下。
遲到的榮譽
1954年,劉放吾被迫退役,定居洛杉磯。
即使柴契爾夫人登門致謝,美國總統親自致函,媒體鋪天蓋地地報導著老將軍的英勇事跡。
面對種種榮譽,劉放吾只是淡然道:「那是並肩戰鬥的友軍,友軍在遭遇危難時,援救是作為一個軍人應該做的,不能列為戰果。」
他依舊不善言辭,木訥寡言,對自己因種種錯綜複雜的原因在半個世紀來承受的莫大冤屈隻字不提。
劉放吾晚年
1992年,臺灣當局給這位老將軍補發了一枚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這份榮譽,遲到了整整五十年。
兩年後,劉放吾去世,享年96歲。
如果不是假將軍的謊言最終被拆穿,如果不是柴契爾夫人,如果沒有美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祖國今天還有多少人能夠記得他?
中國遠徵軍在戰場上近20萬的傷亡,20萬英魂熱血,今天又有幾人記得?
真正的民族英雄,祖國和人民不該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