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演員大衛·普勞斯(David Prowse)去世,終年85歲,他因在《星球大戰》正傳三部曲中扮演黑武士達斯·維達而聞名。他的經紀人託馬斯·鮑靈頓在一份聲明中說,普勞斯因突發疾病去世。
另據今日俄羅斯報導,普勞斯由健美運動員轉行做演員,他在《星球大戰》系列的3部電影中扮演了標誌性的大反派形象。不過,維達的角色是由詹姆斯·厄爾·瓊斯配音,打鬥場景是由前奧運會擊劍手鮑勃·安德森完成的。
知多一點:達斯·維德(Darth Vader)
達斯·維德(Darth Vader),舊譯達斯·維達、維達大人、黑暗之主、黑暗領主、達斯·瓦德、西斯黑暗大君、暗黑卿、維達公爵、黑勳爵、黑武士、黑武士大師、維達勳爵,達斯·維德是西斯黑暗尊主,不是黑勳爵、黑武士。
達斯·維德原名阿納金·天行者,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的男主角,星球大戰正傳三部曲的重要反派角色。
他是貫穿星戰六部曲電影的靈魂人物以及帶有悲劇與矛盾色彩的人物:他擁有強大的原力與高超的武藝,以及多項驚人的天賦,但無法阻止母親與愛妻之死;他曾被視為擁有光明前途的絕地武士,銀河共和國的「無畏英雄」,但為了拯救妻子而加入西斯麾下,成為西斯黑暗尊主;他是建立銀河帝國的功臣,但付出了全身嚴重燙傷與英俊的相貌因巖漿的燒灼而不復存在的代價,被迫靠包裹全身的維生系統渡過餘生;他殘酷無情,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殺害屬下;最後卻為了拯救不同立場的兒子,而殺死了帕爾帕廷皇帝,最後放棄了原力黑暗面而去世。
延伸閱讀
《星球大戰》先看哪一集?
1977年,一部神奇的影片震撼美國電影業,它就是傳奇的《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的世界》(美)凱斯·R·桑斯坦
世界上會有許多票房成功的影片,但沒有一部能像《星球大戰》這樣,深深影響了美國文化——從裡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到小布希的「邪惡軸心國」,到歐巴馬的「原力說」,再到川普的「星球大戰2.0」……總統們不斷提醒公眾,他就是片中主角——天行者盧克。
《星球大戰》的魔力從何而來?
貌似合理的解釋是:當時美國社會經越戰、種族平等運動、性別平等運動的反覆衝擊下,處於動蕩期,而尼克森謀求第三次連任,讓美國人感到恐慌,渴望救世主的降臨。然而,他們又擔心這個救世主成為新霸主。
盧克可能是最佳的解放者,他的敵人是父親,這使他陷入親情與正義的兩難中,所以他憂鬱、困惑且彷徨。盧克不想反抗,以免像他父親黑武士那樣,最終被反抗激情掌控,成為新的惡魔,可為了捍衛底線正義,他又不能不反抗。
這個解釋似乎強大,卻解決不了這樣的疑問:9·11後,美國陷入相似困境中,為何類似影片沒能崛起?在《星球大戰》同時期,很多影片具有同樣的按摩效果,為何沒成爆款?如果《星球大戰》真是紅得如此合理,則它在業界內部數次試映,為何絕大多數內行們卻對它評價不高,甚至連導演盧卡斯也失去信心,覺得能收回成本就不錯了?
在《星球大戰》火爆的背後,存在信息「流瀑」現象,即影響力滾動增長、不斷放大,誰也說不好關節點在哪裡,為什麼有的影片就能引發「流瀑」,有的就不能。可一旦「流瀑」發生,一切便超出人的掌控,其影響遠超想像。在我們自以為是的控制、思想、規律與本質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又有多少是幻覺?
從《星球大戰》的成功中,我們似乎看到人類史的搭建方式,它由一個個大事件拼接而成,可在這些大事件的背後,多少「必然性」是虛擬的?我們真能把握它的規律嗎?當然,我們有貌似正確的解決方案,即傳統的解決方案,據說它是前輩的智慧與經驗積累而成。
於是,桑斯坦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星球大戰》應該從哪集看起?因為它先上市的是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然後才是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後來又有第七集。
顯然,比較合理的方法是從第一集往下看,這樣故事比較完整。不過,畢竟第四集最先推出,中間加入許多倒敘內容,如從第一集開始看,這些倒敘就顯得冗餘。然而,沿播出順序看也有問題,因其中一兩集質量不高,況且這麼排序是隨機的,並無深意。
該怎麼解決這個兩難呢?於是,從尊重慣例的法律思維出發,標準答案是:從第四集開始看,播出順序才是正確順序。於是,一個錯誤就這樣被「合法化」了。而這,體現的是一部電影的尷尬呢,還是整個人類史的尷尬?
(原標題:星戰大反派「維達」扮演者去世 終年85歲)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海外版 豆瓣電影 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02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