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原標題 禹國剛:期待資本市場培育更多科技巨頭
勇向潮頭立,敢為天下先。
資本市場30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敢闖敢幹的奮鬥史。一代代「證券人」大膽創新,小心求證,為資本市場大廈的堅實、敞亮、更加現代化而添磚加瓦。
禹國剛就是新中國的第一代「證券人」,是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原副總經理(法定代表人),為創建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動證券交易技術革新、促進資本市場規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2018年,作為「資本市場發展的實踐者」,禹國剛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30年前,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的深圳,在通往資本市場的道路上做了一回『拓荒牛』。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深圳資本市場的發展,就沒有深圳的今天。」禹國剛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深圳特區高速發展的數十年裡,深交所成立後資本市場的探索建立無疑為推進深圳特區改革開放抒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禹國剛期待,資本市場在創新創業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建設中發揮更好的支撐作用,在全市場註冊制改革背景下,培育更多的科技巨頭、「基業長青」公司。
「闖」字當頭「幹」字為先
中國證券報:作為「改革先鋒」、深交所主要籌建者之一,你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的發展歷程,當初是怎樣和資本市場結緣的?
禹國剛:我生在陝南,長在關中,作為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大學畢業後拿著不錯的薪酬,能來到當時還是一片荒地的深圳發展,是有緣分的。
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建立經濟特區,釋放不斷對外開放的信號。在廣東一位親戚的鼓勵下,我毅然變賣了家裡一臺三洋收音機和一臺14英寸黑白電視機,帶著所得的600多元錢和一家四口,從黃土高坡來到「邊陲」深圳。
初到深圳,滿眼荒涼。從福田區的深圳市政府門口走到羅湖火車站,一路上就找不到一棟三層高的小樓,遍地是荒田、爛水溝。
愛華電子公司在深圳招聘幹部,我是西安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畢業的,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黨委秘書兼日語翻譯。不同於現在人才流動的便捷,1981年調動工作需要辦理繁瑣的手續,但是全家搬到深圳,辦完手續僅用了不到3個月時間,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深圳速度」。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3年,由中日友好團體出面,要在全國招考兩名懂日語、兼通金融的青年人去日本學習證券交易。1964年,我以考區第一名成績考入西安外國語學院,學習俄語、日語專業;在愛華電子從業期間,在與日本企業進行商務談判時會用到股份、證券等知識,通過自學積累了基本金融素養。而此次更是憑藉良好成績,順利踏上日本留學之路。
回國後,我從愛華電子來到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的國際信託公司工作,直至1988年深圳市政府資本市場領導小組成立,我應邀擔任專家小組組長,開始負責籌建深圳證券交易所。
中國證券報:深交所在籌備建立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曲折?
禹國剛:當時股份制、證券市場到底姓「資」還是姓「社」,從中央到地方爭論很激烈,沒有定論。但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在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深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探索的歷史使命背景下,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果斷拍板。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先行先試,率先開市,殺出了一條創建新中國資本市場的血路,標誌著新中國股市從深圳走來。
中國證券報:深交所第一天的交易情況如何?早期股票發行情況如何?
禹國剛:30年前的12月1日上午,在深圳國際信託大廈15樓,作為深交所的主要籌備者、我和深交所副總經理王健鳴鐘開市,鐘聲隨即在大廳裡沉沉迴響。我們身後的燈光亮起來,穿著「紅馬甲」和「藍馬甲」的工作人員迅速投入工作,深交所就這樣誕生了。沒有鞭炮齊鳴,沒有人潮湧動。甚至在開市鐘響了4分鐘時,一個委託電話也沒有。當時深圳有16個證券部,原來其中的幾個大券商早已密商,故意有單不報,企圖要讓深交所集中交易肇始日出現「零」成交。
所幸,我事前聽到了這個風聲,作了些應對的準備,國投基金部的出市代表溫彤筠在9時04分45秒,率先掛出賣盤「深安達」25.73元/股,有色金屬證券部的伍德民快步搶盤,成交兩筆。接著,相繼成交6筆,一共成交8筆。「深安達」股票半日成交8000股,深交所避免了開市首日「零」成交的尷尬。而這次有驚無險的「亮相」,只是深交所籌辦過程中千難萬險的一個切面。
櫛風沐雨乘風破浪
中國證券報:新生事物的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深交所成立後有過哪些刻骨銘心的經歷?
禹國剛:作為從零起步的特區,深圳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每一件事都舉步維艱。「4·22」、「8·10」等事件的發生和處理過程至今記憶猶新。
沒有隻漲不跌的股市,也沒有隻跌不漲的股市,這是股市固有的規律。但1991年4月22日卻出現了可怕的一幕,這是深交所乃至世界股市均頗為罕見的「零」成交的一日。
1990年3月至11月,深圳股市處於櫃檯交易階段,面值1元的深發展股票白市(即合法交易)在6月漲到每股60元,黑市漲到每股120元。至11月,深發展白市股票漲到每股120元,黑市漲到每股240元。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第一次股票投資狂潮。從1991年年初開始,深圳股市開始出現明顯的跌勢,到4月22日這一天,深交所罕見出現「零」成交,股民喪失了信心。
而此時,「要發新股」「股市要停市整頓」等謠言四起,再度令股民不寒而慄,加劇了股市下跌。到1991年9月7日,深發展股票跌至每股13.75元。損失慘重的股民盼星星盼月亮,盼著有人來救市。深圳市委、市政府果斷決定,以2億元資金購進龍頭股——深發展股票託市,進而穩住大市。到10月10日,深發展股價升至逾26元,此後升至逾36元,股市有救了。
繼中國資本市場上第一次政府救市後,又迎來了第一次使用電腦抽籤表認購新股,引發了「8·10」風波。時任深圳市委書記李灝果斷表態:一定嚴懲腐敗,並提出增發500萬張抽籤表,於8月11日早上開始原地發售。這場風波告訴我們:不能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來解決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問題,廉政建設是在資本市場發展過程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必須加強法律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巿場自我約束機制。
總的來說,危機、風波面前,沒有領導頂住壓力、當機立斷,就沒有深交所的今天,這也是作為先行先試示範區的獨特風景,是成熟地區不曾經歷的。「8·10」風波也倒逼了證監會的誕生,促進了證券發行辦法改革。
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中國證券報:對深交所未來發展有哪些期許?
禹國剛:1993年6月,在第二屆深圳證券交易所會員代表大會上,我為深交所制定了一個當期發展的目標,即要把深交所建設成為現代化程度較高、覆蓋面較廣、能夠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亞太地區一流的證券交易所。截至1993年7月,深交所全面實現「四化」,即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一躍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知名的證券交易所,其證券交易系統技術水平至今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深交所的「四化」,不但為中國資本市場探索出了一條規範、高效、安全、低成本的發展道路,而且促使深交所跨越式發展,成為2010年和2017年全球IPO融資金額名列第一的資本市場。
把深交所塑造成為優質的創新資本中心和世界一流的交易所,是在更高起點上打造成熟市場的新目標,意味著資本市場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將為國家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以後,使命更加光榮,責任更加重大。
中國證券報:對資本市場下一個10年有哪些新期待?
禹國剛:經過30年的洗禮,深市「老五股」(深發展、深萬科、深金田、深安達、深原野)中,萬科A(原深萬科)、平安銀行(原深發展)不斷成長壯大,目前成長為世界500強公司。希望通過資本市場,中國能培育出比肩美國FAANG(臉書、蘋果、亞馬遜、奈飛、谷歌)的科技巨頭,也能培育出類似波音等一樣「基業長青」公司。
希望在全市場施行註冊制的背景下,資本市場能培育出更多科技巨無霸,與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