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車出行,到底要不要進營地?」一直是國內房車圈爭議不斷的問題。
有車友深度剖析了「國內營地現狀怪圈」,從車友和行業的角度,可以看到車友對物美價廉的露營地需求,與「礙於成本」不得不抬高的露營地價格之間,形成了明顯的供需矛盾。
我們選擇了幾位有故事代表的營地商戶採訪。深度對話營地建設者們,營地定價為何居高不下?他們的投入與盈利成正比嗎?而作為國內營地「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們又是否真的嘗到了「甜頭」?
歐洲留學的Richard ,在留學時就對房車頗感興趣,回國考察後覺得國內房車市場行情未來可期。於是從房車製造業開始入行,但做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無論是自駕車還是房車對營地的概念都較為薄弱。敏銳的Richard抓住了這一機遇,回到家鄉福建,將家鄉的土樓文化民族特色與營地相結合,打造了趣駕遊自駕房車營地。
Richard深知營地選址的重要性,於是將營地定位在5A級景區旁,投入200萬,凡事親力親為將營地中的配套服務做到了「極致」。他認為旅遊業即是「服務業」,勤勤懇懇服務好車友即是營地經營的秘訣。
而現實是,國內房車群體消費習慣和相關政策和國外壓根不一樣。
「即便現在訂單量不錯,車友也算認可,但到目前為止,仍未盈利,且按照目前的狀況或許三年後也無法回本」Richard很無奈的笑說。但在Richard看來:旅遊是剛需,政策在不斷推進,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轉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被壓力和電子設備「侵蝕」,大家都想逃離,接近自然。
他堅信,營地需求,在未來不管是行業標準化建立,自駕旅行新體驗、旅居康養,自然學科教育等, 都是大勢所趨。希望車友多來體驗交流,支持營地慢生活方式。
從普通車友到營地主,葛先生將熱愛變成了職業。喜好交朋友的葛先生,一開始將自家的院子擴建用來招待五湖四海的車友。聞名而至的車友日漸增加,葛先生開始思考要不要乾脆做成房車營地呢?
情懷的力量是強大的,葛先生最終還是決定打造房車營地,並命名東野驛。寓意希望給漂泊的車友一個溫暖的驛站。而當忙忙碌仍顆粒無收後,葛先生開始思考這件事正確與否、繼續與否?繼續的話如何盈利生存?
葛先生說:「這個現狀得從多方面考慮,首先國內房車保有量太少,其次部分車友的素質有待提高」。國內土地費成本高昂,人力成本也貴,設施配套貴,所以目前營地價格會稍微貴一些。而國外很多營地的價格較低是因為自助服務和車友自覺性。如果在營地中使用了需要付費的東西,離開的時候將錢放在信封即可。這對車友的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
在美國遊玩時,葛先生在房車營地中遇見了一件印象深刻的文明事跡:三年級的小朋友帶著約中班的小朋友在營地中用完洗手間後,用紙巾將洗手臺的水漬擦的乾乾淨淨,並用小拖把將地拖的乾乾淨淨才離開。而對比國內的房車自駕車友素質,很多大人尚且做不到如此細緻。
葛先生寄語希望車友做一個文明出行的車友,愛惜營地設施。當車友素質越來越高,營地越來越智能化,營地主也可以將這一部分支出反饋到價格上,給予車友最低的價格入駐營地。
15年的房車旅行經歷,讓楊總對房車有著特殊的情懷。於是在五年前,結合雲南省的旅遊資源,開始在麗江打造中濟海房車營地。
中濟海房車營地目前已是雲南省房車入駐率靠前的房車營地,而成功的背後除了400萬的財力投入,更是楊總的深謀遠慮。很多營地商戶會反饋車友不願進營地的問題,而在楊總看來車友不願進營地原因需要從以下幾點分析:
1. 營地的配套設施是否跟得上車友的需求;
2. 營地的服務是否與營地價格對等;
3. 培養車友入駐營地的習慣;
當基礎設施和服務做到標準後,培養車友入駐營地就成了關鍵問題,而這需要國家的政策扶持,以及行業內各企業共同努力。目前西雙版納和昆明的房車停靠已引起了相關單位的重視,特別是西雙版納。政府已拿出資源規劃房車自駕營地。費用方面,中濟海營地也是途居島年底「百補貼計劃」首批響應商戶,目的讓更多的車友感受標準營地的便利,提升車友入駐營地積極性。
楊總與各位大多數建設營地者的初心一樣,希望打造適合國人的優質營地,讓國人都能感受到旅居,露營的美好。
看了這麼多,你是否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我們想說,房車車友與營地本就不是敵對關係,我們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溝通的大門,推開門,是雙方的需求點,是換位思考,是同為房車產業發展和美好旅居生活維繫必不可少的一環。
如果你有一些認可和思考,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