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風而生,依舊可以向光成長,這是16歲少年的賀建峰面對逆境的生活態度。
賀建峰在輔導弟弟做作業
「哥哥下次可能要等到放寒假才能回家了,你在家要聽媽媽的話,好好學習。」冬日的陽光灑進閣樓,16歲的賀建峰在家裡的小樓上幫弟弟賀瑞峰檢查完作業後,又替他疊好了被子。
賀建峰是大理一中華萌班高一年級學生,自從9月6日入學至今,他還是第一次回家,在家裡待了一夜之後,馬上又要返回學校了。
黃家村煥然一新的村內環境
賀建峰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大倉鎮團結村委會黃家村,家裡是建檔立卡戶。巍山縣是國務院列入的滇西邊境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縣,黃家村有91戶304人,村民收入主要以傳統種養殖和外出務工為主。
賀建峰從小生活在一個特殊的家庭裡——爺爺和奶奶都患有精神殘疾和智力殘疾,喪失勞動力,媽媽賀桂美也患有殘疾體弱多病,父親楊吉標則長年在外務工沒時間照顧家裡,日常生活靠母親一人辛苦打理。
賀建峰幸福的一家
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中,賀建峰從小就很懂事,學習認真刻苦,放學後還經常幫著家裡煮飯、洗衣服、掃地、照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他們經常告訴我們要好好讀書。小時候我得學習家裡幫不上什麼忙,但是我每次考試都能在班裡考前三名,每年都能拿回家幾張獎狀。」小學畢業後,賀建峰進入鎮上的翠峰中學上初中,學校領導、班主任和老師對他都格外關心。
隨著一天天長大,賀建峰也真正意識到自己家庭的特殊性,暗暗下決心要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績越來越好。先後被評為「巍山縣優秀共青團員」「大理州州級三好學生」。「他特殊的家庭環境並沒有給他造成陰影,相反比起同齡人,他更加成熟,關注社會,懂得感恩。」在賀建峰初中時期的班主任李灩輝眼裡,他一直是個謙虛有禮、陽光向上的少年,「今年疫情期間正是他中考前夕,我到他家去家訪,發覺他在家裡非但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懈怠,反而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每天早上堅持晨跑,還自己攢錢買了網課,家裡條件不好就跑到村裡一個大棚下面去自學。與他交流還發現,他關注的問題很多都是極有現實意義的社會問題。」
母親賀桂美承擔著村裡的保潔工作
2014年賀建峰家被納入建檔立卡戶,是村裡僅有的兩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家裡的住房得到了改造,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幫助下各方面情況得到改善,並於2017年順利脫貧。如今,全家6口人享受到人均每月360元的低保。2019年,賀建峰的媽媽賀桂美還被村裡列入公益性崗位,負責村內道路的保潔工作,每月有800元的補貼。藉助2020年滬滇扶貧協作項目,村裡實施了總投資228萬元的綜合功能提升項目,新建了籃球場、五人制足球場和休閒長廊,修繕了村內景觀池塘,配套了文娛實施,提升完善了村裡「馨安工程」服務中心各項功能設施。在黃家廠,共有鎮村兩級7名黨員結對聯繫村裡22名空巢老人和9名留守兒童,一年來共走訪200多人次,協助化解困難問題30餘件。
今年7月,賀建峰參加了中考,雖然考試期間因為身體原因沒發揮出最好水平,還是以560分的總分被全州重點高中大理一中錄取,並進入重點班華萌班學習,成為村裡人的驕傲。
「這樣的家庭,能夠出重點高中的學生,的確不容易,我們都為他們高興。」團結村委會團支部書記沈娟說,賀建峰和弟弟十分懂事,經常看見他們幫家裡洗衣服,一大堆衣裳就是兩弟兄洗。有一次問他們為什麼不多放點洗衣粉,他們回答要節約點,多搓搓就能洗得乾淨。
2019年,賀建峰榮獲巍山縣「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賀建峰到大理一中後,除了享受每年8000元的華萌基金,還被評上了國家助學金一等獎,家裡的經濟負擔得到了大大緩解。「現在各級對我們家都很關心,我在學校也能安心學習。」賀建峰興奮地說:「我現在的學習成績在全校基本能保持前十名。我弟弟已經小學五年級了,他的成績比我還厲害,這次期中考試又是全年級第一!」
談起將來,賀建峰說自己對計算機比較感興趣,希望將來能從事相關的工作。「貧窮真的限制了我們的眼界,我希望自己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將來回饋關心幫助過自己的人,報答社會。」這個逆境中生長起來的少年,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正在盡情展翅翱翔。
雲南網記者 期俊軍 通訊員 阿世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