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
——10月23日,習近平出席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以下簡稱「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於兩水洞打響了抗美援朝首戰。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面對裝備先進的美軍,中朝軍民同仇敵愾,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秘密入朝,出國作戰
1950年10月19日的鴨綠江畔,細雨朦朧、烏雲低垂,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3兵團第38軍、39軍、40軍、42軍四個軍及炮兵部隊20多萬大軍開始跨過鴨綠江,秘密入朝。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
大軍過境,為何嚴格保密?這還要從4個月前說起。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毛澤東與中央軍委其他領導連日研究朝鮮局勢。在正式作出出兵的決策前,毛澤東指令「不要向任何方面表示我軍有出國的意圖」,保密工作得到高度重視。
1950年6月28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出兵之初,毛澤東又指示國內報紙廣播不要發布任何戰爭情況,「在目前幾個月內,只做不說,不將此事在報紙上作任何公開宣傳,僅使黨內高級領導幹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布置上有所準備」。到了1950年10月,志願軍大軍出動時,「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晨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
新聞宣傳,虛實難辨
首戰之後,朝鮮戰場暫歸寧靜。毛澤東預見到一場新的惡戰不可避免,開始籌劃第二次戰役。
赴朝首戰後,11月2日,經毛澤東親自修改,中央廣播電臺第一次報導了中國軍隊在朝鮮參戰的消息,內容卻是志願軍在保護鴨綠江邊的中國水力發電地區。言外之意,前幾天參戰的不是中國正規軍隊,規模也有限。
收到這份「情報」,美國遠東司令部情報部部長威洛比長呼了一口氣,馬上給華盛頓發電報證實自己此前的判斷:中國不敢也不會與美軍大規模開戰,中國軍隊並沒有赴朝作戰。
實際上,此時志願軍第一批部隊共計25萬人已經在朝鮮的崇山峻岭中秘密奔赴前線,第二批13萬人也正日夜行軍奔赴朝鮮戰場。
志願軍行軍途中
巧妙偽裝,瞞天過海
為了嚴格保密並迷惑美軍,越過邊境前,志願軍都要改裝、換槍,穿上朝鮮人民軍的衣服,「所有的解放軍一切標記都不能帶」。
開赴朝鮮初期,志願軍放棄了部分重型裝備,避開主要道路,選擇在夜間從偏僻的小路行軍,連手電筒都禁止開。不僅規定不許大聲說話,甚至戴眼鏡的要摘下來,因為怕眼鏡反光被飛機看見……
志願軍戰士在頭上以樹葉、樹枝做偽裝
此時的美軍雖然聽聞有大量中國軍隊出現,但飛機數次偵察都只看到皚皚白雪,哪裡有中國軍隊的身影?美軍內甚至一度傳聞中國人身著神奇的「白色風衣」,可以在雪地瞬間隱匿。實際,所謂的「白色風衣」不過是志願軍的鬥篷或者白床單,甚至是反穿的棉衣而已。
主力部隊行軍時,遇到緊急情況一聲哨響,戰士們立即隱蔽,趴在雪地裡一動不動,美軍航空偵察從空中哪裡看得到!
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戰士身著「白色風衣」戰鬥
此外,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還廣泛使用巧妙戰術。不僅經常更換各軍的電臺代碼,還多次改換部隊編號,這都使得美軍無法準確判斷志願軍的規模和位置。第一次戰役時,美軍對志願軍規模的估計為3個師級單位,大約3萬人。第二次戰役美軍慘敗後,其情報工作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在隨後的情報簡報中曾估算志願軍的規模多達100萬人(含支援人員)。
電影《上甘嶺》中反映志願軍以代碼聯絡的場景
志願軍與朝鮮軍民在艱苦卓絕的鏖戰後,迫使美國籤署《朝鮮停戰協定》,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
主要參考文獻:
[1]李金明.抗美援朝戰爭初期的情報戰[J].黨史博覽,2015(05):04~09.
[2]夏東民、孫道同.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出兵援朝決策的形成[J].軍事歷史研究,2010(04):13~22.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
紅寺堡區公安分局融媒體中心
來源丨保密觀
編輯丨張 鵬
審核丨和耀龍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這些秘密往事不應被遺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