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一句話感觸頗深:「人越是高貴,對自己的評價就越是謙虛。」的確,越是有成就的人就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什麼是自己不能要的。
有一個寓言說得好:一隻青蛙認為把肚皮鼓起來就成了大個,結果是把肚皮鼓破了,也改變不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一般而言,社會閱歷多、社會經驗豐富、個人修養水平高的人,就能比較好地了解自己。所以,俄國文學家克雷洛夫風趣地說:「聰明的蠢材就是這樣的沒有自知之明,自以為名滿天下,恍然大悟時才知道自己的名聲僅僅限於蟻塚的範疇而已。」
事實確實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有驕傲的資本,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徹底研究透了。因此,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對於別人的恭維不要聽了就飄飄然,一定要對自我有深刻了解。
《太平廣記》中有一則故事:一丈夫看見妻子燒火做飯的樣子,不禁詩興大發,就作了一首詩:「吹火朱唇動,添薪玉腕斜。遙看煙裡面,大似霧中花。」
鄰居婦人知道後,很是羨慕,也不顧自己長得是如何不中看也非要纏著自己的丈夫作詩給她,丈夫拗不過,只好也仿作了一首:「吹火青唇動,添薪黑腕斜,遙看煙裡面,恰似鳩盤茶。」
這是何苦呢?這夫妻二人平時關係恐怕就不甚融洽,否則丈夫也不會如此糟蹋自己的女人即便她長得醜。女人的不自知,反倒給了丈夫一個出氣作踐的機會。
人要知道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自己應該走什麼樣的路、適合幹什麼等等,也就是說要找準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也只有這樣,才能作出一番成就。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是在有生之年不斷地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曾有個年輕人問愛因斯坦,說:「您老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
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枝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裡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
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可以看出,「自知」是做人的基石。只有切實做到「自知」,才能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既不好高騖遠、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又不自卑、自餒,妄自菲薄,喪失自我。
只有切實做到「自知」,才能誠誠實實做人,腳踏實地做事。只有客觀地認識自己,清楚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明白自己的能與不能,才能發掘自我潛力,進而超越自己。倘若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他也就真正悟出做人的道理,達到人生可貴的境界了。
最後,希望大家每天在百忙之中抽出少少時間,靜下心來反觀自己,好好的認識自己!